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間作業中,80%的傷亡因違規操作引發,每一次疏忽都可能將生命推向生死邊緣。從"三步評估法"鎖定毒氣、缺氧、燃爆隱患,到"五個到位"審批隔離、全程監護,再到科學救援避免60%的二次傷亡——用規范操作構筑保命防線,讓安全紅線刻入每項流程的呼吸之間。
有限空間作業(如儲罐、地下管道、發酵池、污水井等)因環境封閉、通風不良、潛在危險因素復雜,極易引發中毒、窒息、爆炸等事故。據統計,我國每年因有限空間作業不當導致的傷亡事故中,超80%與違規操作直接相關。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為切實保障作業人員生命安全,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六大核心原則,將風險管控貫穿于作業全過程,用科學的管理和規范的操作守護每一條生命。
01
風險評估先行原則
有限空間作業前,必須執行“三步評估法”:
全面辨識危險源:檢測氧氣濃度(19.5%~23.5%為安全范圍,低于 19.5%,作業人員會缺氧窒息;高于 23.5%,遇明火易引發火災。)、有毒有害氣體(常見的如硫化氫、一氧化碳)、易燃易爆物質及物理危害(如高溫環境易致作業人員中暑、燙傷;機械傷害)。
精準劃分風險等級:根據《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規范》(GB 30871-2022),按危害程度分為低、中、高風險,制定對應管控措施。
持續動態監測:作業中持續監測環境變化,通過氣體檢測儀、溫濕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氧氣、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及溫濕度,避免因物料泄漏或設備故障引發次生風險。
關鍵提示:未檢測、未評估、未審批的“三未”作業,等同于將人員置于生死邊緣。
02
嚴格審批流程原則
有限空間作業必須執行“作業票”制度,落實“五個到位”:
審批到位:由安全負責人、技術員、監護人多方聯合審批,明確作業時限與防護要求。
交底到位:作業前對全員進行風險告知,確保人人知曉應急逃生路線。
隔離到位:物理隔離能量源(如關閉閥門、斷電上鎖),防止誤啟動設備。
警示到位:設置警戒線、懸掛警示牌,避免無關人員誤入。
記錄到位:全程留存檢測數據、審批文件及操作記錄,實現責任可追溯。
03
強制通風換氣原則
有限空間內氣體危害是“隱形殺手”,需通過科學通風消除隱患:
自然通風:打開所有人孔、料孔,形成空氣對流,時長不少于30分鐘。
機械通風:使用防爆型風機強制送風,確保新鮮空氣直達作業面。
禁止純氧通風:高濃度氧氣易引發燃爆,通風氣體氧含量不得高于23.5%。
注意:通風后需重新檢測氣體濃度,合格后方可進入。
04
規范個體防護原則
個人防護裝備(PPE)是保命“金鐘罩”,必須“四必配”:
呼吸防護:根據環境選擇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呼吸器,過濾式防毒面具僅限低風險且氧氣充足時使用。
身體防護:穿戴防化服、安全繩,避免皮膚接觸有害物質。
通信裝備:配備防爆對講機或聲光報警器,確保內外實時聯絡。
應急裝備:隨身攜帶便攜式氣體檢測儀、應急照明燈。
05
落實監護制度原則
監護人是有限空間作業的“生命守護者”,須做到:
專人專責:1名監護人最多監護2名作業人員,嚴禁擅離職守。
全程監控:實時觀察作業狀態,每15分鐘與內部人員通話確認安全。
應急聯動:熟記應急預案,確保救援設備(如三腳架、速差器)處于可用狀態。
06
科學應急處置原則
據統計,有限空間事故中60%的死亡者為盲目施救人員,因此必須遵循“三禁止”:
禁止無防護救援:施救者必須佩戴全套PPE,仔細檢查性能,避免擴大傷亡。
禁止單人行動:執行“2人同進同出”原則,外部至少保留2名接應人員。
禁止延誤報警:第一時間呼叫消防、醫療等專業救援,準確提供事故地點、類型、傷亡及環境狀況等信息,同時啟動通風和心肺復蘇。
有限空間作業的本質是“與風險博弈”,唯有將“安全原則”內化為行動準則,才能真正實現“零事故”。企業需通過常態化培訓、實戰化演練、精準化監督,讓每名作業人員從“要我安全”轉向“我要安全”,用敬畏之心守護生命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