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四川省總工會勞動保護部的陳黎先生于百忙之中,將自己赴德考察的所見所聞撰寫成了一篇15000字的文章,其較重的感性成分與這個欄目的讀者興趣十分相投,這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擬分三期連載,旨在為廣大安全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客觀的國際信息和有用資訊,以為借鑒;同時也希望更多的朋友拿起筆來,將您所了解到的他國安全生產情況,以及針對這些情況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撰成文字寄給我們,我們將以同樣的形式,向廣大讀者傳播您的見聞,擴散您的觀感和由此而生的奇思妙想。
⑤職業協會勞動保護所(HIBG)。職業協會勞動保護所是由雇主和工人兩方面推選各自的代表組成勞動保護委員會,然后再由雙方代表組成董事會,董事長由一名雇主代表和一名工人代表擔任。
一是預防事故。把對人安全和健康的保護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事比人的生命和健康更重要,德國2002年預防事故費用約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0億元)。
二是公共醫療救助。發生事故,首先救助,救助車設施齊全,盡可能把損失降到最小程度。另外,對傷者康復極為重視,包括從心理上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如果康復后不能再繼續從事原工作崗位的工作,則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的職業培訓,幫助其落實和尋找力所能及的工作。救助范圍涉及到照顧傷殘病人、提供參加殘疾人運動會等事項。2002年,公共醫療救助費用達27億多歐元。
三是事故賠償。開展事故調查,查出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責任,按照傷殘程度和工傷者本人工資基數進行工傷賠償(我國是按社會平均工資,即“社平工資”),賠償費用包括了親屬(無工作的配偶和孩子)和重新尋找工作期間的補償費用。2002年德國的事故賠償費達49億多歐元。
四是接受投訴。一般來講,雇員發生職業事故很少直接與雇主交涉,而更愿意求助于職業協會,這樣,由職業協會出面與雇主協調,從而避免了雇員與雇主之間不必要的沖突,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也證明了職業事故不斷減少,員工切實得到保護,工廠效益也得到提高。職業事故的減少,提高了工廠的信譽,是企業寶貴的無形資產,實現了勞資“雙贏”,因此職業協會無論是在雇主或是雇員中都有較大的影響力。
職業協會勞動保護所除了上述工作外,還負有制定勞動保護措施并向企業宣傳的職責。
2002年德國職業事故險共有93億歐元,其中,事故預防支出6.6%,公共醫療救助支出28.6%,事故賠償53.8%,法律咨詢、上訴等其它費用開支11%。
⑥職業協會勞動保護所研究院(BIA)。職業協會勞動保護所研究院(BIA)是專門從事預防事故的研究院,該院成立于1935年。研究院工作人員有228人,2003年研究經費達2100萬歐元。從1970年開始研究院就對有害材料進行研究,對有毒有害物質進行監測,確保其符合標準。還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檢查工作,主要通過健康檢查,確定其是否適應從事原有工作。這些數據被錄入數據庫,來研究和分析工人工作崗位對工人健康的影響,包括工作姿勢、美容美發行業(主要是因呼吸有毒有害物質造成的危害)、微生物等對健康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研究項目還涉及超市價格標簽刷卡、汽車美容清洗、循環水應用等對人體的危害等,然后將研究成果應用推廣到企業。2003年,研究院對28817人進行了77693次研究。
重視事故和職業病的預防工作。
①重視事故預防。德國人認為勞動保護的重點在于事故預防,事故的處理只是一種促進事故預防的手段,因此勞動保護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圍繞控制和減少事故而開展的。比如德國高速鐵路相當發達,有14年的歷史,ICE系列機車的安全、舒適、快捷在全球享有聲譽。ICE1和ICE3型機車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280公里和320公里,目前最新型的ICET型機車可在轉彎時自動調整機車平衡而不至于降低速度。如此高速的機車,安全無疑是第一位的,ICE機車要求運行三天就要進行1小時保養,運行2萬公里進行2小時維修,運行4萬公里進行8小時維修,保證其安全可靠地運行。我們參觀考察了德國鐵路公司漢堡維修部,維修部原有員工4.5萬人,現有2.5萬人。新進工廠的工人必須接受安全工程師3個小時以上的培訓,同時還要接受職業醫生的培訓。首先告知其所從事的工作中有哪些危險和危害,怎樣識別和防范,以及應急的處理措施等。參觀中,工廠給我們介紹完情況后,也對我們進行培訓,強調注意事項,防止事故的發生。他們認為,理論上存在事故的可能就要在實踐中嚴加防范,車間的安全通道、安全標識具體明確。工廠對工人的工作狀態進行微機跟蹤管理,合理安排作業。同時人文化的關懷處處能體現出來,比如衛生間有洗手液、手紙;冬天,為防凍傷在接觸鐵軌的工作面上安裝暖風設備。
②重視職業病的預防和控制。德國重視改善勞動條件、預防職業病工作。德國的醫療保險公司就是一個預防職業病的機構,在企業一般都設有專兼職職業醫生,主要從事職業病預防工作。我們參觀的德國勞動保護和醫療衛生機構,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職業病防治,在全德共有5個分支機構,科研人員達623人,其中勞動保護專家143人,年科研經費600萬歐元,研究領域包括工作的體位(避免單一工作姿勢)、工作中間操、計算機輻射等。在德期間,從法蘭克福到柏林,再到漢堡、波恩我們都沒有見到污染嚴重的企業,據介紹,這類企業要么不生產了,要么轉移到勞動力價格較低廉的國家。
工會勞動保護作用大。
德國工會最早提出勞動人道化概念,其核心內容是不能將勞動保護僅僅停留在不發生事故和職業病的水平,還應該設法努力保護員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健康,給予經濟“人道”的面孔。勞動人道化的提出進一步拓寬了勞動保護領域,也達到了各方廣泛的共識,目前德國聯邦政府正與工會一道以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勞動人道化活動。
德國的企業一般沒有成立工會委員會,主要是行業工會發揮作用。雇主追求產量、效益,雇員則要求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較高的工資,行業工會努力在雇主與雇員之間尋求平衡點。德國漢堡金屬行業工會給我們介紹了他們勞動保護工作的情況,漢堡金屬行業有工會會員4.2萬人,分布在800多家企業。工會有27名專職工會干部,其中有兩名主要從事工會勞動保護工作,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重心在企業。為了更好地為企業勞動保護工作服務,行業工會加強了勞動保護培訓、讓員工了解職業安全衛生基本知識,加強自我的保護。同時加強了行業協會中的職工代表政策和業務指導,為他們提供工作上的幫助。
行業工會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指導企業建立企業管理委員會。企業管理委員會是由員工推選代表組成的,它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加強企業勞動保護工作,企業必須按有關規定配備勞動保護人員,企業至少要有一名職業醫生,而且必須接受培訓。如果管委會代表足夠多,可成立企業勞動保護委員會。最近10年,德國行業工會普遍開展了勞動崗位的鑒定工作,并記錄在案,敦促雇主不斷改善勞動條件,加強勞動保護。如提出了對焊工工作服進行改進的要求,增加了工作服的排氣、通氣功能。這樣做的結果,雖然增加了一部分費用,但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事故大大減少。行業工會通過集體商談,落實工人獲得勞動保護的權利,爭取每年有新的突破,今年,針對從事有毒有害工種的員工增加附加工資條款達成協議,并寫進集體合同。
行業工會把勞動帶來的負擔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表現形式是沉重的勞動。由于運動產生的勞動負擔,這可以通過勞動強度鑒定出來,通過物理的方法比較容易得到改善,目前這種情況已大大減少了。第二種表現形式是從事有害勞動。如接觸高溫、粉塵、有毒氣體、輻射等,目前,采取加強個人防護的方法較多。值得提出的是我們對現代化新型設備(如電腦、無線電設備等)的危害目前還不是十分了解,但有的員工抱怨這些新生事物對身體健康有影響。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勞動帶來的心理負擔。如工作日程安排過于緊張,工作壓力大、感覺疲勞等,心理的負擔很難鑒定。行業工會曾經對計算機危害情況作過調查,有一些人(比例還在不斷擴大)被迫每天長時間在計算機旁工作,健康受到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行業工會認為可以通過改變工作習慣(如把計算機與打印機分別放在不同的房間等方法)來緩解這一問題,當然這種方法還是屬于被動的。
行業工會強化勞動保護工作是全方位的。比如提出處理垃圾等廢棄物的工人保護問題;提出采取加強工作場所通風和禁止抽煙、喝咖啡等措施保護工人健康的建議;提出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和針管等醫療器械的健康防護問題;提出打免疫針等辦法避免感染的問題。當然,這些新領域的勞動保護還不夠完善,還缺乏經驗,行業工會正積極與有關方面合作,編制勞動保護手冊進行宣傳。
行業工會遇到了一些難題,有時員工因增加了勞動保護投入(比如減少了噪音、粉塵危害)而降低了收入,便會對工會不理解,甚至產生不滿情緒,員工更傾向于增加更多的工資和休息時間。德國工業界員工入會率并不高,在30%左右;中小企業中入會人數不足20人的達96%,在這些企業中很難組織工會。
嚴格遵守工作時間和限制加班加點。
德國對工作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延長勞動時間不僅要受到限制、還要付加倍的工資且要與工會協商。我們到德國的首都柏林正好是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參觀的途中看到建筑施工工地都沒有上班。據介紹,在星期天加班要付雙倍的工資,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打工群體都有上班時間的嚴格規定。同樣,商場也遵守統一的上下班時間,下班時間商場都關門,星期天和星期六也關門謝客,如果想利用出國的機會在公務時間之后了解德國商場的情況確實還成了一件難事。因此在休息日柏林顯得格外安靜,市區只有啤酒館、快餐店在營業。
另外,德國對交通運輸業的工作時間要求更為具體。據介紹,德國司機一天內工作不能超過12小時,在高速公路行駛兩個小時必須休息一段時間(約15分鐘~20分鐘)。不僅對人進行保護,同時對車(設備)的運行時間也是嚴格限制,一天內,車也是保證休息11個小時以上,這些時間限制都是經過安裝在汽車上的“黑匣子”進行跟蹤管理的,司機超過工作時間和車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的情況我們在德國都遇到了,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另外租車。在慕尼黑我們遇到了警察的檢查,首先檢查行車記錄,然后檢查車輛的安全狀況,有問題堅決停車(前后車牌立馬取下)。如果是客車,這不僅是對司機的保護,同時也是對乘客的一種關愛和保護,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交通安全思想。
德國在這方面同樣遇到了問題。工作時間與失業之間的矛盾是當前德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與考驗,近期連續出現了要么無償增加勞動時間,要么失去工作的不安定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其核心問題是周工作時間從35小時回到40小時且不加薪,否則工人面臨失業的風險。2004年7月15日,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6萬名工人舉行生產線停工兩小時的警告性罷工,抗議公司董事會計劃延長工作時間和縮減人工成本。其他企業也紛紛要求員工延長工作時間而放棄報酬,企業以加班不加薪、減少工資、降低成本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由于受世界經濟發展減緩的影響,德國的出口增長緩慢,國內投資也大幅度減少,失業增加。尤其是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偏重,占了全體就業人員的30%以上。失業時間在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占全體失業人員的近一半。東西部差距大,以2002年為例,西部失業率為7.7%,東部為17.7%,這是前東德時期高就業率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如此嚴峻的失業形勢,有人說德國的失業問題是長痛和短痛加在一起更痛。如西門子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等知名公司紛紛要求將一周35小時工作時間調回到40小時,不然的話,西門子公司計劃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東歐國家,這樣,西門子兩家工廠將會減少4000個工作崗位;奔馳C系列轎車的生產轉移到北部的不萊梅或南非等地,斯圖加特將因此失去6000個工作崗位。
清晰的勞動保護權利與義務。
法律規定勞動保護責任由雇主承擔,雇主有責任安排員工從事無生命危險和不影響身體健康的工作,同時有義務對員工進行勞動保護培訓和在生產中減少可能發生的危險。雇主提供的工作場所、機器設備、廠房及其它設施,不應存在有影響工人身體健康的因素。雇主必須確保國家勞動保護法在其廠內的實施。員工有權就勞動保護問題向雇主提出建議,工人在工作中遇到危險情況時,有權立即停止工作,撤離危險現場并且工資照發。工人應履行勞動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的義務,如果工人不遵守勞動紀律或違章操作,雇主有權對工人提出警告,甚至在工會同意的情況下開除工人。
德國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勞動保護領域滲透到了性工作者。最近,德國服務業協會希望從事性工作者能夠簽訂勞動合同,落實其休息休假、養老保險等待遇,目前,已有100多名性工作者簽訂了勞動合同。當然不少性工作者不愿意在官方機構登記,因為她們認為自己有機會放棄從事性服務這一行業。
上一篇:國外礦山及其他救護體系簡介
下一篇:英國安全管理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