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初秋田野里的農(nóng)作物雖未完全成熟,但也有一番獨特滋味。
小時候,我家地里種得最多的是玉米。站在田埂上遠眺,映入眼簾的是連綿不斷的青紗帳。在修長的葉片間,夾著一個個鼓鼓囊囊的玉米棒,上面掛著紫紅色的玉米櫻子。隨手剝開一個玉米棒,青色的外衣里包裹的是排列整齊的淡黃色的玉米粒,用指甲掐一下,乳白色的玉米汁隨著開口處流出來。
這時的玉米遠沒有深秋時的滋味濃郁,但勝在鮮嫩。我常趁著母親做飯的工夫,溜出去掰下兩個玉米棒藏在柴垛里。等母親做完飯后,我將剝得只剩下最薄的兩層外衣的玉米棒塞入灶坑未燃盡的柴火下。等吃完飯,我再將那燒好的玉米棒扒出來。烤好的玉米棒吃起來外面焦香,里面軟糯。
童年放暑假的那些日子,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鄉(xiāng)村遍野身裹碧綠外衣的玉米棒已有七八分成熟。我們幾個放羊的孩子,偷偷地鉆進地里掰回幾個玉米棒,在樹林里拾一些干樹枝,然后來到后山坡上,找個不易被人察覺的角落,架起火堆,準備烤玉米。我們把剝掉了外皮的玉米棒插在樹枝上,不用費多少時間,玉米棒就被烤得焦脆噴香,一口咬下去甜絲絲的,鮮嫩可口,讓人吃了還想吃。
除了玉米,還有地頭種的紅薯。那時,從學(xué)校到回家的路上,會經(jīng)過我家的自留地。有時候,我在回家的路上渴了,就上地頭挖個紅薯,用手將外皮搓得差不多了,再將紅薯放進嘴里嚼。在回家的路上,紅薯就算是我的解渴“水果”了。
那時,無論是玉米,還是紅薯,我們都不敢多吃,也不愿多吃,就是嘗個鮮而已。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這些作物的收成與每個家庭密切相關(guān)。相較于眼前的滿足,日后長遠的幸福和穩(wěn)定,更讓我們心動。(王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