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貴州如何發展自己的工業現代化,坊間一度有一些爭議的聲音傳出,一些觀點認為,工業化是貴州進入現代化唯一的道路,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可以兼顧生態保護;另外一種聲音則認為,工業化會污染和破壞貴州的生態和環境,得不償失。在日前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上,怎么理解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是完全矛盾還是可以兼顧?中國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歐美工業發達國家的政要和專家。
愛爾蘭前總理:政策配套,生態和工業可以統籌進行
“大約21年前,在愛爾蘭,我們也有很多造成污染的工業產業。很多時候,你需要出臺一些強制性的嚴厲措施,才能強迫他們終止那些造成污染的行為,工業化的同時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愛爾蘭前任總理伯蒂•埃亨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如許表示:“但是你們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
“當有足夠的限制性政策和規范出臺,推動工業化和環境保護同時進行的工作就會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這次會議就是著眼于一些有建設性和針對性的意見,這對全世界都有好處,”埃亨在談到他對這次在貴陽舉辦的生態會議的觀點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埃亨認為,經濟和環保工作兩者的可持續發展是完全有可能同時進行的。“一些高級化工產業、制藥產業和高級信息技術產業,都是可以考慮的范疇。”這個觀點和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的觀點不謀而合。
胡正榮校長在周六舉行的座談會上曾經表示:“我個人覺得,貴州更多還是要擺脫重走完全大工業化的道路,邁入一個跨越式的后工業時代,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比如會展經濟就是一個后工業時代的產物。對貴陽而言,發展這樣的經濟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埃亨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我認為對于全世界來說,我們不應該隨意地否定新事物的產生,而是考慮如何更好的利用和發展它,將它轉換成綠色生態的事物。在這一點上,各個國家之間應該相互學習。”
我今天在會上聽了貴州省省長的報告,他闡述了有關于這個地區環境發展未來9年的規劃,這是一個令人相當振奮的計劃。我堅信解決當前問題的最終方案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討。我不贊成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指責,‘美國應該做什么?’‘中國應該做什么?’這樣的指責沒有任何意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詳細的調查和思路,我們更應該相互溝通和探討。”
埃亨在采訪的最后表示:“我們應該為我們的下一代考慮,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和美好的社會,作為一名前政壇領袖,這是我正在致力于的事業。因為我們有責任留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更加美好的生存環境。”
同樣是來自愛爾蘭的約翰•迪蘭博士,是生態產業的投資商,他說,在愛爾蘭,工業發展與生態發展是結合起來的,在一些地區們走的是“碳益”性發展道路(碳益指通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碳益”城市制造的新能源設備,其產生的碳排放低于使用該設備的城市形成的碳減排),使周邊區域有有所獲益。另外,現在的工業已在向現代工業轉型,對環境是有益的。
埃亨和迪蘭博士同時都提到,目前在愛爾蘭都柏林郊區正在進行的一項針對工業發展和生態發展同時進行的試驗。“這項試驗就是為了證明二者是可以同步和諧發展的,”迪蘭博士表示。
迪蘭建議,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加大宣傳力度。
美國專家:培訓專業的生態工程人才
第一次來貴陽的美國華盛頓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麗薩•格蘭里希說,贊同中國政府將工業發展與環境問題相結合的做法。他深信在21世紀,中國有能力在這一領域做出表率,貴陽將為先鋒城市之一。
格蘭里希說,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并不矛盾,但要實現兩者協調運作,還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21世紀人類面臨著能源日益減少,資源和原料日益消耗的難題。如果有國家能以生態環保的方式提供服務的話,那也一定是世界性的跨越。
對于正在大力發展工業的貴州,格蘭里希建議,不僅要考慮環境問題及加工過程會帶來的污染,還應該考慮能源和原材料從哪里獲取,工業如何組織安排。這個不僅是貴陽的地區性問題,也是全中國全世界該思考的。
同樣是來自美國的托托瑪斯•格雷德爾,供職于耶律大學,是工程生態學、環境工程、地質和地球物理學教授,在工業生態研究中頗有建樹,和人合著《產業生態學》,書中提出將污染末端治理轉變為在設計與生產的過程中就將環境因素納入考慮。
從這點出發,格雷德爾認為,貴州現在迫切需要做的,是培訓更多的工程技術人員,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因為其實一個產品如果設計,用什么材料制成,一旦定下,生產出來后就很難再做大的改變。所以他認為最根本的是在設計之初就將環境因素考慮進去,貴州應加強工程技術人員在這方面的培訓。
歐洲學者:工業發展之初強調生態發展效果會更好
阿克塞爾•普魯士來自工業最為發達國家之一的的德國,是亞琛工業大學開采損害防治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長。在他看來,從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走過的道路上,要想到達現代化,需要各方面的積極努力,但工業化必須是第一步。
他說,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并不矛盾,當前,在德國的許多城市中,就有很多世界級的工業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變成生態良好的城市了。如果在工業發展之初強調生態發展,效果會更好。
同樣是來自歐洲工業發達國家英國,杰弗瑞•伯頓很贊賞當前貴州貴陽的生態文明實踐,這個愛丁堡大學地球環境專家、愛丁堡大學前副校長、榮休教授,對于當下世界的環境污染是擔憂的,他說,自人類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人口越來越多,這一改變,正是對全球環境造成沖擊的主要因素。它對環境的影響是多元的,不僅是碳排放及氣候變化,還有資源的消耗,土地的流失等諸多問題。但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對于這一系列問題,人類還不能扭轉局面。
“我很高興有像貴陽這樣的城市正在朝著更環保的方向發展”,但是這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永遠不夠的,除非我們能從根本上改變組織的方式,達成國際協定。但不幸的是,我們缺少這樣的機制,缺少一個國際性的政府來處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問我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探討是否能實現生態文明,我要告訴你,我們還要做更多,我們必須采取更多更有力更實際的行動!
對于“生態城市”的實踐建設,伯頓認為,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它們仍需消耗各種資源,但現在狀況已經大大改善。“我們需要超越對傳統的‘生態之城’的理解,我們要做的,首先要改變自己對物質文明的傳統看法,因為通常人們都喜歡盡可能大的房子,買盡可能多的車,生盡可能多的小孩。第二是減緩人口壓力。第三形成一個全球性的政府機構。第四是教育水平的提高。這幾點都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