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白墻紅瓦多層住宅,一片片綠樹成蔭繁花似錦,一處處噴泉,一脈脈溪水,還點綴著座座雕塑小品……這不是什么高檔豪華社區,不過是一處以安置拆遷農民為主的經濟適用房小區——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的“江畔人家”。讓人贊嘆的還不僅是優美的居住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及其怡人的人文氣息,在這個小區,路燈用的電從天上來,往日白白流掉的雨水能上樓沖廁所,生活垃圾幾乎全部變廢為寶……一項項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讓居住者獲得超值的享受,也讓外來的訪客大開眼界。
路燈電從天上來
走在江畔人家小區,你會看見精致的仿古路燈上有一塊灰黑發亮的“冠冕”,它是太陽能光板。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給路燈供電,不僅節能而且省錢。據物業介紹,社區內共有太陽能路燈38盞,每盞用電40瓦/小時,按照每天使用10小時計算,一年可節約用電5500多千瓦時,節約電費近2900元。居住在此的王奶奶咧嘴笑著對我說,這路燈天一暗就點亮了,一直亮到第二天天大亮,聽說它用的電都是從天上來的。
不僅路燈能量從天上來,居民家用電也沾了不少太陽能的光。江畔人家麗江苑2008年4月第一批入住的陳大爺帶筆者參觀了自家的太陽能熱水器,他說:“太陽能熱水器入住時就有,社區統一購買安裝,便宜了近一半。現在冬天洗菜用溫水,夏天洗澡用熱水,靠的都是太陽能。我們一個月就可以少交多少電費啊!”
除了對天上來的能源頗為滿意,陳大爺還對地下天然氣帶來的實惠嘖嘖稱贊:“以前用煤氣一罐氣要100多元,現在統一用上了天然氣,一個月才花30多元,這一年下來要省八九百塊錢呢。”陪著我一起參觀的街道車副主任介紹說:“天然氣的應用雖然在主城居民住宅中很普遍,但在我們這樣距市中心25公里的農村居民拆遷安置房小區里通上天然氣,在全市算得上數一數二。”
雨水上樓沖廁所
說到用水,陳大爺十分得意地告訴我,家里有兩個水表,除了普通自來水表外,還有一個中水水表。中水水表和管道的另一端連接的是中水處理回用站。它如同一口深井,由幾個非常龐大的密封罐、一大排精密智能控制儀器和密密麻麻的管網組成。雨水和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這個系統經過處理加工,再通過地下管網上樓到住戶家中供使用。
住戶在家根據需要切換用水開關:喝水洗漱用自來水,沖廁抹地則用中水。“中水每噸價格為1元,而自來水每噸約2.5元,以普通家庭每日沖廁用水量0.25噸計算,每天每戶光沖廁所能省近0.4元。”車副主任介紹說:“目前小區入住了2000戶左右,等到小區全部建成,規劃中的5000多戶居民住滿后,小區一年44萬噸沖廁用水都改成中水,每年可節約開支66萬元。”
除此之外,小區內的綠化噴灌、道路澆灑、廣場沖洗等用水也都告別自來水,用上了節能環保的中水。
生活垃圾變成寶
江畔人家社區東門附近有座不起眼的小屋,車副主任讓我猜它的用途,我猜不出,他才告訴我這是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站。
可別小看這小屋子,它的作用神奇著呢。屋里有兩只大鐵罐模樣的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機,還有十幾個塑料桶一字排開,這些塑料桶分別貼上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無機垃圾”、“有機垃圾”等不同的分類標簽。
居民的生活垃圾被送到這里分門別類,在有機垃圾中加入微生物菌群,經過發酵、干燥、脫臭等工序,將其就地降解,釋放出二氧化碳、酒精等無害氣體和液體,使垃圾處理達到無害化。一般的有機垃圾如雞鴨魚肉、蛋殼、蔬菜、瓜果皮等廢棄物,6至20個小時就幾乎全變成了有機肥。
一戶能省近千元
車副主任掰著指頭算給我聽:江畔人家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共運用了太陽能系統、中水處理回用技術、垃圾生化處理技術、非晶體合金美式箱式變電站等70多項先進住宅新技術,節能環保設計的應用可以讓每戶居民家庭每年節省1000多元錢,這大大減輕了原本就困難的保障房業主家庭的經濟負擔。而小區建設的各項節能投入總計1000萬元,預計5年就可收回投資。這樣既節能環保又惠民利民,政府投資的眼光是長遠的。
正因為節能環保先進住宅科技力量的助推,江畔人家經適房項目被業界譽為全國保障房建設樣板工程,也被建設部、財政部批準為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和國家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項目。小小的江畔人家,其“節能環保經”不僅唱紅了國內,更唱上了國際舞臺。在世界城市論壇期間,江畔人家成為參觀點,被外國客人譽為“一塊和諧城鎮樣板”。“這樣經濟、適用、可持續發展的好房子應在更廣的范圍內推廣,讓更多的人能住上節能省地環保型住宅。”聯合國副秘書長安娜女士在參觀考察時如是說。
上一篇:昆明機動車環保標識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