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識別和分析建設項目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為衛生行政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采用檢查表法、類比法相結合的原則,對整個工程項目進行全面評價。結果:該建設項目的選址、總平面布局、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衛生輔助用室設置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有毒物質(氫氰酸、硫化氫、一氧化碳、甲醇、聯氨、氨等)、粉塵、物理因素(噪聲、高溫、低溫等),屬于嚴重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結論:該建設項目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通過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可以預防和控制,該建設項目是可行的。
關鍵詞: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
為預防、控制和消除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預防職業病的發生,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經濟發展,我們對某化肥廠油改氣聯產甲醇項目進行了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工作。
1 材料與方法 1.1 評價依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作為評價的主要法律、法規依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衛法監發[2002]63號)、《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2002)、《石油化工企業職業安全衛生設計規范》(SH3047-93)等作為評價的規范和標準依據;項目的可研報告等是評價的基礎依據。
1.2 評價的范圍和內容預評價范圍:本次評價范圍是油改氣聯產甲醇項目供熱系統的改造(包括新增220t/h鍋爐的制粉系統、熱力系統、燃燒系統、除灰渣系統、鍋爐點火天然氣系統和除氧給水系統的擴建等),天然氣配氣站、天然氣壓縮、現渣油制氣改為天然氣部分氧化制氣、合成氨油改氣下游裝置配套改造、新增CO2回收單元、新增甲醇裝置(蒸汽轉化、壓縮、合成、精餾、中間罐區、馳放氣氫回收),公用工程和輔助工程的改建、擴建等。評價內容主要包括:選址及總平面布局、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建筑物衛生學要求、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職業病防護設施、應急救援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衛生輔助用室、職業衛生管理等。評價方法:本評價報告采用檢查表法、類比法相結合的原則,對整個工程項目進行全面評價。評價程序: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規范》規定程序進行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要生產工藝合成氨裝置:天然氣經壓縮、部分氧化生成以CO+H2為主體的高溫原料氣,通過蒸汽與CO的變換反應將合成氣中的CO轉換為氫氣和二氧化碳,再經過低溫甲醇洗工序將部分氧化生產合成氣中的H2S脫除,并將變換氣中的CO2脫除,為下游工序提供合格的凈化氣(CO2<20ppm,總硫<0.1ppm),同時為尿素裝置提供合格的CO2。甲醇裝置:天然氣經壓縮、轉化工序轉化成甲醇合成需要的合成氣,再經合成工序將合成氣合成為甲醇。
2.2 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根據建設項目的生產工藝、設備布局和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布情況,將該建設項目分為以下單元進行識別和評價:
。1)合成氨油改氣下游裝置配套改造;
。2)甲醇裝置(蒸汽轉化、壓縮、合成、精餾、中間罐區、馳放氣氫回收);
(3)供熱系統(包括新增220t/h鍋爐的制粉系統、熱力系統、燃燒系統、除灰渣系統、鍋爐點火天然氣系統和除氧給水系統的擴建等);
。4)天然氣配氣站、天然氣壓縮;
。5)CO2回收單元;
。6)公用工程和輔助工程的改建、擴建等。生產過程中各系統可能產生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有:氫氰酸、硫化氫、一氧化碳、甲醇、聯氨、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甲烷、鹽酸、氫氧化鈉、六氟化硫、二氧化氯、粉塵、噪聲、高溫、低溫、工頻超高壓電場、紫外輻射、視頻作業相關危害等。根據工程分析和類比調查,該建設項目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有毒物、粉塵、噪聲、高溫、低溫等。類比企業甲醇裝置成品罐區空氣中甲醇的PC-STEL濃度超過接觸限值[1],本項目甲醇裝置的防護措施與類比企業基本相似,由此類推本項目上述崗位的工人有可能受到甲醇的危害。生產性粉塵主要存在于供熱裝置的輸煤系統、燃燒制粉系統及除灰渣系統,此外在合成氨裝置、甲醇裝置的催化劑裝卸過程中也存在粉塵危害。本項目的主要噪聲源為:供熱系統鍋爐房、循環水泵房、脫鹽水廠房、轉化爐、空氮站、壓縮站等設備所產生的機械動力性噪聲及氣流排放產生的流體動力性噪聲[2]。測試結果表明:壓縮機組、脫鹽水場房、循環水泵房噪聲危害較為嚴重,其中壓縮機組、循環水泵房噪聲超標。由此類推本項目上述作業崗位噪聲的危害較為嚴重。該建設項目存在鍋爐、汽輪機、蒸汽管道、熱風管道、加熱器、合成塔、脫硫槽等多處生產性熱源。動力系統產熱設備基本在室內布置,夏季靠自然通風和屋頂機械排風降溫;合成氨和甲醇裝置產熱設備均在室外布置,且均采取了相應的保溫措施。工人以巡檢為主,在一般情況下,作業人員所受高溫的影響較小,但由于熱源多、溫度高,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遇持續高溫、悶熱、氣壓較低等氣象條件時,工人若長時間從事高溫作業,可造成不良的影響,嚴重的甚至發生中暑。該建設項目合成氨裝置低溫甲醇洗工序操作溫度在-70℃。在正常生產情況下,由于本工藝為自動化密閉設備,加之管道采取了保溫措施,工人在此巡視、檢修時不會受到低溫危害。但在事故狀態下若發生管道破裂,大量低溫介質泄漏易發生凍傷。另外,該建設項目地處嚴寒地區,歷史記載最低溫度為-30.5℃。工人在卸煤、操作取料機或在電氣設備處巡視、檢修(包括事故檢修)時,由于沒有采暖設施,易遭受低溫危害。
2.3 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結果該項目投產后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有一氧化碳、硫化氫、甲醇、氨、聯氨、粉塵、噪聲、高溫、低溫;其次為鹽酸、氫氧化鈉、二氧化碳、氮氣、二氧化硫、二氧化氯、甲烷、乙醇胺、工頻超高壓電場、視頻作業相關危害等。依照《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該項目屬嚴重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針對以上職業病危害,該項目采取了相應的防護措施(防毒、防塵、防噪、防高溫、防低溫),尤其實現了以低毒原料代替高毒原料(如以天然氣代替渣油,取消了氰化物的污染源)。另外本項目選址合理,總平面布局和工藝設備布置緊湊合理,設備選型合理、先進,基本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要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如能落實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有關防護措施和本預評價報告中提出的有關職業病危害防護對策,并在設計階段加以實施,項目建成投產后,在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方面將達到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的要求。
3 討論
化工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多,各種防護措施的有效實施對預防職業危害至關重要。本項目在如下方面應加強防護:
。1)加強防毒措施,主要以低毒物質代替高毒物質,加強有毒作業場所通風換氣,在高毒作業場所設置有毒氣體報警儀;提高工藝自動化程度,工人以集中控制室內操作為主,現場巡檢為輔,減少接毒時間,并采取切實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
(2)應盡量減少煤流轉運點,降低煤流轉運點的落差、適當降低溜槽傾斜度等辦法,抑制由正壓造成的揚塵。煤場上設置噴水設施。工人進行手工焊接時,會產生大量的電焊煙塵,應在固定工作臺處設置局部排風裝置,并加強個體防護。由于工藝、技術上的原因,通風除塵設施無法達到職業衛生標準限值的粉塵作業場所,操作人員佩戴防塵口罩、工作服、頭盔、呼吸器等。
(3)采用低噪聲設備控制噪聲,設置消振、吸聲、隔聲裝置。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生產性噪聲聲級超過衛生限值的工作地點,而采用現代工程技術治理手段仍無法達到衛生限值時,可采用有效個人防護措施,減少接觸噪聲的時間。
(4)維護、檢修存在高毒物品的生產裝置,必須嚴格按照維護、檢修方案和操作規程進行。維護、檢修現場應當有專人監護,并設置警示標志。允許進入塔或罐內進行設備檢修時,在氮氣吹掃后應強制通風,排除殘留的有害氣體或氮氣,按照缺氧作業規范要求,現場檢測容器內的氧含量,符合要求再進入設備內,防止發生職業病危害。應開展必要的應急救援演練。該項目屬于嚴重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其防護設施的設計應當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查。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時,其職業病防護設施經衛生行政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產和使用。
參考文獻
[1]GBZ-2002,工作場所有害物質職業接觸限值[S].
。2]杜冰,王心如.職業性聽力損傷的危險因素[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6,2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