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礦分為井下采掘和露天采掘。井下采掘主要由掘井、回采、運輸、充填等幾種作業。
掘井作業是采礦的準備工作,其主要工序由鑿巖、爆破、裝巖、運輸和支護。
回采是在采礦工作面進行采礦的過程,其主要工序是落礦、裝礦、運礦和支護。
運輸是將采掘的礦和巖石等由運輸基道運到車場,再由提升機、絞車、皮帶運輸機或風力管道提升到地面。充填是利用砂、石等材料,代替采出的礦,填滿采空區。水砂充填是利用水力,把砂石等充填材料從管道中輸送到采空區進行充填。
礦井內氣象條件的基本特點是氣溫高,濕度大溫差大,不同地點的氣流大小不等。氣溫的高低與巷道深度有關,每下降100米可升高1℃。
生產性粉塵是井下礦的主要有害因素。許多生產過程和工序,如打眼、放炮、落礦、裝巖、運輸等都能產生大量矽塵、煤塵、金屬塵。工人長期吸入這類粉塵,可發生矽肺、煤工塵肺等。
礦井空氣中常存在沼氣,其主要成分為甲烷。此外尚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甲烷主要來源于煤層、煤塊、巖幫。甲烷能與空氣混合成爆炸性氣體,遇明火可發生爆炸。甲烷發生爆炸的濃度為5—16%。
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重要來源是放炮產生的炮煙。使用硝酸甘油炸藥可產生大量一氧化碳;而使用硝酸銨炸藥則常產生大量氮氧化物。通風不良的礦井,在放炮后可因炮煙蓄積而發生炮煙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