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表明,30年來,我國堅持鞏固和加強第一產業、提高和改造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了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同時,我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越來越大,著力破解經濟與環境的矛盾。
一個字的變化——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努力推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這一點可以從招商引資的理念上反映出來。從過去的招商“搶”資到后來的招商“引”資,再發展到現在的招商“選”資,一字之差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從盲目追求規模、數量的擴張,到理性營造效益、質量的提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
1978年到2007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了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了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了16.2個百分點,現代經濟的結構性特征越來越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體制創新、技術引進、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等方式,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例如,1978年,國內生產的火電機組,以5萬千瓦和10萬千瓦為主,大體相當國外上個世紀50年代水平。目前,小火電機組基本被淘汰,耗煤低、發電效率高的單機容量30萬、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的主力發電機組,并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布的《2007年關停小火電機組情況通報》顯示,2007年,我國計劃關停小火電機組1000萬千瓦,實際關停1438萬千瓦,機組553臺,完成當年目標的143.8%。
同時,冶金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電解鋁自焙槽工藝完全被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所取代。鋼鐵行業落后的平爐煉鋼工藝已全部淘汰,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高爐、大型轉爐、現代化連軋機組等相繼建成投產。
國家質檢總局、發改委和認監委近日聯合發文,規定自2009年3月1日起,在中國生產、銷售和進口的計算機顯示器等6類產品必須加貼能效標識,低于五級能效的產品不得在中國生產、銷售、進口。不僅是各個地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引進項目的質量,整個國家也開始從被動變為主動,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拒之門外。
一字之差背后是發展理念的轉變。各地開始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立足長遠,規劃未來,尊重自然規律,努力推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一個數的變化——從25億到3387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逐年增加,占GDP比重穩步提高,2007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是1981年的135倍。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環境治理投資每年為25億~30億元,約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0.51%。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九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1010.3億元。“十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2388億元。2007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3387億元,是1981年25億元的135倍,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6%。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正日益演化為全球經濟衰退,我國政府強力啟動了刺激內需計劃。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位列第五項的,就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要求“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重點防護林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近日表示,今年中央追加投資補助資金50億元,用于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36個大中城市要力爭明年底前實現污水全收集和處理,在“十一五”規劃基礎上擴大全國縣城污水處理設施覆蓋面,使全國90%以上縣城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25到3387,135倍的巨大變化反映出環境保護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受到重視。長期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和環境保護投入嚴重不足的矛盾導致環境日益惡化,環境保護的歷史欠賬越來越多。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加快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正是從實踐層面上注重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放到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位置,落到實處。
一個比例的變化——從17%到13%再到17%
2009年1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將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金屬礦和非金屬礦采選產品的增值稅率從13%恢復到17%。
1994年稅制改革時,部分礦產品仍實行計劃價格和計劃調撥,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經國務院批準,1994年5月起將金屬礦、非金屬礦采選產品的稅率由17%調整為13%。這一政策對采掘業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礦產資源的日益緊缺,這項政策顯然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適用低稅率,不符合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要求。增值稅轉型改革后,礦山企業外購設備將納入進項稅額的抵扣范圍,整體稅負將有所下降,為公平稅負,規范稅制,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需要將金屬礦、非金屬礦采選產品的增值稅稅率恢復到17%。
一個比例的變化已經清晰地折射出,我國政府越來越注重利用政策、法律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調控,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能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促進國民經濟向有利于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
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信貸正在逐步推進,我們期待,隨著政府調控手段的日益豐富和完善,隨著法律、政策的綠色逐步加深,天更藍、水更清的美好愿景也在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