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災前兆
1. 滑坡發生前兆
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特點的滑坡,在滑動之前,一般都會顯示出一些前兆。歸納起來,常見的有如下幾種:(1)滑坡滑動之前,在滑坡前緣坡腳處,堵塞多年的泉水有復活現象,或者出現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泉水位突變或混濁等類似的異,F象。(2)在滑坡體中部、前部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它反映了滑坡體向前推擠并受到阻礙,已進入臨滑狀態。(3)滑坡滑動之前,滑坡體前緣坡腳處,土體出現隆起(上凸)現象,這是滑坡體明顯向前推擠的現象。(4)滑坡滑動之前,有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這種現象反映了深部變形與破裂。(5)滑坡在臨滑之前,滑坡體周圍的巖(土)體會出現小型崩塌和松弛現象。(6)如果在滑坡體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在滑坡滑動之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這是臨滑的明顯跡象。(7)滑坡后緣的裂縫急劇擴展,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
滑坡是否發生,不能靠單一個別的前兆現象來判定,有時可能會造成誤判。因此,發現某一種前兆時,應盡快對滑坡體進行仔細查看,迅速做出綜合的判定。
2. 崩塌發生前兆
崩塌發生前可能會出現以下征兆:(1)崩塌處的裂縫逐漸擴大,危巖體的前緣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2)坡頂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嗅到異常氣味。(3)不時偶聞巖石的撕裂摩擦錯碎聲。(4)出現熱、氡氣、地下水質、水量等異常。
3. 泥石流發生前兆
泥石流發生前將有以下征兆:(1)河流突然斷流或水勢突然加大,并夾有較多柴草、樹枝。(2)深谷內傳來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3)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并有輕微震動感等。
二、避險自救
4. 地質災害高發區居民點的避險準備
為緊急避險,地質災害高發區的居民要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縣、鄉、村有關部門的配合下,事先選定地質災害臨時避災場地、提前確定安全的撤離路線、臨災撤離信號等,有時還要做好必要的防災物資儲備。
5. 臨時避災場地的選定
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外,事先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避災的臨時場所。避災場所的選定,一定要選取絕對安全的地方,絕不能選在滑坡的主滑方向、陡坡有危巖體的坡腳下或泥石流溝溝口。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災場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勢越開闊越好,交通和用電、用水越方便越好。
6. 撤離路線的選定
撤離危險區應通過實地踏勘選擇好轉移路線,應盡可能避開滑坡的滑移方向、崩塌的傾崩方向或泥石流可能經過地段。盡量少穿越危險區,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
7. 預警信號的規定
撤離地質災害危險區,應事先約定好撤離信號(如廣播、敲鑼、擊鼓、吹叫笛等)。制定的信號必須是唯一的,不能亂用,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8. 發生崩塌時怎么辦
崩塌發生時,如果身處崩塌影響范圍外,一定要繞行;如果處于崩塌體下方,只能迅速向兩邊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覺地面震動,也應立即向兩側穩定地區逃離。
9. 發生滑坡時怎么辦
滑坡發生時,應向滑坡邊界兩側之外撤離,絕不能沿滑移方向逃生。如果滑坡滑動速度很快,最好原地不動或抱緊一顆大樹不松手。
10. 發生泥石流時怎么辦
當處于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應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暫停觀察,選擇遠離泥石流經過地段停留避險。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于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能剪斷樹木卷入泥石流,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不高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可能被泥石流體沖毀。
三、應急處置
11.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中的主要任務
。1)第一時間建立地質災害應急救災現場指揮機構,啟動防災預案,根據防災責任制明確各部門工作內容;
。2)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轉移安置人群到臨時避災點,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有組織的救援受傷和被圍困的人員;
。3)對災情和險情進行初步評估并上報,調查地質災害成因和發展趨勢;
。4)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并建立警示標志;
(5)加強地質災害發展變化監測,并對周邊可能出現的隱患進行排查;
。6)排危及實施應急搶險工程;
。7)信息、通訊、交通、醫療、救災物資、治安、技術等應急保障措施到位;
。8)根據權限做好災害信息發布工作,信息發布要及時、準確、客觀、全面。
12.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中的應急處置權限
根據災害等級、處置要求和指揮權限,統一組織、指揮、協調、調度專業救援隊伍及相關應急力量和資源,采取相關響應措施實施應急處置
。1)Ⅰ級響應
出現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省(區、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
(2)Ⅱ級響應
出現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3)Ⅲ級響應
出現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中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4)Ⅳ級響應
出現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小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
13. 應急避讓場地的選擇
對轄區內地質環境調查的基礎上,依托技術單位選定臨時應急避讓場所。
。1)場址盡量選在地形平坦開闊,水、電、路易通入的區域;
。2)歷史上未發生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地區;
。3)場址不應選在沖溝溝口,棄渣場、廢石場、尾礦庫(礦區)的下方;
。4)避開不穩定斜坡和高陡邊坡;
。5)不宜緊鄰河(海、庫)岸邊;
。6)避開地下采空區誘發的地表移動范圍;
。7)存在工程地質條件制約因素時,應實施相應的處置措施。
14. 災后如何搶險救災
。1)監測人、防災責任人及時發出預警信號,組織群眾按預定撤離路線轉移避讓;
(2)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災后自救,包括被困人員自救、家庭自救、村民互救;
。3)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避免災害體進一步活動導致的人員傷亡;
。4)及時向上級報告災情;
。5)災害發生后,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巖體和滑坡隱患,并應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6)有組織的救援受傷和被圍困的人員;
(7)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將有暴雨發生,應該盡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避開災害隱患。
15. 轉移避讓后何時撤回居住地
經專家鑒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撤消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轉移后的災民才可撤回居住地。
16. 崩塌應急搶險措施
。1)加強監測,做好預報,提早組織人員疏散和財產轉移;
(2)針對規模較小的危巖,在撤出人員后可采用爆破清除,消除隱患;
(3)在山體坡腳或半坡上,設置攔截落石平臺和落石槽溝、修筑攔墜石的擋石墻、用鋼質材料編制柵欄擋截落石等工程防治小型崩塌;
。4)采用支柱、支擋墻或鋼質材料支撐在危巖下面,并輔以鋼索拉固。
。5)采用錨索、錨桿將不穩定體與穩定巖體聯固;
。6)因差異風化誘發的崩塌,采用護坡工程提高易風化巖石的抗風化能力
。7)疏導排地下水。
17. 滑坡應急治理措施
。1)避:加強監測,做好預報,提早組織人員疏散和財產轉移;
。2)排:截、排、引導地表水和地下水,開挖排水和截水溝將地表水引出滑坡區;對滑坡中后部裂縫及時進行回填或封堵處理,防止雨水沿裂隙滲入到滑坡中,可以利用塑料布直接鋪蓋,或者利用泥土回填封閉;實施盲溝、排水孔疏排地下水。
。3)擋:采用抗滑樁、擋土墻、錨索、錨桿等工程對滑坡進行支擋,是滑坡治理中采用最多、見效最快的手段;
。4)減:當滑坡仍在變形滑動時,可以在滑坡后緣拆除危房,設置清除部份土石,以減輕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體穩定性;
。5)壓:當山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起和推擠時,表明滑坡即將滑動。這時應該盡快在前緣堆積砂石壓腳,抑制滑坡的繼續發展,為財產轉移和滑坡的綜合治理贏得時間;
(6)固:結合微型樁群對滑帶土灌漿提高滑帶土的強度,增加滑坡自抗滑力。
18. 泥石流應急治理措施
。1)避:居民點、安置點應避開泥石流可能影響的溝道范圍和溝口;
。2)排:截、排引導地表水形成水土分離以達到降低泥石流爆發頻率及規模的措施;
(3)攔:修建攔沙壩和谷坊群起到攔擋泥石流松散物并穩定谷坡,工程實施可改變溝床縱坡、降低可移動松散物質量、減小溝道水流的流量和流速從而達到控制泥石流的作用;
。4)導:修建排導槽引導泥石流通過保護對象而不對保護對象造成危害;
。5)停:在泥石流溝道出口有條件的地方采用停淤壩群構建停淤場,以減小泥石流規模使其轉為挾砂洪流,降低對下游的危害;
。6)禁:禁止在泥石流溝中隨意棄土、棄渣、堆放垃圾;
(7)植:封山育林、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