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掘業災害預警管理對象
采掘業災害的發生,主要是人、物、環境三者因素不相適調而導致的,也就是說,采掘業災害主要涉及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環境的因素。所以,在采掘生產過程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環境因素的不良,是采掘業災害的管理對象。
1.對人的管理
人是生產過程的主體,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能力的失誤都可能造成事故,帶來災害的發生。人的不安全行為是災害控制的主要方面?刂迫嗽谏a過程中的行為,使之符合生產安全的規定,是災害預警管理的重要環節。
2.對物的管理
物是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基礎,包含工具、設備、原材料等因素。工具、設備、原材料等因素的缺陷是生產過程中不安全的隱患。它的存在,對事故的發生有著極大的關聯作用。控制物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從工具、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使用、維修、報廢等全過程進行管理。
3.對環境的管理
環境是人、物在生產過程中共同面臨的條件因素,環境因素的不良或突變,可以引起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也可以引起工具、設備缺陷的顯現。在采掘生產過程中,環境管理主要是針對環境中的毒、塵、聲、圍巖穩定性等環境因素來進行的。
根據安全科學原理可知,事故和災害的發生是偶然的、隨機的,但也有它的必然性。人們在控制事故和災害時,只能盡量降低事故和災害的發生概率,使之發生率達到最小。
災害預警從邏輯上一般包括四個階段:明確警義、尋找警源、分析警兆與預報警度。明確警義就是明確監測預警的對象,警義就是指警的含義,一般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警素,即構成警情(災害)的指標是什么;二是警度,即警情的程度;尋找警源,即是尋找警情發生的根源;分析警兆,即分析警素發生異常變化導致警情發生的預兆;預報警度即預報警情發生的程度。
災害預警主要是對預警對象的監測與評價,重點在于預警指標的建立和評價方面。而預警管理的重點在于獲得的預警信息基礎上,如何采用預控的管理手段防范災害的發生以及發生后的應急管理措施。
二、采掘業災害預警管理原理
災害預警管理的基本思想與原理,是以系統論中的系統非優理論和系統控制論以及安全科學理論為基礎的。
系統非優理論:系統非優理論(systemnon-optimum throry,SNOT)是1985年提出來的系統科學理論,認為一切系統的實際狀態都是由“優”和“非優”兩狀態組合而成的!皟灐狈懂牥ㄗ顑灪蛢,即成功的過程和結果;“非優”范疇包括失敗和可以接受的不好過程的結果;系統非優理論指出,人類的認識和時間不僅表現在“優”范疇內探索和追求,而且大部分領域內始終在“非優”范疇內徘徊,即人類的現實中所面臨的急迫問題,并不總是尋求最優模式或實現最優化目標,而更多的是面臨如何有效地擺脫大量嚴重非優事件的困擾和對系統非優因素的控制能力的問題。
系統非優理論給災害預警管理提供了理論思想基礎,系統非優思想表明,系統是由“優”和“非優”組成的,由于系統總是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總是在不斷的運動之中,也就是說系統會在“優”和“非優”之間運動,而災害預警管理的功能在于,從系統“非優”的角度出發,在獲得系統“非優”的成因、表現形式以及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制定反映系統“非優”的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預警管理手段,使系統“非優”狀態回復到“優”狀態,盡量使系統處于“非優”狀態縮短,減少災害發生概率的管理過程。
系統控制論:系統控制論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著名的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出版的《控制論》一書為代表。控制論是自動調節、通信工程、計算機和計算機技術以及神經生理學和病理學等學科在數學的聯系下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在忽略了機器、生物以至社會的具體構造特征的前提下,研究它們作為控制系統與信息系統的共同規律和控制它們的方法?刂普摽缭搅藱C器與生命的局限,將自動機器和生物有機體進行類比,研究信息在它們中傳遞、變換、處理的共性問題;跨越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界限,將自動工廠、學習機和智能機、經濟、社會系統等均視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探索怎樣使這些復雜的系統按照人們的期望去工作、運轉。
控制論認為,控制不論在哪個領域出現,作為一個過程都必須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作用者(施控主體)與被作用者(受控客體),以及將作用由施控主體向受控客體傳遞的介質,而這三個部門組成了相對于某種環境而具有控制功能與行為的控制系統。一般地,控制可被理解為“在獲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的基礎上,控制主體使被控客體進行合乎目的的動作的過程”,它具有三個特征:控制是控制主體對被控客體的作用、控制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控制是獲取、加工、使用信息的過程?刂频挠行惺剐枰齻基本條件:必須能夠為需要控制的可變因素規定標準、必須能夠得到表示實際結果與標準結果間偏差的信息和必須能夠采取措施糾正實際工作結果與標準之間的偏差。根據控制活動的重點,控制可分三種類型:
(1)預先控制:預先控制是面向未來的控制,是在對于可能出現的偏差有所估計并有所準備的情況下展開的控制。
。2)實時控制:實時控制是現場控制,監控實際正在進行的操作。
(3)反饋控制:反饋控制是通過對已得結果的分析來糾正組織將來的行為,是一種立足于歷史而對未來進行的連續不斷的控制。
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少孤立地用某一種類型控制方法的情況,一般控制類型多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互為補充。
管理實質上是一個控制過程,是按照計劃所確立的標準來衡量計劃的完成情況,并糾正執行計劃過程中所出現的偏差,最終保證計劃目標的實施。預警管理實質上也是一個控制過程,只是預警管理不同于傳統的管理控制,在于預警管理是立足以防范發生危機為目標,從逆向角度防范不出錯的情況下,使生產始終處于受控狀況的管理行為。
安全科學理論:安全科學(safety science)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在國際產業界、科學界的合作探索中,才逐步形成的一門跨學科的獨立科學,它以A•庫爾曼教授的《安全科學導論》為學科成熟標志。安全科學研究技術應用中的可能危險產生的安全問題。安全科學的最終目的是將應用現代技術所生產的任何損害后果控制在絕對的最低限度內,或者至少使其保持在可允許的限度內。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安全科學的獨特功能是獲取及總結有關知識,并將有關發現和獲得的知識引入到安全工程中來。這些知識包括應用
技術系統的安全狀況和安全設計,以及預防技術系統內固有危險的各種可能性。
安全科學是研究安全問題的,它必須盡其所能地回答技術安全問題,并且盡力滿足預防技術災害的要求。安全科學認為,事故的發生只能看成是人與機器以及二者在一定環境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機—環境系統”內出現異常狀況的結果。人—機—環境系統分析必須揭示事故的原因,必須有可能對給定的允許危及度和實際危險進行評價比較。
盡管災害和事故發生是隨機偶然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也遵循著一定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當人們掌握了這種必然性和規律性,就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災害以及事故的發生,把災害和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在允許的范圍內。這是因為災害和事故具有可預見性及可防性的特征。災害和事故的可預見性,首先在于災害和事故的發生背景及發生、發展過程可以被觀測;其次災害和事故的發生具有因果規律性,由于生產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規范性、規律性的活動過程,這種規范性、規律性的活動過程被破壞,必然就會產生災害或事故,而這種與災害、事故有直接關聯的因果關系可以被發現、分析和觀測。災害和事故的可防性,是指在預見災害和事故的基礎上,可以實現預防措施或回避手段的可能性。
災害預警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預警管理人員依照災害預警目標確定不同預警監測指標,確定預警監測指標的標準,并用這些標準對預警管理對象實施控制,信息通道是這個控制系統的反饋機制,通過預警機構或人員獲得的監測信息,將預警管理人員的預警指標的實際狀況反饋回去,為預警管理人員實施預控對策提供參照的依據。預警管理人員將反饋回來的實際效果信息與預警目標加以比較之后根據兩者的差距,糾正標準,改善措施,重新開始新一輪的預警控制過程,通過這樣一輪一輪連續不斷地調整、控制,預警規律中的預先控制得以實現,最終使實際狀況逼近計劃預警目標,從而使管理對象始終處于安全狀態之中。
上一篇:石油庫安全檢查的內容與方式
下一篇:煤礦安全生產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