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1月6日訊記者郄建榮綠色信貸“赤道原則”已經入駐我國。環境保護部法規司司長楊朝飛今日通過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向媒體介紹了相關情況。而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則認為,環境保護部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進環境經濟政策,其中綠色信貸走得較快,成果較為明顯。
所謂“赤道原則”是由國際金融公司等發起的。楊朝飛說,按照“赤道原則”要求在項目融資過程中,銀行要綜合考慮項目對社會、環境、移民、生物多樣性、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影響,強調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幫助銀行業及其客戶規避金融風險等。
中國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世界上60多家頂級銀行都已簽署“赤道原則”。這名負責人證實,全球項目融資市場總份額的近90%以上是由實行“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參與的。
去年,環保部與人民銀行、銀監會聯手啟動了中國的綠色信貸,目前,全國有20多個省市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工行、建行、興業銀行等一批銀行實施了“環保一票否決”。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行業信貸環保技術指南,也制約了政策作用的進一步發揮。”楊朝飛說,由環境保護部翻譯出版的《綠色信貸指南》剛好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它為我國銀行業實施綠色信貸政策提供了一系列技術標準。
中國銀監會負責人表示,盡管“赤道原則”不具有強制力,是各銀行自愿參與的。但是,由于世界上著名銀行都在執行“赤道原則”,因此,中國的銀行如果不遵從“赤道原則”,那么很難進入國際市場,其面臨的信貸風險也會加大。
銀行業完全沿用國際標準還有一定困難。環境保護部與中國銀監會負責人都這樣認為。楊朝飛透露,環境保護部和銀監會已經制定了培訓、宣傳計劃,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有關綠色信貸指南的經驗和做法。
據悉,興業銀行在10月30日已經正式簽署“赤道原則”,它是我國第一個實施“赤道原則”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