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首次完成了五年規劃中的環保目標,但在環保部的官員看來,我國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難談樂觀。
環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減排的副部長張力軍說,盡管過去5年間,從指標上看,一些污染物呈下降趨勢,但由于目前我國的污染排放量仍然很大,遠遠超過我國的環境容量,致使一些地區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老百姓還沒有看到碧水藍天。
另一個讓張力軍感到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的事實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新的環境問題也不斷產生,特別是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電子垃圾等,這些污染物的產生都帶來一些新的問題,特別是在損害人體健康方面。
再有,目前考核的減排指標主要是針對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可是,水和大氣的問題還沒解決好,土壤的污染問題現在又凸顯在我們面前。
這些因素的疊加,使張力軍和他的同事們從未感到過輕松,每每提起環境保護時,都表示依然“任重道遠”。
在張力軍看來,我國的環境保護最大的壓力來自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沖動。他說,我國現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還不算太高,就業形勢嚴峻,所以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的勁頭還是很大。
從環保部門掌握的數據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煤炭的消耗量增長了10億噸,而根據簡單的測算,“十二五”期間,煤炭的增長量還可能會達到10億噸左右。
“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土范圍內,如果再增加10億噸煤炭燃燒的排放,對我們的環境影響會有多大?”張力軍充滿了擔憂。
張力軍說,從他了解到的地方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看,一些地區還將以兩位數的增幅發展經濟,如果支撐這兩位數經濟發展是高污染、高耗能的行業,那么未來環境保護的壓力會更大。除非我們用科學發展的模式支撐未來經濟。
再有城鎮化的進程使得本來就是短板的城市環保設施,更加捉襟見肘。
張力軍透露說,“十二五”,環保部工作的重心依然減排,只不過在這一個五年內,減排的指標由過去兩項增加為四項。再有,針對新出現的污染問題,環保部還將出擊重金屬的污染和危險化學品的污染。隨著污染下鄉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環保部另一項重點工作將是農村環境整治。
在環保部內部已經形成的共識是,“十一五”能實現減排約束性指標首次完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減排的責任交給地方政府,對地方政府不僅要考核GDP,也要考核地方各級政府的環境質量改善情況。 而在“十二五”,還將繼續把減排的任務分解給地方政府。
在張力軍看來,“十二五”,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等四項減排目標,要完成,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最難的要說氮氧化物。
與其他三個指標相比,完成氮氧化物減排目標的難度在于,不僅需要企業的參與,更需要公眾的配合,因為氮氧化物排放很大的一塊來源于機動車尾氣。
如何控制氮氧化物,張力軍說,目前環保部的初步方案是,首先要嚴格控制氮氧化物的新增量。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實行,一方面是嚴控兩高一資的項目上馬,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機動車的新增量,特別是對人口在千萬以上的城市要建議機動車總量控制。
此外,還要對現有項目進行污染治理,對火電和水泥項目必須安裝高效的脫硝裝置,同時還要加快實施機動車“國四”排放標準,加快煉油企業油品質量升級的步伐,盡快落實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國四油”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