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略環境評價(SEA)就是對政策、計劃、規劃及其各種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進行規范的、系統的、綜合的分析和評價過程。開發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應優先考慮開發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對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和規模、開發區綜合污染防治等重大工程進行重點評價。該文結合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實例,運用GIS空間分析功能和統計功能,評價開發區的土地適宜度等級;結合開發區現有產業布局,從區域開發角度深入了解產業布局的合理性,為制定開發區的持續發展戰略和開發模式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開發區戰略環境評價土地適宜性評價法
1引言
隨著我國各類開發區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開展開發區戰略環境評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結合我國當前開發區戰略,分析其社會經濟環境影響,并找出戰略制定內容、執行實施方面的缺陷,為開發區戰略調整提供建議。
產業布局實際上是產業結構在空間上的投影。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反映了產業布局的重復性,造成結構性的重復污染。產業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通過產業布局的調整,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合理利用土地。產業布局主要分析產業布局與資源布局的協調程度,為進一步的產業布局調整提供決策支持。
2進行開發區產業布局SEA的必要性
2.1開發區持續發展的需要
戰略環境評價是實現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開發區產業布局戰略環境評價是對開發區產業布局的環境影響進行系統地、科學地評價,從環境角度衡量產業布局的合理性,并提出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減緩、補救措施或替代方案,為最終的戰略決策和實施提供環境依據[1,2];是聯系可持續發展與開發區具體項目的橋梁,是將抽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體落實到行動的重要工具。開發區可持續發展是衡量重大戰略決策可持續性的主要依據,開發區產業布局戰略環境評價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2.2促進開發區生產力合理布局
生產力布局是社會生產的空間形式,它將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的地域組合,以達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充分發揮環境自凈能力,實行區域污染綜合防治,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目的。開發區產業布局戰略環境評價可以在整個區域統籌規劃的前期階段,根據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用地情況等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條件,分析土地的適宜度,提出合適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開發強度,為生產力的合理布局以及開發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3綜合考慮誘發影響和累積影響
開發區是具有明確范圍的區域,對區域內的開發建設活動的規劃,應體現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不僅考慮區域內的單個項目,還要考慮各個項目之間的協同作用。開發區產業布局戰略環境評價從區域角度出發,不僅充分考慮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而且對多個開發項目的綜合環境影響,多個小的項目造成的顯著性累積影響,項目派生出的新項目的環境影響都考慮進去,實現了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在時空上的協調發展。
3開發區產業布局SEA的原則
3.1綜合性原則
由于戰略環境影響一般都是廣泛、復雜的,開發區產業布局戰略環境評價應全面評價區域開發活動對地區自然環境、生物資源、社會經濟環境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從區域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區域發展戰略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為整個區域的規劃和發展服務,為區域開發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3.2實用性原則
開發區產業布局戰略環境評價的實用性原則體現在最終替代方案的優選和評價結果的運用上。替代方案的優選應充分考慮經濟技術支持能力和環境承受能力[3]。SEA并不是給出環境影響的結果,而是根據評價結果給出戰略調整建議,實現整個開發區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4開發區產業布局SEA的技術方法
4.1明確評價范圍和力度
SEA的評價范圍,在空間上不僅包括戰略實施區域,還包括實施區域以外受影響區域;在時間上不僅包括戰略實施階段的環境影響,還包括戰略終止后原有戰略的慣性的環境影響。評價力度根據戰略內容、實施,環境效應的復雜性、影響程度、影響方式以及環境受體敏感性等確定。
4.2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環境指標、經濟指標、社會指標和資源指標4個子層次,每個子層次的指標又可依據結構、功能、效果劃分為更小的指標,形成SEA的評價指標體系[4]。基本思路就是通過檢驗開發區戰略所有預期的環境影響,根據環境效應的強度和發生背景確定所有環境影響的重要程度。因而應該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盡可能地降低費用或成本條件下,科學、合理地加以篩選。
4.3規定評價方法
采用土地適宜度評價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開發區的產業布局SEA,主要用來預測戰略環境效應,確定戰略環境影響的輸入響應關系。運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和統計功能,劃分生態網格。通過調查,篩選出各網格生態因子。按生態適宜度等級對各生態因子進行評分,由單因子適宜度評分值乘以其權重再相加可求得綜合適宜度指數[5],形成土地適宜度等級圖。結合開發區產業布局,確定開發區產業布局的發展方向。
5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布局SEA
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本著“以發展工業為主,以吸引外資為主,以出口創匯為主”的建區方針,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依托老城區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成為長春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開發區位于長春市區東南部,總占地面積30km2。
開發區是一類特殊性質的區域,如何對這一區域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進行調整,使其走上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因此,進行開發區的環境規劃研究,做到發展與環境協調,是實現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為開發區的進一步發展及決策制定提供指導。
5.1生態因子篩選
在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1:5000的數字化地圖上,將規劃區以500m×500m為單元,劃分149個網格,再經過調查評價獲得各生態因子的數據或定性描述,而后逐個網格登記。根據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實際,我們選取了以下6個生態因子:土地利用現狀、風向、環境噪聲、綠地覆蓋面積、大氣環境質量指數和土地利用評價值。其中土地利用現狀、風向與綠地覆蓋面積可通過實地調查獲取,環境噪聲和大氣環境質量指數可在環境監測的基礎上通過計算得到。
5.2土地利用現狀評價
為了使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現有土地利用狀況相平衡,必須進行土地利用評價。用下式計算:
其中,S——為土地利用評價值;
L——為土地條件等級;
根據區域土地自然特征和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等級(見表1)。
用地類型 |
土地開發利用狀況 |
土地條件分級 |
1 |
起伏的階地 |
1 |
2 |
高漫灘 |
2 |
3 |
低漫灘 |
3 |
4 |
平地 |
4 |
表1土地條件分級表
U:為土地利用狀況等級。根據區域的人口和社會經濟調查,可以選取非居民用地占地率和人口密度這2個指標來評價土地利用程度(見表2)。
非居民用地占地率(%) |
人口密度(人/k㎡) |
土地利用程度等級 |
評分 |
0 |
0 |
0 |
1 |
1~10 |
1~1000 |
1 |
2 |
11~30 |
1001~5000 |
2 |
3 |
31~50 |
5001~10000 |
3 |
4 |
51~70 |
10001~15000 |
4 |
5 |
71~90 |
15001~20000 |
5 |
6 |
91~100 |
>20000 |
6 |
7 |
最后求得土地利用現狀評價值(見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