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兌現奧運期間保障交通順暢和空氣質量達標的國際承諾,根據國際慣例,北京市政府決定從7月20日到9月20日,北京本市機動車和外地進京車輛除公交、警車、救護等車輛外實行單雙號行駛。而在此之前,在京中央國家機關、駐京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各企事業單位率先全天停駛機動車30%;7月20日至9月20日,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各企事業單位在按單雙號行駛的基礎上,停駛的機動車將達到總量的70%。
與此同時,新華社消息說,中央有關部門日前印發《關于中央和國家機關深入開展節油節電活動的通知》,提出確保實現今年公務用車油耗減低20%、辦公區節電5%的目標。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明確宣布,6月23日至7月19日中央公車將提前封存50%。據悉,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所屬在京單位共有車輛約2.28萬輛。
從上面的信息可以看出,今年中央國家機關的公車將有一半以上、最多70%在四個月時間內處于封存狀態,達到全年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實驗,堪稱史無前例。如果這么長時間里封存這么多公車仍然不影響行政效率,是否說明今后的公車至少可以減少一半?!由此亦可看出,公車改革,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敢不敢的問題。中國的很多事,往往不是內部的壓力促成改革,而是開放拽著改革跑,外部壓力拖著國內改革發生巨變。減少公車是社會各界多年的呼吁,但黨政機關相應的自我改革,往往是越改車越多、油耗子越來越大。這一回,在奧運空氣質量達標和油價上漲雙重壓力,尤其是奧運壓力下,對公車的限制可謂令行禁止立竿見影。如果它能夠為今后的公車改革積累經驗,并成為全國各地公車改革的契機,將是北京奧運對中國的最大貢獻之一。
毫無疑問,北京長達三個月以上的奧運限行措施,將有可能為全國的公車改革和城市車輛管理積累經驗。汽車在成為國內許多人現代化幸福生活“標志”的同時,也越來越成為健康和生命的殺手,成為城市交通擁堵的罪魁。堵車已經成為城市人每天都要面對的噩夢;中國內地的汽車事故率和死亡率世界第一,每年都在十萬人上下;汽車尾氣污染已經成為大中城市最大的污染源,絕大多數內地城市的空氣質量在國際標準線以下。鐘南山院士說,50歲以上的廣州市民肺都是黑的,主要緣于汽車尾氣的灰霾的致癌危險已超過吸煙。
而北京的奧運限行,將使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減少63%,交通由擁堵變為通暢。為了保證市民出行,屆時北京將新增2000輛公交車,一些城市地鐵將加掛車廂,公交和地鐵發車間隔將縮短。這些投入,貌似巨大,但比起限行部分的公車所需的投入和使用消耗來說,不到十分之一!這真是以小博大的好買賣。只要拿出減少公車投入的十分之一,就可以把城市公交優先的便捷、快速、節能、環保優勢盡情發揮出來!
北京政協委員李少華的一份調查顯示:2004年北京135萬輛小客車中,公車雖然僅占26.7%,但在實際行駛中,除出租車外,公車與私車的比例卻達到4:1。也就是說,26.7%的公車竟然占有了80%的道路資源,換言之,公車才是道路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的主要根源。
那么,北京的奧運限行能否成為公車改革(不僅是限行,而且要大幅度取消)和城市公交改革的契機?讓我們拭目以待。
下一篇:北京市人民政府致首都市民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