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總論
1.1 項目背景
包括項目性質、投資規模、地理位置、任務由來等內容。
1.2 評價依據
1.2.1 法律、法規、規章
我國有關職業病防治的現行法律、相關法規、規章。
1.2.2 規范、標準
我國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國家、行業、地方等規范、標準。
1.2.3 基礎依據
擬評價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衛生行政部門審核文件,建設項目設計及試運行情況的有關資料,控制效果評價委托書等。
1.2.4 其他依據
與評價有關的其他資料。
1.3 評價目的
(1)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職業衛生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從源頭控制或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健康。
(2)識別建設項目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評價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及其效果,對未達到職業病危害防護要求的系統或單元提出職業衛生補充措施。
(3)針對不同建設項目的特征,提出職業病危害的關鍵控制點和防護的特殊要求。
(4)為衛生行政部門對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竣工驗收提供科學依據。
1.4 評價范圍
根據評價項目的實際情況,以建設項目實施的工程內容為準,主要針對試運行期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及效果進行評價。
1.5 評價內容
選址
總體布局
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
建筑衛生學要求
職業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
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及效果
輔助用室基本衛生要求
應急救援
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職業衛生管理。
1.6 評價方法
根據評價項目的特點,明確采用的評價方法。根據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的特點,控制效果評價一般采用現場調查法、檢查表法、檢測檢驗法等方法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必要時可采用其他評價方法。
1.7 評價程序
用文字結合框圖的方式,表述評價工作過程。
1.8 質量控制
用文字結合框圖的方式,簡述評價全過程質量控制的措施。
2 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主要包括工程概況(基本情況、建設情況、試運行情況)、選址、總體布局、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及布局、生產過程中的物料、產品、建筑衛生學要求等。
3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檢測與分析
3.1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在工程分析的基礎上,劃分評價單元;明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以及時空分布;確定重點評價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根據評價項目的特點,可以對生產環境或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進行識別。
3.2 職業病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用文字或表格的方式,概述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性質、場所和崗位分布、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可導致的職業病。
3.3 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分析
3.3.1 檢測方法
包括檢測方法、條件、頻次、檢測點設置等內容。
3.3.2 檢測結果與分析
在工程分析、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檢測的基礎上,應用選定的評價方法,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職業病危害暴露及接觸水平進行分析。
4 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分析
對建設項目采取的職業病防護設施、職業衛生管理、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輔助用室、應急救援等進行全面分析;檢查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階段、防護設施設計審查階段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的審核意見的落實情況。
5 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等相關標準,對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的控制效果進行評價。對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分析其原因。
5.1 選址
5.2 總體布局
5.3 建筑衛生學要求
5.4 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
5.5 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
5.6 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5.7 應急救援
5.8 輔助用室
5.9 職業衛生管理
6 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
在對建設項目全面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針對試生產階段存在的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不足,從組織管理、工程技術、個體防護、衛生保健、應急救援等方面,綜合提出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供建設單位整改時使用。
7 結論
在全面總結評價工作的基礎上,歸納建設項目的選址、布局、工藝、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及效果等的評價結果,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