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險
1.地震時緊急避險的時間——地震波從初動到波峰持續的時間,也就是人們開始感到晃動到房屋倒塌的時間約12~13秒。實際躲避時間只有8~10秒,科學利用時間,事先有方案,平時勤練習,震時有成效,避免地震造成傷害。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后馬上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險的上策。
2.在家里避震:一判斷;二躲避;三疏散。人的判斷時間3~5秒,躲避時間8~10秒,在室內可躲在堅固的床邊、床下、衛生間、承重墻墻角,墻根,用隨手物件保護頭部捂住口鼻,幫助老、弱、病、殘、幼。不能奔向門、走廊、窗戶,不能跳樓。關火源、電源、氣源、水源等。待搖晃停止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帶。出事后切忌再回家找東西,免得受傷。
3.在室外要避開高大建筑物,盡量遠離高壓線及煤氣站、化工廠、炸藥庫等,在過橋時應緊緊抓住橋欄桿。正在行駛的車輛應當緊急停車,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如果在劇院、商店、學校、地鐵等人群聚集場所,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靜,就地擇物躲避,待地震過后,有序撤離。
(二)自救、互救
破壞性地震發生后,被埋壓人員能否得到迅速、及時搶救,對于減少震災死亡意義重大。據有關資料統計,地震后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埋壓的人員生存率可達95%,24小時內救活率為81%,48小時內救活率為53%,72小時內救活率為36%。可見地震后及時組織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
1.自救:人們被埋壓之后,應盡可能地利用自己所處環境的條件,及時排除險情,保存生命。
自救中最重要的是:鎮靜、除險、求救。
鎮靜,是指人們遇驗后應當堅定生存信念,消除恐懼心理和急燥情緒。
除險,是排除險情,設法掙脫被束縛的手腳,清除掉壓在身上的物體,竭力創造一個生存空間,盡力尋找水和食物,注意保存體力,延續生命,等待救援。
求救,是想方設法向外面傳遞求救信息。求救時特別忌諱急躁,一定不能大聲連續呼叫,應當細心注意傾聽外界情況,間斷地呼救。呼救時可用石塊、金屬等敲擊物體,發出聲音,這樣可節省體力,且能使信息傳得更遠,效果更好。
自救過程中包括自我除險和求救。但“鎮靜”在自救中是最重要因素,它貫穿自救全過程,這是對人們心理素質的考驗。保持鎮靜可較好地掌握除險和求救的技術要點,會使人們在災難中獲得希望,抓住生機。
2.互救:是幸免于難和脫險人員,對親人、鄰里和一切被埋壓人員的救助。在外援隊伍來到之前,家庭和鄰里之間應自動組織起來,盡快搶救被埋壓人員。因被埋壓時間短,被救者存活率高。救助工作應根據“先易后難”原則,先搶救醫院、學校、旅館等人員密集的地方。被救的輕傷幸存者,還可以迅速充實擴大互救隊伍。
互救時,應注意的幾點:
(1)注意傾聽被困人員的呼喊、呻吟、敲擊器物的聲音等求救的信息;
(2)根據房屋結構,先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再行搶救,防止再次受傷;
(3)搶救被埋壓人員時,首先應使他們的頭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內塵土,再行搶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4)對于埋壓在廢墟中時間較長的幸存者,首先應輸送飲料和食品,然后邊挖邊支撐,注意保存幸存者的眼睛;
(5)對于頸椎、腰椎受傷人員,切忌生拉硬拽,要慢慢移出,用硬木板“擔架”送到醫療點;
(6)對倒塌體進行偵察,搜尋與定位被埋壓人員時,有條件應采用生物與仿生技術、無線電測向定位技術、化學——物理探測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盡量減少人員傷亡。
上一篇:高層住宅小區防火安全技術與管理
下一篇:樓房著火時在煙霧中的逃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