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國內外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較,建立了系統安全管理的三維結構;設計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對本模式的內部機制展開論述。
關鍵詞: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式;目標管理
1 問題的提出
當前,大多數企業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管理階段,對于安全法規、標準的實施及安全教育、安全檢查、安全考核等制度的落實,其作用大都發揮到了極限,如不研究新的管理方式,許多安全活動將會走過場,對危險源的微觀控制將難于落實[1]。由于安全管理系統的外部環境就是生產管理大系統,安全管理模式的功能就是保證生產大系統功能的實現,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必須結合企業的生產管理現狀來進行,外國的安全管理理論和經驗需要在我國的實踐中逐步吸收,而不宜照搬[2]。
因此,本文試圖借鑒系統工程的三維結構,建立系統安全管理的三維結構;并設計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安全管理模式。
2 國內外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
國外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代表:殼牌公司的HSE管理體系、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零”思維模式、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的QHSE管理體系、菲利浦斯公司的持續改進安全管理系統等[3]。而國內則有:寶鋼集團的“FPBTC”安全管理模式、葛洲壩電廠的“014”安全管理模式、遼河集團的“0342”安全管理模式等[4]。
通過對上述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較,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存在很多的相同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HSE管理體系已成為國內外石油石化企業通用的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國內外體系的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②各國都有比較完善的安全管理網絡;③公司的最高領導層都非常重視安全管理;④全員管理——安全管理需要眾多部門所有員工的廣泛參與才能真正落實;⑤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組織機構、安全責任制度以及各種安全規章制度等。
3 安全管理模式設計的理論依據
1969年,美國人霍爾提出了系統工程的三維結構,論述了系統工程的工作階段、邏輯程序步驟及所需的知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安全管理的具體要求,我們可以建立系統安全管理的三維結構,如圖1所示。該結構涵蓋了系統或生產全過程中的安全目標、事故全過程控制及所需的安全理論[5]。
3.1 理論維
系統安全管理是一門綜合學科的理論,它涉及到對國家法律法規的執行。如:《勞動保護法》、《消防法》、《環境保護法》等。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制定了60多項安全規章制度及一些安全技術標準規范,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是系統安全管理的最基本法規依據。同時需要對經濟學、管理科學、管理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學、信息學、數理統計學等學科有較深入的研究和應用,它們共同構成了系統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論基礎。
3.2 目標維
安全目標按系統可分為總目標和子目標。子目標是對系統總目標進行分解,為保證不同子系統目標的實現,要明確系統的安全任務,針對安全任務進行計劃、組織、實施,并對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考評,不斷修正目標。
3.3 控制維
控制維主要是通過采用各種危險識別及控制的方法,對系統潛在的威脅進行事先的控制。例如:預先危險性分析(PreliminaryHazardsAnalysis,簡稱PHA)是在系統開發設計之前,對系統存在的危險性類別、出現的條件、導致事故的后果等做出宏觀的概略性分析;而故障危險性分析(簡稱FHA)是在系統設計之后,對組成系統或子系統的功能元件或零部件進行故障可能性分析的方法。
3.4 系統安全管理三維結構的基石——安全文化建設以上三維結構需要建立在一個有效的平臺之上才能發揮其作用,這個平臺就是安全文化建設,只有不斷加強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再上一個臺階,向卓越的方向邁進。
4 安全管理模式的設計
根據以上基本思路和系統安全管理的三維結構圖,我們設計出安全管理模式如下(見圖2)。
該模型的內涵解釋如下:
①左邊三角形內涵:以文化為基石,以人為本,以制度為約束,以目標為衡量尺度,形成了一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新理念。
②右邊三角形內涵:總經理及安全總監處于三角形的頂部,既是對安全目標的承包者,又是安全管理的決策中心和第一負責人,同時也代表著安全管理的最高目標——安全生產無事故;現場操作人員位于底部,代表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安全管理系統最直接的實施者和操作者,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終著眼點。中間各層承擔安全管理工作的指揮和監督職能,負責安全信息的上傳下達,是各分項安全目標和職責的承包者、責任者。
③左邊箭頭內涵為分解目標,落實責任。具體是將總安全目標細分到各個子公司或部門,自上而下落實各項責任:總經理的決策指導協調責任;分管領導及安全處的組織實施和直接指揮責任;安全處的監督考核責任;子公司的安排、檢查、落實責任;業務部門的業務保安職責;安全員的現場監護責任;班組長的現場指揮和現場安全第一責任;現場操作工人的個體防范和自主保安責任。同時,自上而下落實各級安全責任的過程,也是一個壓力傳遞的過程,保證每個層次有任務,人人頭上有壓力,促進安全工作自上而下齊抓共管。
④右邊箭頭內涵:自下而上實行安全保證和逐級倒掛鉤考核。具體是:自下而上層層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以達到個人保班組,班組保子公司、子公司保集團安全生產的無事故目標。發生工傷以上事故和重大生產事故時,根據有關文件和制度規定,追究操作人員、班組長的直接責任,給予經濟處罰和行政處分,同時對事故責任單位進行集體處罰,并以此為基數,自下而上進行逐季倒掛鉤考核和處罰。
本模式是以“大安全”觀念為指導思想,即安全管理是系統工程,安全工作是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事,是各個單位和每一位操作工人的事,需要多方協調、齊抓共管。
5 安全管理模式的機制研究
安全管理模式是個大系統,其主要應該包括以下一些子模塊:安全生產管理目標及目標的分層結構子系統(目標管理);為實現目標的模式系統功能,建立起組織管理體系及其分工、權限、利害制約規范子系統;為實現目標的安全管理技術原則及設計,實施程序,即技術保障子系統;為使安全管理模式對內外環境變化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而具有的彈性機制子系統;為保證安全管理模式推行力度及實施效果的安全文化建設子系統。
以上五大模塊又分別包含不同的內容(見圖3)。
5.1 安全目標管理子系統
安全目標管理是企業現代化管理技術在安全管理上的應用,是安全系統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安全目標管理是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方針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手段。
具體地,由領導根據上級要求和本組織具體情況,在充分聽取廣大員工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組織的安全工作總目標,然后層層展開、層層落實,下屬部門以至每個成員根據安全總目標,分別制定部門及個人安全目標工作和保證措施,形成一個全過程、多層次的安全目標管理體系。安全管理的基本內容如圖4所示。
5.2 制約規范子系統
為了實現安全目標管理的系統功能,有必要建立起組織管理體系及其分工、權限、厲害制約規范子系統。制約規范子系統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①建立健全安全組織機構
建立一個高效運轉,人人各負其責的安全組織機構是整個安全管理體系成功實施的關鍵。只有通過必要的人員、設備、資金支持才能建立并健康運作。如果沒有健全的安全組織機構,其他各項安全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談。
②建立、健全及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有了健全的安全組織機構,這個機構所涉及的每個成員必須有明確的安全職責,每個崗位操作人員必須有明確的安全操作規程和相關的責任。安全生產責任制是企業崗位責任制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要認真落實安全規章制度,強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以安全生產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
5.3 技術保障子系統
技術保障子系統是為實現目標的安全管理技術原則及設計,實施程序,主要內容為安全風險管理。
根據冰山理論,一起重大事故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其前提是成百上千個小事故已經發生。隱患理論認為危害的發生是因為存在隱患,隱患就是客觀存在對人和物的潛在危害。隱患管理就是起于識別隱患、評估其風險程度(等級判別),進而制定控制措施和應急措施,以盡量減小事故發生的概率,避免更大損失。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和基礎。因為如何確定一個隱患產生危害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直接影響到怎樣采取適宜的應對措施和能否真正防范風險、降低損失。由此可見,安全風險管理是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環。
5.4 彈性機制子系統
安全管理模式的彈性機制是指安全管理模式內在的功能及其作用方式,即系統內部具有保持系統活力的各種作用張力及其作用方式,對系統的機制不僅要在系統自身“結構空間”及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空間”中靜態的考察,還應從系統活動的時間進程中動態的考察。安全管理模式機制就是對安全管理系統的動力學研究,即為使安全管理模式對內外環境變化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而具有的彈性機制子系統。
因此,安全管理模式至少應具備以下四種機制:
①競爭機制
安全管理一方面要組織生產者之間、中層機構之間領導層之間在安全生產責任制,在安全目標管理上的內部競爭、上下競爭和交叉競爭;另一方面又要組織他們之間的內部協調、上下協調和交叉協調。首先是保護競爭,協調只是為消除競爭中的消極因素,避免出現相互傷害的混亂現象,因此協調本身也是為積極組織更有效的競爭。競爭機制必須有優選和劣汰的功能。例如對工人的淘汰,班組長的選擇,干部升降,以致于組織機構的變化和職權的變化等。
②分工機制
分工包括各級職能部門及生產部門在安全生產上的分工;各部門領導干部的安全職責分工;機器基層管理者和作業者(設計人員、生產人員、管理人員等)的安全責任分工等。安全是全員的事,因此就應對全員進行安全經營及安全生產上的分工。
③激勵機制
安全管理機制同樣離不開激勵機制,激勵是激發動機,鼓勵干勁,調動人們內在的潛力去實現組織目標。通過激勵不僅可以使員工最充分地發揮其技術和才能,充分挖掘員工內在潛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且可以使員工的工作態度更加積極,使每個員工都愿為組織多做貢獻,從而提高員工凝聚力,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④協調機制
協調對競爭起互補效應,協調原則有兩個:一是制衡原則,控制系統不會因競爭而失去平衡,造成功能下降;二是適應原則,幫助那些在微觀調整中,心理失去平衡的人不出現僵化或萎縮現象,調動全員進入到安全管理模式的運行機制中去。因此在安全管理模式的構建中,除了引入殘酷的競爭機制外,還需解決好競爭引起的后續問題,例如,處理好因競爭失去原有工作崗位,甚至下崗員工的心理及生活問題,防止他們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因心理失衡而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由此可見,安全管理彈性機制中協調機制也必不可少,是前三種機制的一個補充。
5.5 安全文化建設子系統
企業安全管理文化是企業管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家對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視,它也將成為企業管理文化中的關鍵一環。關于企業安全管理文化的涵義,筆者認為是指企業在安全管理實踐中形成的管理理論、方法和心得,干部職工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素質,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企業安全管理網絡、制度、機構及其運行水平。
因此,開展企業管理文化建設,可以使雜亂無章的盲目性自發性安全管理上升到系統化理論的高度,可以由單純的數據分析、管理工具、規章制度等的“剛性”管理,通過安全管理文化的認同,凝聚成一種由共同的心理趨向、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調控的“柔性”安全管理。
6 結論
安全管理是生產管理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安全管理模式必須與生產管理的模式相互適應,相互配合,相互協調。本文主要對安全管理模式的設計依據、設計構成、具體框架做出了初步探索,至于具體的應用研究還需做進一步的工作,期望上述研究能為企業實施安全管理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楊勝來,劉鐵民.新型安全管理模式——HSE管理體系的理念與模式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6):66-68.
[2]白皓.建立現場安全管理模式[J].商業時代,2002,(6):27-29.
[3]鐘耀榮.德國和美國的安全管理模式[J].電力安全技術, 2002,(4):3-5.
[4]袁旭,曹琦.安全管理文化模式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0,(6):324-326.
[5]呂先昌.企業現代化安全管理模式[J].安全與環境工程,1999,(4):1-5.
上一篇:安全管理警防“慣性認識”
下一篇:解讀助理注冊安全工程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