“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時節正值“中伏”前后,相對小暑來說,天氣更加炎熱,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時節。難怪宋代詩人曾幾會發出“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的感嘆。
“時暑不出門,亦無賓客至。靜室深下簾,小庭新掃地。”大暑時節,人們為了防暑避熱,不得不深居簡出,蝸居在家里。平時經常走動的親朋好友,因為怕熱也不來造訪做客了。即使待在房間里,也要放下窗簾遮陽,時不時還要給院子灑水降溫。
大暑時節,恰逢高溫與雷陣雨多發天氣。雨熱同期,雖有濕熱難熬之苦,卻有利于玉米生長。此時,地里沒有迫在眉睫的農活要干,人們迎來一段難得的空閑時間。
父親在時總是一位閑不住的人。一旦閑下來,他心中總感覺空落落的,渾身不舒服。看到街道上有人賣冰棍,父親就突發奇想,也去鎮上批發回來一些,在自行車后座上綁一個自制的木箱子,裝上冰棍,用小棉被捂得嚴嚴實實,走街串巷去叫賣。賣冰棍成本小,利潤也少,一天下來,掙不了多少錢,父親賣了沒幾天就偃旗息鼓了。
一天,父親無意中看到我喝完的酸梅湯瓶子上的配料表,不覺眼前一亮,拿回家反復閱讀,仔細研究。后來,父親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買回了配料以及玻璃瓶、瓶蓋、封蓋器,按照配料表上標注的比例,自己在家里動手制作酸梅湯。
父親深知酸梅湯首先要干凈衛生,每次調制前,讓母親燒一鍋水,等水沸騰了,再把所有配料放進去,攪拌均勻。其次不能弄虛作假,選用的都是貨真價實的配料。經過不斷調制品嘗,口感和顏色與外面售賣的酸梅湯很接近。
一切準備就緒,父親冒著酷暑,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叫賣。萬事開頭難,第一次只賣了十來瓶。悵然若失的父親一邊走一邊思索著,忽然想到村外的磚廠,那里工作環境酷熱,說不定需要的人多。果不其然,父親一到那里,剩余的酸梅湯被瘋搶一空。
父親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制作的酸梅湯頗受鄉親們青睞,銷量越來越大,名氣越來越大。
父親售賣酸梅湯,最高興的莫過于我和二哥。由于是自制的,家里存貨充足,我和二哥口渴了就隨手拿起一瓶,用開瓶器打開蓋子,仰起脖子“咕咚咕咚”一飲而盡。那種酣暢淋漓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無法忘卻。
然而,父親每次出去賣酸梅湯,寧愿滿頭大汗地回到家里,喝一碗冰涼的井水,也不舍得喝一瓶酸梅湯。父親用勤儉節約換來的血汗錢,幫助家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日子。后來,我參加工作了,有了收入,家里的經濟狀況稍微有了改觀,可每年大暑農閑時節,父親還是做著售賣酸梅湯的小生意,補貼家用。
如今,父親已過世了。那些裝酸梅湯的玻璃瓶,閑置在后院的柴房里,落滿厚厚的灰塵,我也一直都沒舍得賣掉。(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