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2011年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生產管理100個復習重點

2013-04-09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1、3E原則:工程技術對策、教育對策、管理對策防止事故發生。
 
  2、反饋原則認為反饋是控制過程中對控制機構的反作用。錯誤:監督原則認為為使安全生產法得到落實應設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3、動態相關性原則告訴我們:如果管理系統的各要素都處于靜止狀態,就不會發生事故。
 
  4、安全生產是為了使生產過程在符合物質條件和工作秩序下進行,防止發生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等生產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險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與健康,設備和設施免受損壞,環境免遭破壞的總稱。
 
  5、要做到安全第一,就必須實行安全優先的原則。
 
  6、我國現行工傷事故統計中,按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工傷事故分20類。
 
  7、安全和危險均是相對的概念
 
  8、安全管理必須要有強大的動力,并正確應用動力,從而激發人們保障自身和集體安全的意識,自覺積極地搞好安全生產工作。這種管理原則是人本原則中的“激勵原則”
 
  9、海因希里法則事故后果為嚴重傷害、輕微傷害和無傷害的事故件數之比為1:29:300
 
  10、危險源的構成要素有:潛在危險性、存在條件、觸發條件。
 
  11、海因希里因果連鎖理論認為企業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消防物的不安全狀態。
 
  12、安全生產檢查的方法:儀器檢查法、常規檢查法、安全檢查表法。
 
  13、股份制企業合資企業安全生產投入資金由董事會保證。
 
  14、單位對新職工應進行***48小時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危險性較大的行業和崗位教育培訓時間不少于***48小時。
 
  15、安全檢查五查“思想、管理、隱患、整改、事故處理”
 
  16、國家規定對非礦山企業強制性檢查的項目:特種設備、作業場所有毒有害物質
 
  17、征收工傷保險費實行差別費率和浮動費率相結合是事故預防的主要機制。
 
  18、常用的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方法有直觀經驗法和系統安全分析方法。
 
  19、特種作業的批準機構為
 
  20、職業病共10大類115種
 
  21、安全標志分四類:禁止、警告、命令、提示
 
  22、從長遠觀點來看,低成本高收益的預防措施是減少事故損失的關鍵。
 
  23、安全教育培訓的方法:講授法、實際操作演練法、案例研討法、讀書指導法、宣傳娛樂法。
 
  24、勞動防護用品三證: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安全鑒定證。
 
  25、編制安措計劃原則:必要性和可行性、自力更生與勤儉節約、輕重緩急與統籌安排、領導和群眾相結合。
 
  26、安措計劃應與同年度的生產技術財務供銷計劃同時編制。總工審批、廠長下達。
 
  27、主要負責人培訓內容: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規章規程規范標準、安全生產管理基本知識方法與安全生產技術行業安全生產專業知識、重大事故防范應急救援措施調查處理方法重大危險源管理與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原則、國內外先進安全生產管理經驗、典型事故安全分析。礦危建48/16學時其他24/8時
 
  28、特種作業人員離開崗位6個月,需重新進行實際操作考試合格后上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每兩年復審一次,連續工作10年經用人單位進行知識更新教育后每4年復審一次。
 
  29、安全檢查的程序:策劃-實施-分析-糾正。
 
  30、勞動保護用品選用原則:符合性、防護性、適用性、舒適性;用人單位責任:按法規選用、三證一書定點購買、教育、報廢、制度檔案
 
  31、使用勞保用品的一般要求:檢查;不超限使用、合格產品、不能代替;按說明書使用
 
  32、安全評價包括安全預評價、安全驗收評價、安全現狀綜合評價和專項安全評價。
 
  33、安全預評價根據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危險及有害因素識別、危險度評價和安全對策措施及建議。
 
  34、安全驗收評價在建設項目竣工試生產運行正常后、正式投產前進行。設備設施裝置實際運行狀況檢測考察找出項目投產后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提出安全對策措施和建議。運用系統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
 
  35、安全現狀綜合評價:針對某一單位總體或局部生產經營活動的安全現狀進行評價。
 
  36、專項安全評價是針對某一活動或場所,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的安全評價。劇毒化學品獲得營業執照必須。
 
  37、安全評價的程序:準備、危險辨識、定性定量評價、安全對策措施、結論及建議、編制報告
 
  38、 危險有害因素按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共分6大類37項: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心理生理性、行為性、其他。參照事故類別進行分類,共20類。
 
  39、危險有害因素常用的辨識方法:直觀經驗分析法(如對照、經驗法和類比法)和系統安全分析法(如事件樹、事故樹等)。
 
  40、危險控制順序:消除-預防-減少-隔離-聯鎖-警示
 
  41、重大危險源:長期或臨時地生產、使用、搬運或儲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其臨界量的單元(包括設施和場所)
 
  42、評價單元一般以生產工藝、工藝裝置、物料的特點和特征與危險有害因素的類別、分布有機結合進行劃分。
 
  43、常用的安全評價方法有:定性(安全檢查表、專家現場詢觀察問法、因素圖分析法、事故引發和發展分析、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危險可操作性研究等)、定量(分為概率風險、傷害范圍、危險指數評價法).
 
  44、安全預評價報告格式:封面、預評價資質證書影印件、著錄基、目錄、編制說明、前方、正文、附件、附錄。
 
  45、安全驗收評價(為企業服務,為政府服務),報告格式同上。
 
  46、安全現狀評價報告格式:前言、目錄、項目概述、程序和評價方法、危險性預先分析、危險度與危險指數分析、事故分析與重大事故的模擬職業衛生現狀評價、對策與建議、評價結論共8章
 
  47、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GB18218-2000適用:危險物質生產、使用、貯存和經營企業或組織,不適用:核設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質的工廠、軍事設施、采掘業、危險物質的運輸。
 
  48、重大危險源的評價依據是物質的危險特性及其數量。
 
  49、單元是指一個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工廠的眀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
 
  50、分類:生產場所重大危險源和貯存區重大危險源兩種。生產場所重大危險源分為四類(爆炸性物質、易燃物質、活性化學物質、有毒物質)142種。
 
  51、風險評價是重大危險源控制的重要內容。
 
  52、燃燒爆炸性危險物質可為7類:爆炸性物質、氣體燃燒性物質、液體、固體、自燃、遇水易燃、氧化性物質.
 
  53、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由以下組成: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管理、報告、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54、我國重大危險源監控為4級。
 
  55、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建立重大危險源宏觀監控信息網絡,實施重大危險源的宏觀監控與管理。
 
  56、重大危險源的監督管理工作主要由區縣一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
 
  57、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搶救受害人員、迅速控制事態、消除危害后果恢復現場、查清事故原因評估危害程度。
 
  58、事故應急救援的特點:不確定性、突發性、復雜性、后果影響易猝變激化放大。
 
  59、事故應急管理包括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4個階段。
 
  60、準備階段:應急體系建立、有關部門和人員職責的落實、預案編制、應急隊伍建設、應急設備與物資準備維護、預案的演練、與外部應急力量的銜接
 
  61、響應階段:報警與通報、人員疏散、急救與醫療、消防和工程搶險措施、信息收集與應急決策、外部求援。
 
  62、恢復階段:事故發生后進行。首先使事故影響區域恢復到相對安全的基本狀態然后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
 
  63、應急體系由組織體制、動作機制、法制基礎和應急保障系統4部分組成。
 
  64、組織體制:管理機構、功能部門、應急指揮、救援隊伍。
 
  65、動作機制:統一指揮、分組響應、屬地為主、公眾動員。
 
  66、法制基礎:法律(緊急狀態法)、規章(應急管理條例)、政府令、標準
 
  67、保障系統:信息通訊、物資裝備、人力資源、經費財務
 
  68、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應根據事故的性質、嚴重程度、事態發展趨勢和控制能力實行分級響應機制。響應級別通常分3級:一級緊急情況:利用所有部門一切資源;二級:兩或更多部門響應;三組:一個部門
 
  69、應急響應程序:接警、響應級別確定、應急啟動、救援行動、應急恢復和應急結束。
 
  70、現場指揮系統模塊化結構由指揮、行動、策劃、后勤、資金/行政5個核心應急響應職能組成。
 
  71、事故應急預案的作用:明確應急救援范圍和體系、有利于及時響應、成為各類突發重大事故應急基礎、超過應急能力便于與上級應急部門協調、利于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72、應急預案可為3個層次:綜合預案、專項預案、現場預案(含單項預案——大型公眾聚集活動)。
 
  73、預案基本結構1+4:一個基本預案加上應急功能設置、特殊風險管理、標準操作程序和支持附件。
 
  74、一個完整的應急預案的文件體系可包括預案、程序、指導書、記錄等,是一個4級文件體系。
 
  75、編制過程:成立編制小組-危險分析和應急能力評估-編制預案-評審與發布-實施
 
  76、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后,還應確保預案的批準、實施和維護。
 
  77、重大事故應急預案核心要素共6個一級要素: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應急響應、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78、應急策劃包括危險分析、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
 
  79、應急準備包括:機構與職責、應急、教育訓練與演習、互助協議。
 
  80、應急響應的核心功能和任務:接警與通知、指揮與控制、警報和緊急公告、通訊、事態監測與評估、警戒與治安、人群疏散與安置、醫療與衛生、公共關系、應急人員安全、消防和搶險、泄漏物控制。
 
  81、預案演練的類型: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
 
  82、桌面演練:按預案及標準工作程序,討論緊急情況時采取行動。僅限于有限的應急響應和內部協調。事后口頭評論形式收集參演人員建議,并提交簡短的書面報告。
 
  83、功能演練:針對某項應急響應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響應行動。檢驗應急人員以及應急體系的策劃和響應能力。事后除口頭評論外,還應向地方提交有關演練活動的書面匯報,提出改進建議。
 
  84、全面演練:針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事后除口頭評論、書面匯報外,還應提交正式的書面報告。
 
  85、應急演練的參與人員共5類:參演人員、控制人員、模擬人員、評價人員、觀摩人員。
 
  86、建立應急演練策劃小組是成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工作的關鍵。參演人員不得參加策劃小組,更不能參與演練方案的設計。
 
  87、綜合性應急演練過程可劃分為:準備、實施、總結3階段。
 
  88、演練結果評價:不足項、整改項、改進項。
 
  89、不足項:應急準備缺陷、可能導致事件發生時不能確保組織體系有能力采取合理應對措施保證公眾安全健康。應在規定時間內予以糾正。
 
  90、整改項:應急準備缺陷、單獨不可能造成影響。在下次演練前予以糾正。
 
  91、改進項:應急準備過程上應予改善的問題。不會對人員安全與健康產生嚴重影響,視情況予以改進,不必一定要求糾正。
 
  92、職業危害因素分類:按來源分為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生產環境;按性質分為環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與職業有關的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93、職業性危害因素:在生產過程中、勞動過程中、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從業人員健康的因素。
 
  94、法定職業病共10類115種。10類:塵肺、職業性放射性疾病、化學因素所致職業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職業性腫瘤、其他職業病。
 
  95、生產過程中生產或使用的有毒物質稱為生產性毒物。
 
  96、非電離輻射:射頻輻射、紅外線、紫外線、激光。電離輻射:X線
 
  97、白內障:紅外線;電光性眼炎:紫外線;白血病:電離輻射。
 
  98、異常氣象條件:高溫作業、高溫強熱輻射、高溫高濕;其他異常氣象條件指低溫作業、低氣壓作業等。
 
  99、成年婦女禁忌參加連續負重,禁忌每次負重超過20kg,間斷負重超過25kg.
 
  100、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礦山、井下、國家規定的第IV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开平市| 西畴县| 祁门县| 安庆市| 北海市| 连江县| 壤塘县| 迁西县| 鹤峰县| 沽源县| 六盘水市| 铜梁县| 建湖县| 比如县| 诸暨市| 墨竹工卡县| 册亨县| 玉龙| 星子县| 盐亭县| 农安县| 陇西县| 左权县| 克什克腾旗| 小金县| 江永县| 宜兰县| 本溪| 油尖旺区| 柏乡县| 高青县| 海宁市| 大港区| 黎城县| 张家口市| 格尔木市| 城市| 类乌齐县| 志丹县|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