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地震
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脈動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 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占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響范圍一般較小,發生得也較少,約占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巖洞或礦山采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2、地震是怎么產生的
自有人類以來,就始終感受到來自地震的威脅,中國2000多年前就有地震的記錄歷史!地震是怎么產生的?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盡管科學家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經過100多年的不懈努力,也產生了一些著名的地震模型,彈性回跳模型即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們推測,地表巖石的大規模迅速錯動是強烈地動的原因。地球深層構造力造成地球外層大規模變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質斷裂的突然滑移則是地震波能量輻射的直接原因。在實驗室里巖石受壓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破裂"或"破壞"。在有的突發破裂中,斷裂把巖石切開,兩側巖石相對滑動,多條裂紋把巖石裂成碎塊。如果巖石破裂的碎塊能再拼合起來,這種破壞類型稱為脆性破壞。另外一種巖石破壞中,標本的兩側不突然滑移,而是緩慢地碾磨,沿著一個傾斜斷面仍粘合在一起。這種巖石的破壞不能象脆性破壞那樣快速釋放儲存的彈性能量。
在自然界大規模的破裂面被稱為地質斷層,許多斷裂非常長,有的可在地表追蹤幾千米。象在實驗室中見到的那樣,一條斷層的兩側既可以逐漸并難以察覺地互相滑過,也可以突然破裂,以地震這一形式釋放能量。在后一情況下,斷裂兩側向相反方向錯動。
現在廣為接受的地震發生的物理模式,最初緣于美國工程師里德對1906年圣安德列斯地震的研究中產生的。1906年以前,跨被圣阿德列斯斷裂切過的區域做了兩組三角測量,一組在1851~1865年,另一組在1874~1892年。里德發現,1906年以前的50年時間內,斷裂西側向北北東方向相對移動了3.2米。當這些測量數據與地震后測量的第三組數據比較時,發現地震前和地震后,平行于圣安德列斯破裂的斷裂,都發生了明顯的水平剪切。
科學家據此認為,地震是由于變形巖石的彈性回跳,是地球上部沿地質斷裂發生的突然滑動,這種滑動沿斷面擴展,這種滑移破裂傳播的速度小于周圍巖石中的地震剪切波波速。存儲的彈性應變能使兩側巖石大致回到先前未變形位置。因而,大多數情況下變形的區域越長、越寬,釋放的能量就越多,地震的強度也越高。巖石的垂直應變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彈性回跳沿傾斜斷面發生,引起地表水平線沿垂向垮落并形成斷層崖。大地震造成的斷層崖可達好幾米高,有時沿斷列走向延伸幾十或幾百千米。
巖石力學實驗室里的實驗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地震前期應變在地球巖石中的變化。在這些實驗中,將水飽和巖石試樣在高溫下的流體介質中壓縮,表征在局部構造力作用下地殼緩慢變形,在構造斷裂鄰近造成巖石中微裂隙的集中。水緩慢地擴散并充填到巖石的裂縫和孔隙之中。由于微裂隙的發展,沿斷裂的高應變區的體積增加,導致巖石的應變膨脹,這個膨脹過程進一步導致斷裂帶弱化。同時,裂隙水使得潛在斷層面的摩擦力降低,以致最終沿一個主要斷裂面滑動。按這種方式變形的斷裂產生彈性回跳并傳播擴展。
通過研究主滑動附近的裂縫發育過程,有助于對地震前震和余震的理解:前震是沿斷裂的應變和破裂物質中微破裂的結果,而那時主破裂并沒有發生。前震中的有限滑動稍微改變了局部應力的格局。水的運動和微裂隙的分布,終于使一個更大破裂發生,造成主震。主破裂的發生及斷層局部的摩擦生熱,導致沿斷裂帶的物理條件與主震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結果是發生一系列次級的斷裂活動,造成余震。之后,該區的應變能逐漸降低,開始一個新的應變積累過程。
3、地震災害有哪些特點
地震災害具有突發性。由于地震預報還處于研究階段,絕大多數地震還不能做出臨震預報,地震的發生往往出乎預料。地震的突發性使得人們在地震發生時不僅沒有組織和心理等方面的準備,而且難以采取人員撤離等應急措施進行應對。
地震成災具有瞬時性。地震在瞬間發生,地震作用的時間很短,最短十幾秒,最長兩三分鐘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類辛勤建設的文明在瞬間毀滅,地震爆發的當時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組織有效的抗御行動。
地震造成傷亡大。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元兇,尤其一些地震發生在人們熟睡的夜間。據1988年“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專家組的不完全統計,二十世紀全球地震災害死亡總人數超過120萬人,其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是1976年7月28日我國唐山7.8級大地震,死亡24.2萬余人,重傷16.4萬余人。1900~1986年間地震死亡人數占在所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8%,其中中國的地震死亡人數最多,占42%,這主要是因為以前中國的房屋抗震能力差,人口密集。統計表明,約60%的死亡是抗震能力差的磚石房屋倒塌造成的。
地震還易引起火災、有毒有害氣體擴散等次生災害。1906年美國舊金山地震,1923年日本關東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等都引發大火,關東地震中死亡14萬人當中,約10萬人因火災死亡。
4、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的關系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度量。近代地震的震級是通過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的幅度計算得出。古代地震的震級是根據文獻資料記載的破壞情況推算出來的。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即地震時地表宏觀物體破壞的程度,用“度”來表示。
因此針對某次地震事件來說,它的震級只有一個,而地震烈度在離震中不同的地方是不相同。烈度與震級大小、震中距離、震源深度和場地條件等因素有關。我國和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把烈度分為十二度。一次地震發生之后,距震中區距離不同的地方受到的破壞是不同的,一般說來,震中區烈度最高,破壞最大;距震中越遠,烈度越低,破壞程度越小。
同一震級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同和發生地震的地點不同對地面造成的破壞損失往往是大不一樣的。一般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地區以及震源深度較大的地震,造成的損失或破壞較小一些;而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或者震源較淺的地震,造成的損失或對地面的破壞要相對大得多。
5、避震十法則
(1)為了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躲在桌子等堅固家具下面。大的晃動時間為1分鐘左右。這時首先應顧及的是您自己與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
(2)搖晃時立即關火,失火時立即滅火。大地震時,不能依賴消防車來滅火。每個人關火、滅火的這種努力,是能否將地震災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地震時,關火的機會有三次。第一次機會在大的晃動來臨之前的小的晃動之時。第二次機會在大的晃動停息的時候。第三次機會在著火之后。即便發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鐘之內,還是可以撲滅的。為了能夠迅速滅火,請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用火場所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張地向戶外跑。地震發生后,慌慌張張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頂上的磚瓦、廣告牌等掉下來砸在身上,是很危險的。此外,水泥預制板墻、自動售貨機等也有倒塌的危險,不要靠近這些物體。
(4)將門打開,確保出口。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曾經發生有人被封閉在屋子里的事例。請將門打開,確保出口。平時要事先想好萬一被關在屋子里,如何逃脫的方法,準備好梯子、繩索等。
(5)戶外的場合,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當大地劇烈搖晃,站立不穩的時候,人們都會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邊的門柱、墻壁大多會成為扶靠的對象。但是,這些看上去挺結實牢固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危險的。在1987年日本宮城縣海底地震時,由于水泥預制板墻、門柱的倒塌,曾經造成過多人死傷。務必不要靠近水泥預制板墻、門柱等躲避。
(6)在商場公司、劇場等人員密集場所時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在地下街等人員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發生混亂。請依照商場職員、警衛人員的指示來行動。即便發生停電,緊急照明電也會即刻亮起來,請鎮靜地采取行動。如發生火災,即刻會充滿煙霧。以壓低身體的姿勢避難,并做到絕對不吸煙。
(7)汽車靠路邊停車,管制區域禁止行駛。發生大地震時,汽車會無法把握方向盤,難以駕駛。必須注意,避開十字路口將車子靠路邊停下。為了不妨礙避難疏散的人和緊急車輛的通行,要讓出道路的中間部分。
都市中心地區的絕大部分道路將會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車收音機的廣播,附近有警察的話,要依照其指示行事。有必要避難時,為不致卷入火災,請把車窗關好,車鑰匙插在車上,不要鎖車門,并和當地的人一起行動。
(8)務必注意山崩、斷崖落石或海嘯。在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在海岸邊,有遭遇海嘯的危險。感知地震或發出海嘯警報的話,請注意收音機、電視機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場所避難。
(9)避難時要徒步,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災,蔓延燃燒,出現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時,采取避難的措施。避難的方法,原則上以市民防災組織、街道等為單位,在負責人及警察等帶領下采取徒步避難的方式,攜帶的物品應在最少限度。絕對不能利用汽車、自行車避難。
對于病人等的避難,當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從平時起,鄰里之間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難的方式等進行商定。
(10)不要聽信謠言,不要輕舉妄動。在發生大地震時,人們心理上易產生動搖。為防止混亂,每個人依據正確的信息,冷靜地采取行動,極為重要。從攜帶的收音機等中,把握正確的信息。相信從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災機構直接得到的信息,決不輕信不負責任的流言蜚語,不要輕舉妄動。
6、家庭如何制定防震措施
家庭防震的重點,主要是保證震時和震后如何有條不紊地進行家庭的防震救災。根據各家不同情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學習地震知識,掌握科學的自防自救方法。
2)分配每人震時的應急任務,以防手忙腳亂,耽誤寶貴時間。
3)確定疏散路線和避震地點,要作到暢通無阻。
4)加固室內家俱雜物,特別是睡覺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5)落實防火措施,防止爐子、煤氣爐等震時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儲水,準備防火用沙;學習必要的防火、滅火知識。
6)學會并掌握基本的醫療救護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運傷員和護理方法等。7)適時進行家庭應急演習,以發現彌補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處和正確識別地震謠傳。
7、避震時應怎樣保護自己
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勢
——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
——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
——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8、家住樓房怎樣避震
室內較安全的避震地點
——堅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堅固的家具邊;
——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生間;
——內承重墻墻角;
——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要注意
——千萬不要滯留在床上;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到陽臺上去;
——不要到外墻邊或窗邊去;
——不要到樓梯去;
——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
9、家住平房怎樣避震
有條件時盡快跑到室外避震
如果屋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盡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內避震較安全的地點
——炕沿下或低矮、堅固的家具邊;
——堅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
震時不可取的行為
——滯留在床(炕)上;
——躲在房梁下;
——躲在窗戶邊;
——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10、在工作崗位怎樣避震
——盡快躲在堅固的辦公桌下或桌旁,震后迅速有序撤離;
——正在工作的工人要立即關閉機器,切斷電源,迅速躲在安全處;
——火車司機要采取緊急制動措施,穩緩地逐漸剎車;
——特殊工作部門(如電廠、煤氣廠、核電站等),應按地震應急預案的規定行動。
11、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在影劇院、體育場館,觀眾可趴在座椅旁、舞臺腳下,震后在工作人員組織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課的學生,迅速在課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撤離教室,就近在開闊地帶避震;
——在商場、飯店等處,要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避開玻璃門窗、櫥窗和柜臺;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避震時用雙手、書包或其他物品保護頭部;
——震后疏散要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
擁擠,盡量避開人流;如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解開領扣,保持呼吸暢通。
12、在戶外怎樣避震
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等。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墻;
——女兒墻、高門臉、雨棚;
——危險品如易燃、易爆品倉庫等。
13、在野外怎樣避震
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
——不要在山腳下、陡崖邊停留;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
——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溝坎下;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頭部。
避開水邊的危險環境
——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或上游水庫坍塌下游漲水,或出現海嘯;
——水壩、堤壩上,以防垮壩或發生洪水;
——橋面或橋下,以防橋梁坍塌時受傷。
14、地震預報應當由誰發布,有哪些具體規定
1998年12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地震預報管理條例》。條例規定,一個完整的發布地震預報過程包括四個程序:地震預測意見的提出、地震預報意見的形成、地震預報意見的評審和地震預報的發布。
1)地震預測意見的提出與地震預報意見的形成。地震預測意見屬科學行為,它必須是依據真實、可靠的資料通過科學分析得到的,絕非是無根據的主觀臆測。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提出地震預測意見,但必須上報縣級以上地震工作部門或機構,而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報意見只能由縣級以上地震工作部門或機構通過召開地震會商會的形式產生。
2)地震預報意見的評審制度。由于地震預報發布屬政府行為,不僅要考慮地震預測中的科學問題,而且要考慮與其有關的社會、經濟影響。各級地震工作部門或機構作為同級政府主管地震工作的職能部門,在向政府報告地震預報意見的同時,必須提出相關的防震減災工作部署建議。為此,有必要建立地震預報的評審制度。但緊急情況可以不經評審。地震預報的評審工作規定由國家和省級地震工作部門組織。
3)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地震短、臨預報只能由省級人民政府發布,但考慮到我國地震預報的現狀,特別是近幾年來對一些中強地震作出有減災實效的發布短臨預報的實例,特別授予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48小時之內的臨震預報的權限。但這個特別授權只能在已經發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
15、什么是地震謠傳
一些關于地震的“消息”在社會上流傳,它們并非是政府公開發布的地震預報意見,而是地震謠傳。
強烈地震災害造成人們對地震的恐懼,加之對地震知識和相關法規不夠了解,人們便容易偏聽偏信一些無根據的、所謂的“地震消息”,這是地震謠傳得以存在的土壤。產生地震謠傳的具體原因有:
①把一些自然現象,如由于氣候返暖果樹二次開花,春季大地復蘇解凍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現象,誤認為是地震異常。
②地震部門正常的業務活動,如野外觀測、地震考察、對某種前兆異常的落實、地震會商、抗震會議、防震減災宣傳等,引起的猜疑。
、蹃碜院M庑M惑人心的宣傳,或別有用心的造謠。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當受騙。
怎樣識別地震謠傳?
以下幾種情況可以判定是地震謠傳:
①超過目前預報的實際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確”的所謂地震預報意見。如傳聞中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
、诳鐕卣痤A報。如果傳說地震是由外國人預報的,那肯定是謠傳,因為這既不符合我國關于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也不符合國際間的約定。
③對地震后果過分渲染的傳言。有時,特別是強震發生后常會出現“某個地方將要下陷”“某個地方要遭水淹”等等傳言,這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16、聽到地震謠傳怎么辦
、俨幌嘈拧1M管地震預測尚未過關,但是有地震部門在進行監測研究,有政府部門在組織和部署有關防震減災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無科學依據的地震謠傳。
②不傳播。應當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壞性地震將要發生,是絕對不會向人民群眾隱瞞的。因此如果聽到地震謠傳,千萬不要繼續傳播。③及時報告。當聽到地震傳聞時,要及時向當地政府和地震部門反映,協助地震部門平息謠傳。
④如果發現動物、植物或地下水異常時,要及時向地震部門報告,不要隨意散布,地震部門會采取措施及時進行調查核實。
上一篇:自然災害主要有哪幾種
下一篇:如何防范臺風災害引發人身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