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電廠的輸媒過程往往是粉塵量產(chǎn)生和濃度較高的過程,生產(chǎn)工藝就不詳細敘述了,簡單的敘述下:火車→翻煤機→皮帶→堆場→斗輪機→皮帶→碎煤機→皮帶→煤倉。至于中間皮帶的數(shù)量,取決于場地的大小和堆場的大小。
一般來說堆場是必須有的,因為煤的運輸是間斷的,而煤的儲存量如果沒有大的堆場,往往無法實現(xiàn)儲煤量滿足連續(xù)多少天無煤進廠的發(fā)電要求。
首先,煤炭是不怕水的,而且煤炭在干燥的時候,表層出現(xiàn)干化后在風的作用下,產(chǎn)塵是很大的,因此要保持煤炭的一定濕度。按氣溫和濕度的不同,適當以水霧的形式補充煤炭的水分,往往可以減少煤炭的發(fā)塵量。這個措施,在翻煤、堆場、皮帶運輸過程都廣泛使用。
其次就是隔離人的接觸,現(xiàn)在隨著工業(yè)的發(fā)達,工業(yè)電視和攝像頭的廣泛應用,人往往不需要直接到現(xiàn)場就可以通過攝像及時傳送等方式達到觀察的目的,加上皮帶開啟和關閉的自動化,較以往相比人接觸的幾率和時間大大減少,也有效的減少了接塵量。
最后針對各設備的特點,分別提出控制煤塵的工程措施,在輸煤的過程中,堆場往往是露天作業(yè),因此堆場布置時的位置就非常重要,如何布置,應該非常清楚,應該布置在全年風頻最小的上風向。一般來說加蓋塑料膜是肯定可以減少產(chǎn)塵量,但是要考慮自燃等作用,很少建議加蓋的。
斗輪機,人是在操作室操作,接塵量很大,而且不好布置局部抽風設施,而且存在高溫、低溫,操作室空間較小,應該結合條件與空調設施一起布置,以全面送風模式進行,送風前的風應經(jīng)過凈化后送入,同時保障操作室內合適的正壓。
碎煤機,破碎過程往往用的是錘式碎煤機,產(chǎn)塵量很大,現(xiàn)在基本做到了密閉。但是在進口和出口處是無法密閉的,一般來說采用的是局部密閉罩,將皮帶的頭與出口相連,尾部與進口相連,同時利用密閉罩將這些部位罩起,為了有效的減少煤塵的外逸,在出口和進口部位必須設計風簾,材質往往選用橡皮,可以起到減少孔洞面積以達到減少抽風量的要求,同時留下足夠的活動空間,以方便維修和檢查。
往往在這些地方還設計有水霧噴頭,以及時補充煤炭的含水量。這個時候控制風速應該比較大。
皮帶,密閉作業(yè)的話,經(jīng)濟成本很高,一般采用的是敞開式作業(yè),產(chǎn)塵與皮帶的運輸速度有關,由于皮帶運輸時,煤炭與空氣有相對運動速度,產(chǎn)塵量比靜止放置時往往大很多,但是如果能保障煤炭適當?shù)暮浚簤m的濃度是可以控制的。有條件的話,密閉作業(yè)或者設置槽邊排風甚至設置槽邊吹,排風設施都可以有效的控制煤塵濃度,但是從經(jīng)濟角度和人接觸幾率來說,代價很高。此外皮帶與皮帶的接頭部位往往利用落差進行,比如從A皮帶尾落到B皮帶頭,這個下落的過程,減少落差,設置密閉的筒倉樣結構,在皮帶的頭尾設置局部密閉罩,具體設置見碎煤機設置。
至于濕式清掃,墻面光滑、地面光滑、設置排水溝,這些措施就不提了,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