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前,為了改善北京奧運期間的空氣質量,官員們還在竭力推行關停或搬遷礦區和工廠的措施。如今,隨著全球經濟衰退,中國產業發展的優先權已發生了轉變。繁瑣的環境審批程序已縮短了時間,國有銀行貸款又開始自由流動,工人們正在距北京不遠的一座水泥廠建設工地上焊接。“官員們加快工作速度是好事”,該工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理說,“看來經濟形勢在好轉。”在果斷出臺促進消費和重振工業的經濟刺激計劃后,中國至少已暫時放松了某些在經濟長期繁榮時實行的環境保護措施。
為緊急應對經濟低迷,中國國家環保總局開通了一條新的加快審批產業項目的“綠色通道”。省級環保部門也在迅速跟進,將環境影響評估時限從原來最長的60天縮減為5天。環境保護者擔心政府已錯失了利用經濟放緩使中國走上更加清潔發展道路的良機,反而又借機興起新一輪高污染高增長發展期。
就目前來說,中國經濟放緩已使其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制定的環保目標在規定時間內順利達標。中國希望2010年的能源利用效率比2005年提高20%并使水源和空氣污染降低10%。今年3月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在2008年下半年已接近實現這些目標。觀察家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推動興建大型先進工廠和關停小型高污染企業有關,但大部分要歸功于需求銳減。
許多人表示刺激經濟發展已影響到環境保護進展。為了將經濟刺激資金用于其他項目,中國政府削減了原本用于污水處理等環境保護的資金,使其從最初的約510億美元減少到310億美元左右。
在中國出口中心廣東,政府已開始將陶瓷等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內地并引進更加環保的高科技企業。但官員們現在正為如何安置數百萬無業農民工犯愁。“當地政府表示‘你們這些企業暫時可以留下’,”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