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剛剛公布的《2008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據監測顯示,我國去年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面積約13.7萬平方公里,比2007年減少約0.8萬平方公里。“盡管近岸局部海域水質略有好轉,這可能也不過是海洋環境周期的波動,目前海洋總體污染程度依然較高。”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解釋說。
大約88.4%的排污口超標排放
而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李海清的介紹進一步驗證了李曉明的說法。
目前,海洋已被當成最大的“垃圾場”和“下水道”。據國家海洋局監測顯示,我國陸源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堪憂。在國家海洋局實施監測的525個入海排污口中,約88.4%的排污口超標排放,其主要超標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磷酸鹽、懸浮物和氨氮等。
據了解,四個海區中,東海沿岸超標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達92%,南海89%,黃海88%,渤海83%。而山東、江蘇和廣西超標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數量居全國前三甲。
目前,我國排污口設置不合理的現象仍未改變。設置在漁業資源利用和養護區的排污口中,竟有95.3%超標排放;設置在旅游區的排污口中,也有高達87%超標排放;特別是設置在海洋保護區的排污口則全部超標排放。
2006年至2008年,國家海洋局連續三年對部分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進行監測表明,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的超標排放狀況及鄰近海域沉積物的污染狀況呈逐年加劇之勢。
據悉,目前,78%的排污口污水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其中,20%的排污口污水對海洋生物的綜合毒性風險較高。污水綜合生物毒性效應最為顯著的排污口類型為工業排污口,主要分布于環渤海沿岸和浙江、福建海域。國家海洋局監測分析,部分污水處理廠所排放污水中污水綜合毒性風險高,與現有污水處理工藝對此類污染物處理能力的不足有關。
逾八成海域生態系統不健康
“由于受日益嚴重的陸源污染影響,我國近岸海域大部分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等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李海清說。
據介紹,灘涂圍墾、各類海洋海岸工程建設、陸源排污、資源過度開發、外來物種入侵等,已成為破壞我國近岸海域生態系統的罪魁禍首。
監測報告表明,去年我國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基本穩定,但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緩解,監測的18個生態監控區中,約83%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特別是錦州灣、萊州灣、杭州灣,以及珠江口海域生態系統呈現不健康狀態。如圍填海導致錦州灣棲息地面積大幅縮減,生物資源明顯減少。各類海洋海岸工程建設和陸源排污,使杭州灣生態系統呈不健康狀態,漁業生物資源衰退。
此外,我國西沙珊瑚礁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狀態,特別是從2007年以來,珊瑚礁退化十分嚴重。據介紹,導致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破壞、敵害生物數量增加和珊瑚礁病害。而海洋執法部門發現,珊瑚礁區仍有新近炸魚痕跡,炸魚、毒魚等破壞性捕魚方式對珊瑚礁造成了直接的破壞。
由于海岸帶開發強度的加大,以及開發規模的擴大,目前全國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脆弱區。
所謂生態脆弱區是指生態敏感且受污染、開發、資源過度利用等人為活動干擾的區域。生態脆弱區分為四個級別。高脆弱區是指生態系統敏感且受到開發活動嚴重影響的區域。目前,我國海岸帶高脆弱區和中脆弱區占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36.5%,非脆弱區僅占16.8%。
2008年,全國發現海洋赤潮次數和面積分別為68次和13738平方公里。東海海域為赤潮災害多發區,全年共發生赤潮47次,累計面積為12070平方公里。
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需關注
國家海洋局發布的海平面公報中顯示,2008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為近10年最高,比常年和2007年分別高60毫米和14毫米。其中,海南升幅最大,超過80毫米,山東、江蘇、廣東和廣西次之。
此外,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也高于全球。專家預測,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仍將持續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加劇了風暴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及咸潮等海洋災害,并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的城市防洪排澇系統。
據專家分析,隨著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向沿海地區遷移,經濟布局也逐步向濱海轉移。很多重要經濟發展區同時也是海平面上升影響脆弱區。
為此,國家海洋局建議各級政府,加強海平面監測、預測和影響評價工作,將海平面上升影響作為重要指標,納入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同時,采取控制地下水開采、提高沿海堤防工程設計標準、加強濱海濕地和紅樹林生態系統恢復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
下一篇:中國環保仍需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