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等的大量應用顯著提高了糧食產量。然而,各種農用化學物的過量使用,又造成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壓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化肥、農藥、農膜、畜禽養殖、農村生活污水及廢棄物等。目前,我國是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最多的國家之一。對太湖、巢湖、滇池富營養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農田氮、磷流失。農業面源污染物越來越成為導致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此外,農藥、農膜、畜禽養殖、生活污水及廢棄物等導致的其他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可見,有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關系人民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大事。為此,應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制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國家方案。積極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緊密結合我國實際,著手論證起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國家方案,明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導原則、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在制定方案時,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持城鄉環保統籌防治、優先發展綠色農業等原則。在實施步驟和方式上,可因地制宜、重點推進,局部試驗、全面推廣。
實施環保農業財政補貼政策。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單純的農業補貼政策只會加劇農業面源污染,無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內研究也表明,我國目前的農業補貼政策雖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但由于農業補貼與環保脫節,不利于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因此,應實施環保農業財政補貼政策,把農業環保生產作為財政補貼的硬性指標納入財政支農體系之中,并建立科學可行的考核程序,使農業財政補貼不僅有利于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而且有利于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大力發展替代性環保農業投入品。為追求農業高產和生產方便,很多農民形成了依賴化肥和農藥的生產習慣,對農家肥、有機肥、生物肥、生物農藥等環保農業生產資料不愿接受和使用,加之相關政策措施不配套,導致環保農資產業難以發展。而在歐美發達農業國家,環保農資的使用量已達50%以上。應從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大力扶持發展高效新型環保農業投入品,使農民有條件、有動力選擇環保農業投入品;大力推廣新型農業投入品和先進實用技術,促進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治。
研究制定農業環保生產促進法。在制定實施環保農業生產政策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定農業環保生產促進法,把成熟的政策和制度上升為法律,以法制來規范和促進我國農業的環保生產,為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提供保障。
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國際合作長效機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環保難題。發達國家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應加強與國際上關心、支持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國家、組織和人士的合作,建立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國際合作長效機制。
倡導農業環保生產行為。為實現農業環保生產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全社會大力宣傳農業環保生產,提高全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和生產企業的環保生產意識,使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下一篇:柯諾北京木業被指污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