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環保監測中心統計顯示,8月以來,本市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或二級以上標準,也就是達到“藍天”標準。而上旬后期,北京曾出現一段高溫高濕的悶熱天氣,大氣能見度差,“藍天”從何而來?
今天上午,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杜少中做客交通廣播時表示,在8月上旬不利的氣象條件下,本市啟動內部應急預案,控制污染排放,確保空氣質量達標。
杜少中副局長表示,首先,“藍天”指的不是天空的顏色是藍的,而是空氣質量達到標準。即使在陰天,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二級,就仍然是“藍天”。
其次,北京的“藍天”都是按照國際先進標準進行精確、科學的監測得出的。高溫高濕的天氣下,人體舒適度較差,但污染物排放沒有超標,空氣質量仍能達標。
對此,北京市氣象局也證實,天氣條件例如能見度并不與空氣質量直接相關。本市8月空氣質量達標主要靠污染減排措施。
據杜少中副局長介紹,污染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奧運前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預案,目前已經都實施完成。
二是奧運期間臨時減排措施,包括機動車限行、部分企業停產限產、工地停止土方施工等,經過專項檢查,各臨時減排措施都已落實。
三是當出現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時,將采取應急預案。截至目前,環保部門已經采取過內部應急措施。
例如8月7日當晚,由于連日靜風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環保部門啟動了內部應急預案,檢查各個污染減排落實情況,包括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因此使得開幕式當天的空氣質量達標了。“近期確實出現了不利的氣象條件,如果沒有實施以上污染減排治理措施,還按照過去的排放,8月以來的空氣質量肯定會超標。”杜少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