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與上期同)
異樣的天空——企業先進經驗系列報道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我們,雖然每天都要面對許多人和事,但似乎總逃脫不出機械式的重復。可當我們用一種溫暖的心態,去審視身邊的生產和生活時,便會發現這同一片天空之下,還有那么多的異樣,那么多不同的美麗。原來,在堅硬的生活外殼里面,存在著我們未曾發現的未知——
140年的歷史
350個分公司遍布于全球
12萬名不同膚色的職工——
她為避免對人身健康和環境危害主動從市場上召回已售出的產品
她是第一批加入全球契約組織的成員
她在中國正建立一個世界級的一體化工業基地
她認為責任不僅僅是守法遵紀
——讓我們一起
在上海探訪拜耳
拜耳已140歲高壽,仍以世界公民的身份要求自己
在拜耳集團總部(德國勒沃庫森),員工們為了普及安全知識,經常駕駛著經過改裝的“信息車”,向當地居民宣傳講解拜耳集團的各方面情況,安全是其中最重要的話題。“信息車”上載有大量宣傳冊,解釋拜耳的安全措施和遇到突發事故的處理程序,這個“信息車”經常可以在勒沃庫森的街頭看到,已經成了一個流動的安全培訓站。
拜耳集團董事長施奈德對此的解釋是,“注重經濟、生態和社會責任,對我們來說是理所應當的事,因為我們深知作為一個公司,拜耳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向子孫后代負責……”
1863年8月1日,德國商人富黎德里希·拜耳和顏料大師約翰·富黎德里希·威斯考特,在德國巴門創建了一家顏料生產企業,開始從事顏料生產。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拜耳成為世界著名集團公司,如今的拜耳集團在全世界擁有350個分公司、122100名員工,是世界500強企業,產品1萬多種,業務遍布世界各地。
2000年,拜耳集團和全球其他58家企業,第一批加入了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起的全球契約組織。全球契約組織成立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能反映世界各國社會需求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保證全世界人民享有全球化的利益。全球契約組織的九項基本原則,基本源于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國際勞工組織關于工作權利基本原則和里約宣言。
“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問一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這句話,不但是說給每個公民,也是說給社會上每個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承諾不僅限于工廠大門以內,也在工廠以外。拜耳,作為首批加入全球契約組織的成員企業之一,在世界各地的工廠都以當地公民的身份要求自己,為社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履行著世界公民的職責,積極地推廣全球契約組織的原則。
貝爾福德羅克索是拜耳在拉丁美洲最大的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巴西最貧困的城鎮之一,這座小城僅有60萬人,而這里有很多孩子因為貧窮沒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從1993年開始,拜耳與當地社區組織合作開展了“我們的湯”的活動,為46所學校、幼兒園的2400名兒童免費提供午飯,使這個地區的孩子有機會受到教育。因為在學校中窮孩子們每天可以吃到一頓熱飯,而這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也是每天唯一的一頓飯,這也是孩子們每天上學的動機之一。拜耳為孩子們提供彩色的圖書,向他們傳授個人衛生和環境保護的知識,使他們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同時,他們和巴西玩具生產者協會兒童權利基金會合作打擊雇傭童工現象;在南美幫助當地農民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在非洲有6000萬人吃上了他們免費提供的,用于治療睡眠健康的藥物……
中國的發展改變拜耳投資方向
隨著,中國制造業、汽車業、建筑業的迅猛發展,為聚合物產品需求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作為東方明珠的上海和長三角地區,憑借其豐富的資源、雄厚的基礎設施、完善的市場機制,吸引著世界諸強的目光,使這個地區成為投資熱土。
在1993年,拜耳就進入了中國大陸市場,當年拜耳與中國化工部簽訂全面協議,在華開始建立了生命化學、聚合物和化學品等合資企業。迄今,拜耳集團在中國有12家生產性企業,其中10家為合資,2家為獨資。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到1998年,中國已經躍升為拜耳在亞洲的第二大市場,拜耳在華業務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2001年,是拜耳進入中國大陸幾年來,動作最大的一年。這年11月,中國時任總理朱容基、德國總理施羅德、拜耳集團施奈德,聚首上海,為拜耳上海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奠基。在儀式上三位領導共同按下了代表基地啟動的按鈕,標志著一個世界級工業基地從此誕生,她就是拜耳漕涇一體化基地。
漕涇,距上海市區30公里,緊鄰大海,在幾年前還是一片鹽堿沼澤。從1996年開始,上海市政府決定在這里建立一個占地近30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即上海化學工業區。拜耳將在此用地1.5平方公里,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生產基地——拜耳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該項目計劃到2010年,投資達到31億美元,這也是拜耳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投資規劃。漕涇一體化基地的建設,將對拜耳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將對拜耳在全球的業務產生巨大影響。在2010年以前,隨著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的建設投產,拜耳集團漕涇一體化基地的銷售額將占全球銷售額的25%,將改變拜耳整個的市場格局。這對拜耳來說意義非凡。2003年11月底,德國拜耳集團董事局成員沃納·溫寧在首次訪華時,對外宣布,中國已經成為拜耳全球業務戰略的一塊重要基石,這塊基石主要是指上海漕涇的一體化生產基地。同時,沃納·溫寧在上海召開了全球董事會,這也是拜耳集團首次在亞太地區召開董事會,由此可見,上海漕涇一體化基地對拜耳的意義所在。
拜耳的世界級一體化理念
此前,我們已多次提到“一體化基地”這一概念,那么,一體化基地的內涵是什么呢?一體化基地就是把多個不同的生產單位合理地集中在一起,以便最大限度地共享統一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集中化,使每個生產單位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生產活動上,而不需要過多的擔心后勤工作。與獨立設置的生產經營單位相比,一體化基地充分地利用了系統效能。拜耳集團公司在全球設有200多個生產基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按照一體化的模式建設的。
在上海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拜耳計劃建設8到10個生產項目,目前在基地內已經注冊了3個公司,即拜耳上海涂料系統有限公司、拜耳(上海)聚合物有限公司和拜耳(上海)聚氨酯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11500噸的涂料公司,已于2003年4月開始生產。記者和拜耳漕涇一體化基地工作人員來到漕涇,看見化學工業區還在建設之中。就在這里,拜耳將用30多億美元,打造一個嶄新的化工生產基地。
這是拜耳集團在全球的200多個一體化生產基地之一。一體化模式的益處很多:可以節省很多資源,形成一套共享公用設施的集中管理系統。基地建設中有四個關鍵因素:公用工程,健康、環境和安全管理,行政管理,原材料管理。也就是說一體化基地把多個不同的生產單元合理地集中在一起,不用重復建設,最大限度地共享統一的基地水、電、氣等公用工程和環境安全及原材料等管理。基礎設施的集中化使每個生產單元,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核心的生產活動上,而無需為后勤支援服務操心,而每個生產單元,都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各個關鍵因素間的協同效應,一舉多得。
拜耳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的管理組織機構很明晰,在基地管理機構中同時設有健康、環境和安全管理、行政、協調服務、人事、技術服務、工藝控制技術等部門,這些部門直接面向基地中的生產單元,提供技術保障、服務和監督。而基地各生產單元的生產經理對責任區HES事務負責,承擔連帶的法律責任,并接受基地各職能部門的監督和服務。
安全貫穿拜耳成長的全過程
拜耳認為生產是產品生命周期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產品的生產工序除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降低原材料的耗用外,更重要的是確保生產的高度安全。拜耳發展到今天已140年,仍然在世界上傲視群雄,與他們對安全的認識不無關系。早在1898年,拜耳就建立了工業技術自我監控系統,并得到官方承認;1903年,拜耳公布首組事故統計數據;1934年組建事故預防處;1974年舉行第一次安全知識競賽;1985年《生產過程與設備準則》出臺;1994年制定出臺《責任關懷、環境保護與安全指導準則》;2000年舉辦環保與安全信息論壇。可以說,針對安全環保的工作,始終貫穿在拜耳的成長過程中。如今,看看拜耳最高層組織結構就能看出,安全管理在這個跨國公司中所占的位置。
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拜耳集團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控制安全生產的工序系統。系統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設備本質安全化。就是盡可能在生產工序中“內置”安全措施,在初始階段選擇適當的方案,設計一套生產工序,使工廠中有害物質降低到最低點。第二部分,一流的人才。現場沒有一流的管理者和執行人,再好的技術也難以發揮作用,為此拜耳對世界各地生產基地的員工進行安全生產培訓,向員工傳授安全知識,保證全體員工能擁有良好的安全意識。第三部分,現場監督。現場監督主要由拜耳的安全監管人員和安全專家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員工遵守操作規程、法律法規情況,第四部分,應急預案。雖然工藝中采取了安全措施,但也需隨時應付生產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為此拜耳設計了周密的緊急預案,確保人員和工廠設備安全。
拜耳在全球采取相同水平的安全標準
拜耳漕涇一體化基地的健康、環境和安全部門,負責整個基地各個生產單元的安全、環保的協調、監管等工作,及時地把中國關于安全、環保的大政方針傳達到各個生產單元,并依據中國和拜耳集團的有關規定來制定基地級的安全、環保的各項規章制度。馬和平,聽起來像中國人,卻是純粹的德國人,化學博士,先后在德國拜耳本部、加拿大等地工作,現在為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健康、環境和安全部門的經理,負責基地的安全、環境管理工作。
記者問馬和平博士,在漕涇建立這樣大的基地,會不會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減少對安全健康方面的投入?馬博士堅定的搖搖頭說,NO。我們拜耳已經成立140年了,我們有一條原則,就是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職業健康等領域,在全球采取相同水平的標準,不會因為哪個國家發達與否而改變我們的立場。拜耳在全球都是保持著一個標準化系統,但同時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拜耳在全球的公司每個月都要向總部報告工作,其中安全、環保工作是報告中很重要的內容。同時,拜耳對中國也肩負起社會責任,在每周一次的“健康生活,拜耳奉獻——拜耳健康生活”節目,向中國人民提供,健康衛生方面的知識,該節目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電臺構成廣播網向全國廣播。
關于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的安全工作,馬博士說,按照拜耳集團關于安全環保工作的要求:在全球較大的工廠都要有經過專門訓練的自己的緊急救援隊伍、救援車輛、消防隊伍,而小型工廠則與當地消防部門、醫院簽訂合同,建立合作關系。現階段,拜耳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與上海金山醫院簽訂了合同,醫院為職工建立了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定期為員工進行健康檢查,并將每個員工工作崗位有害化學品監測數據存檔。同時和醫院達成協議,萬一拜耳員工發生意外,醫院建立了綠色通道,員工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救治而免除押金等手續問題。由于拜耳漕涇一體化基地目前還處于建設階段,還沒有自己的消防隊,為此他們和上海消防六支隊進行了消防演習,這是拜耳應急預案的一部分。可以說拜耳從開始設計施工階段,所有的標準當然也包括安全環保的標準,都是嚴格按照拜耳集團要求來做的,拜耳始終把安全、環保、利潤作為公司政策的核心。拜耳集團很早就認識到,只有工廠生產工序安全可靠時,工廠生產才能順利的運行。所以拜耳采取一系列辦法,按照以安全為主的原則來設計生產工序和工廠。不信,你可以去現在已經投產的涂料公司去看看。
一體化基地第一個投入生產的項目只有29名工人
拜耳涂料系統上海有限公司是拜耳漕涇一體化基地第一個企業,已經在2003年4月開始生產。涂料公司生產經理吳瑞文在接受采訪時說,涂料公司作為拜耳漕涇一體化生產基地的第一個企業,安全環保問題當然不能出現差錯。涂料生產就工藝而言,現有的工藝與德國本土的工藝沒有很大的區別,但我們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過程控制技術(硬件、軟件)。我們的工藝設置參考了德國總部在安全生產上的經驗,把這些經驗都融入到我們的設計、安裝、調試及生產過程中。為進一步提高設備、工藝的安全性,在漕涇建涂料廠時,關鍵儀表的配置,無論自動化程度還是安全可靠性,都是世界一流的,有些已超過歐美同類裝置的水平。整個生產裝置從設計、安裝、調試與運行,都堅持預防為主的安全理念。從技術措施、組織措施以及個人防護措施方面,來保證生產裝置的安全、員工的安全和周邊環境的安全。技術措施上我們采用本體安全配置,組織措施上我們實施“標準操作規程”,對工藝、生產上某些具體的步驟進行標準化的管理。堅持“四眼/再確認的原則”來避免各種形式的誤操作。除這兩個措施外,我們對某些有可能發生化學品暴露于外的操作,采用個人防護措施。嚴格規定員工佩戴個人勞動保護用品。萬一上述措施失效,《緊急預案》能保證我們及時有效、有序地對突發事件、事故進行處理,將影響降低到最低點。
漕涇涂料公司年生產能力為11500噸,而一線生產工人只有29人,他們大多是在中國其他企業工作多年的優秀人才。這29個人在涂料廠分四班倒,一個班為8人,另三個班為7人,可謂一個蘿卜一個坑。這29個人在進廠之前經過了一段嚴格的培訓,其中領班級以上的人員及與生產相關的重要部門員工在國內進行了3個月培訓,然后在德國總部進行了3個月培訓,他們目前已經在各自崗位上開始工作,先進的工廠需要高技術的人才來做保障,這是必要的基礎。
應急系統,拜耳成熟的積累
拜耳集團安全系統有四個組成部分,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他們的應急系統。漕涇一體化基地按照拜耳集團的要求和多年積累的應急理念,建立了一套適合拜耳漕涇基地的應急系統,以對突發事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將財產損失及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保證員工不受傷害。緊急警報可分為2至3個級別:一級警報:事故影響僅局限于本裝置。如果發出該報警,所有非裝置人員要立即離開此裝置,并在指定的緊急集合點匯合。二級警報:事故可能影響本裝置以外的其他相鄰工廠,可能要報告消防隊。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工廠均按照其相應的應急預案行動。如果需要,可執行三級報警:通知拜耳公司以外的其他公司,并執行各自相應的應急預案。通過制定周密的應急預案,可有效的防止員工在突發事件中受到暴露于外的有害物質的傷害。
拜耳漕涇基地應急預案,參照拜耳集團的應急預案框架制定而成,大概由10項內容組成。大致為:第一項為總目錄,對整個應急系統的各項內容進行綜述,并制定了文件控制系統,分發對象名單,以確保相關部門和人員及時得到最新版預案。第二項為各生產廠的概述,這項內容包括各種可能到達工廠的路線、工廠人員組成情況、工廠主要存在的危害因素、工廠周圍環境描述等內容。第三項為內部外部緊急救援人員的裝備情況和功能的規定,包括拜耳緊急應急中心的組成、應急小組人員組成情況、現場應急管理如何指揮由誰指揮、怎樣與外部應急救援力量進行合作、以及醫療服務內容、應急通訊設備使用、消防設備情況、個人裝備儲備情況、應急設施檢查規定等內容。第四項為報警計劃,包括報警事件、報警程序。第五項為警告,包括對員工進行警告的內容、通報相鄰單位和整個漕涇基地以及公共通報。第六為內部應急程序,主要是意外事故處理指導、停車程序內容的規定。第七項為特別事件處理指導,主要是遇到惡劣天氣、電話通訊系統癱瘓怎樣進行處理。第八項為如何向政府機關和公眾進行通報的規定。第九項為應急電話簿,包括相關政府機關、安監、消防等各個部門的電話。第十項是圖紙,廠區規劃、各樓層布置圖、設備管道走線、公用工程設施圖紙等。工作人員說,為了檢驗這個應急系統,他們和當地消防部門曾經做過一個演習,效果十分好。這樣他們心中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你保證能走多遠?
為什么拜耳能如此成功平穩地發展140年呢?其中的奧秘一定很多,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們始終承擔著一種社會責任,遵紀守法按規則辦事,認認真真地去完成每件事情,不去做因小而失大的事情。在上海漕涇基地,記者看到拜耳公司很多規章都是依照我國《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編制而成的,他們也“入鄉隨俗”。
現在我國的安全法律法規已很多,可還事故不斷,原因之一,就是有法不依,把安全上的很多事情看成是“小事”。法律法規無人遵守,就是一紙空文。其實拜耳的規章制度并不十分復雜,有的與國內一些企業也差不多,可拜耳“死板”地、規規矩矩地走了140年,就這樣 “刻板”地壯大著。而我們的“機靈”,使我們得到多少,又失去多少呢?舉個例子,記者乘車,當被坐在后排正在系安全帶的拜耳工作人員提醒,別忘了系好安全帶時,感到很羞愧。而如此“小事”在我們身邊又有多少人去堅持呢?可是,拜耳堅持了,堅持了140年,而且還在堅持。很多事情做起來很簡單,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就是在這種簡單中成就了一個個不平凡。《安全生產法》才誕生一年,可有人就把它“復雜化”了,安全投入上做表面文章,產品生產上偷工減料、出了事故又千方百計瞞報……
企業想發展,都要在遵守國家的法律前提下進行,違反國家的法律,發展從何而談?拜耳在全球履行著世界公民的身份,認為責任并不僅僅意味著遵紀守法;而我們,若想長遠的發展,履行了我們的社會性責任嗎?哪怕僅僅是遵紀守法。問問自己!
摘自《現代職業安全》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