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漢城,人們將一名19歲的少女從百貨商場廢墟中拉了出來,她已在地下困了16天。
這是一次奇跡般的脫險,而對另外近700名被困者來說,奇跡再也不會發生了。
快速發展的韓國建筑業20世紀 90年代初期的韓國,一切都在超負荷地運轉。生產鋼鐵、汽車、微處理芯片的大型企業從無到有迅速壯大,而建筑業則位于擴張的最前沿。政府一直要求建筑業先行一步,不斷提供更多的房屋。這首先是為了贏得漢城1988年奧運會舉辦權,其次,就是要在1988~1990年間建成200萬間房子。這都是政府一口許諾的,并且建筑所需材料都要取自國內,杜絕外部競爭,因此這個行業全部采用的是國內材料。在國內公司之間打交道,由國內的公司獨立完成整個工程。其結果是整個建筑業工程所需人力物力完全超出了極限。
在大城市你可以看到,在到處可見的工地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公司老板就睡在工地,這樣可以清晨5點起來催促工人賣力干活。
如果一個國家事事總想走到前面,有時候,它難免就要走捷徑。而走捷徑有時就會陷入災難。韓國對三豐百貨商場的建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三豐百貨商場地處城市非常繁華的地區。三豐百貨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商場,銷售高品質商品。但是價格卻比高檔商店要便宜些。
最初,這座大廈是由永頌建筑公司承建,這家公司在韓國享有盛譽。在完成了首期工程——挖掘工地中的修建地基后,卻由三豐公司接管了下一步工程,目的是降低成本。因此,在商場倒塌前,他們清楚這棟大廈存在著問題。事實上,在倒塌當天,董事會還專門召開了緊急會議,對大廈的質量問題進行討論。大廈墻面上出現破裂時,董事會成員撤離了大廈,并指示工作人員,不要考慮顧客的疏散問題,先要搶救商品和存貨。
災難發生
1995年6月29日,災難終于來臨了。
下午6點鐘,先是“砰”的一聲巨響,眨眼間,整座建筑坍塌下來。大部分遇難者是商場工作人員和家庭主婦。當日正在舉辦促銷活動,許多家庭主婦想趕上能買到低價優惠商品的末班車。
2000名營救人員和消防隊員投入了這場救援戰斗。他們必須時刻提防新的倒塌出現,救援工作不斷受阻。為救出最里面的被困者,人們開始挖掘通道,但地下停車場冒出了毒煙,減緩了救援工作的進程。
一切都處于混亂之中。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救援人員知道廢墟下還有人活著,但救援空間只能限制在倒塌大廈允許的范圍內,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救出幸存者。
兩天過去了,死亡人數已經過百,仍有數百人下落不明。茫茫之中依然存在著希望,人們又發現了困在地下室的24名商場工作人員。他們在巴掌大小的空間內維持著生命,救援人員拼盡全力把他們搶救出來。
搶救區周圍站滿了人,都是大廈廢墟下未歸者的親朋好友。他們盯著救援人員一步步深入,目光中透出急切和茫然,內心祈望能從扒開的廢墟中見到生還的親人。
搶救工程很復雜,也非常專業化。政府的態度很鮮明:要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幸存者。如果不全力做好這項工作,政府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大廈倒塌10天后,人們在地下室里發現了一名青年。他吞吃紙板,飲用污水,頑強地活了下來。
事發12天后,一個名叫俞濟環的19歲女售貨員被人們拉出了廢墟,她的腿上只有輕微的擦傷。她用毯子吸食下滲的雨水。當聲納探測器掃描這片亂石堆的深處時,搶救人員驚喜地發現了她。當時她的家人已經為她舉行了葬禮。
搶救結束了,699條性命隨著大廈的倒塌被永久埋藏。人們在探究,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浩劫。
大廈主管經理兼大廈業主李炯成了輿論抨擊的焦點。他聲稱自己對大廈的隱患一無所知,并表示,如果得知顧客已身臨險境,一定會采取措施去化解,他對受害人深表歉意。公眾的憤怒情緒日益蔓延,韓國總統親臨現場進行慰問。誰也不會相信,事前沒有危險跡象。況且當地官員不久前還檢查了大廈。
建筑檢測員馬克姆·霍利斯教授介紹了檢查的情況:當時的情況讓人感到,這座大廈隱含著嚴重的問題。大量的跡象表明,如果不采取措施,就只能眼看著大廈在將來某個時候倒塌。但是在災難發生之前,誰也不會甘愿為這座大廈的安全付一大筆錢。
原因調查
對于這起事故,多數工程師認為,可能是工序的錯誤導致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即一層倒下去,另一層也接著倒下來。整個倒塌規模龐大、來勢迅猛。工程師首先關注的是大廈的設計是否合理,有沒有他們所說的輪換承重通道呢?有了這個通道,即便哪里出了錯,也不會整座建筑倒塌的。這樣,他們就可以查出問題的癥結:是這座建筑的負重過大呢,還是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某個地方突然增加了負重。調查人員檢查了現場的建筑材料,對水泥塊做了取樣。幸運的是,整座建筑大部分是在相同的時間建造的,通過沒倒的那部分,就可以檢查出這座建筑是否真正合格。
這座大廈有6 層在地上,3 層在地下。首先發現的一個關鍵性錯誤出在設計計算上。頂棚的重量是由厚板承受的,而厚板實際厚度卻只有60厘米,只有該用的厚板的1/4。用工程術語來說,犯了根本性的錯誤。這個錯誤致使每個平方米多承受了250公斤的額外重量。
設計中的最頂層原本有一個旱冰場,不會產生較大的負重。可大廈使用者把它改成了廚房,增加了全部超重的廚房設備。結果,每平方米又額外增加了350公斤的承重量。
另外,在前一個頂棚的上層屋頂上,還安裝了制冷裝置——3個重約15噸的冷卻塔,用于空調系統。每個冷卻塔都裝滿了水,重量又增加了一倍。使得這座建筑又多了3×30噸的重量。這3個冷卻塔對大廈構成了致命的一擊,即每平方米增加了400公斤的負重。頂層承受著每平方米1000公斤的壓力,有些關鍵部位承重已達到了設計方案的兩倍。支撐頂棚的柱子頂部首先出現了斷裂,這些柱子已頂不住超負荷的重壓,屋頂險情爆發了。在不斷增加的重壓之下,樓層一層層坍塌下去,災難迅速遍及整個商場,最終,整棟大廈倒塌了,只剩下一面主墻在形影相吊。
調查人員還發現,大廈的倒塌除了設計中的計算錯誤和大廈本身用途的改變外,偷工減料,施工草率,疏于監管,也是造成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鋼筋加固條是構成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層的鋼筋加固條都要按設計中的數據精確加工成網狀方式。每個樓層面的主要強度不是來自水泥板從頂到底的那段厚度,而是與鋼筋加固條間的距離有關。但在三豐商場工程中,加固條隨意放置,無固定方式,其強度對工程要求來說明顯不足。還不止如此,事故遺留下來的那段水泥墻上,滿眼都是千瘡百孔,那都是水泥中的氣泡。
在建筑工程中,水泥的使用有非常明確的規范。應該將1份水泥與混凝料混合攪拌均勻。為使水泥發揮正常功用,應不斷地攪動這種混合物,使里面細小的氣泡逸出來。這樣做可以直接將水泥粘在墻面上,它們自己會脫水變干。如果不按這個程序操作,水泥中含有氣泡,強度減弱,有可能造成倒塌。
為了經濟快速增長而不計后果地盲目發展,必然導致建筑業監督標準的無力執行。而三豐商場項目沒有專家工程師作為第三方監察其實施過程,也就注定從其地基層面起,安全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施工人員在現場施工中,并不完全具備專業技術知識。比如,為什么要壓緊水泥,梁柱為什么要放在特定的位置上?工程師的作用就在于:保證將設計的內容轉化為實際建筑物。沒有工程師,工程就無法按設計師的意圖進行,最終違背設計初衷而造成失敗,這座大廈的
倒塌就是明顯的例證。
腐敗導致的后果
事故發生后,抗議者和死者親屬高喊著“我們譴責這個城市”進行示威。這次毀滅性的災難也涉及到了地鐵、橋梁和其它百貨商場等設施的安全問題,動搖了公眾對政府的信心。
示威的人們主要是針對允許這座大廈繼續建下去的政府官員,給這座建筑頒發安全證書的人,還有大廈的擁有者。他們清楚大廈存在著問題,也認識到問題正在暴露,大廈倒塌前已經出現了裂縫,卻沒采取任何措施。
示威隊伍在擴大,氣氛越來越緊張,抗議者呼吁采取措施懲治腐敗,與警方的沖突越來越頻繁。抗議者和死者親屬希望當局立即采取嚴厲措施,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韓國制定了大量的法規和制度,涵蓋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基本上保護公民免受有害因素的困擾,可相當多的條文無法遵照執行。商人們照例把裝滿錢的信封塞給那些政府官員,讓他們對自己的違法行為網開一面。
韓國建筑業存在的同類問題猶為嚴重。主要集中在以何種方式完成建筑工程上。比如說由政府出面投資訂購的大型公共設施建設,最后可以按成本預算38%的價格中標,因為招標公司允許報出極限的最低價。為了拿到工程,讓自己的公司能上投標名單,或者被選為這項工程合格的競投者,向政府官員行賄是非常必要的。
這次事故, 公職官員難脫貪污腐敗的干系,檢驗員在大廈倒塌前不久給三豐商場頒發了安全證書。這種行為說明了什么呢?韓國《先驅報》登出了一張照片,上面是一間特別的辦公室,簡單寫著注解:“官員沒來上班,椅子全部空著”。他們顯然是拒絕接受調查。
公眾的抗議使韓國當局丟盡了臉面,惱怒異常。商場總經理已被逮捕,被指控犯有疏忽殺人罪,判處10年半徒刑,他兒子被判了7年。建筑總工程師和設計師也同時入獄。
在事態逐漸明朗化以后,政府也承認,建筑業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在三豐商場倒塌案幾個月后,政府出具了一份報告,上面透露,僅有2%的高層建筑符合政府的標準,84%的高層建筑是不安全的,必須進行維修。
三豐商場事故,不僅給韓國的建筑業,也給其他經濟高速發展國家的建筑業一個警示,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把好安全關。
上一篇:一疊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