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投資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必需
據國際勞動組織的統計,傷亡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占各國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5%左右。
請看下面的實例:
前蘇聯的工業生產事故與職業病一直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但1988年僅工傷事故一項就造成材料損失1.65億盧布。
1980年是日本自1958年以來安全生產最好的一年,而工傷事故仍造成經濟損失3000億日元。
英國1974年發生事故經濟損失為9億英鎊。
美國更驚人,1980~1985年,每年工傷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300億美元以上。1985年總損失為365億美元,占美國當年國民生產總值39153億美元的9.32%。以一次事故或一個企業為例:1986年4月26日,震驚世界的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使許多人健康受到影響及損害,周圍1000平方公里受到污染,農田荒蕪,企業關閉,直接經濟損失20億盧布。1997年6月27日,正值香港回歸的前夕,北京東方化工廠儲料罐區發生特大爆炸和火災事故,9人死亡,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17億元。由于原材料中斷,導致10多個企業停產、半停產,萬余工人待崗。僅此可以完全證明,企業的安全生產好壞,對企業的經濟效益的沖擊和影響是直接的。因此實現安全生產,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安全投資在企業經濟效益中的效應
一般人認為安全投資是單純指直接的資金投入,其實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用于解決物的不安全因素(事故隱患),改善勞動環境和條件為主,提高物質安全化的資金投入。二是用于加強安全生產管理,以解決人的問題為主的人力資源、人員素質的投入。如開展各種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活動、安全教育、安全培訓的投入,職工防護用品與保健、安全技術攻關等投入皆構成了企業安全投入、投資。這些安全投資有利于安全生產系統的整體安全化水平的提高和發展,也保障了企業經濟效益持續發展和提高。
安全投資究竟有多大的效益?很大程度被人們認為是摸不著、看不見、只投入不產出的虧本事。這是因為安全投資所反映的經濟效益有它獨有的特征,未能被人認識。它不同于一般生產經營性的投資,沒有直接的很明顯的盈利收入,它是滲透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和成果中,效益是潛在的。
它的經濟效益可從以下方面來理解:
1.安全投資可轉化為效益
由于安全投資能解決不安全的因素,加強了安全管理,使之不發生各種事故,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使得生產經營性投入不受到損失,實現產品質量、產量的提高,節約材料,降低成本,也是一種經濟效益。例如“九五”期間,我國在役壓力管道和壓力容器安全評估與壽命預測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現有各類在役管道800萬公里,壓力容器4227萬臺),投資在2400億元以上。按最保守的估計,平均使用壽命能夠延長其設計壽命的50%,可節約投資1200億元以上。以平均壽命20年計算,每年可節約設備投資60億元以上。若再計算避免更新設備減少的停產損失,其經濟效益將更為可觀。再如“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典型作業環境粉塵危害治理技術研究”項目開發了雙區交變電場靜電凝并除塵技術,增強了粉塵凝并效果,有效地解決了微細粉塵的收集難題。開發的不對稱預荷電靜電增強過濾除塵技術,有機地結合了粉塵靜電凝并與常規靜電增強效果,可顯著地降低過濾阻力,改善清灰性能,延長布袋使用壽命,提高微細粉塵的收集效率,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2.負效益轉化為正效益
在某企業曾發生一起事故,給企業的利潤和產值造成了損失,而后來采取了措施,進行了安全投入,治理了事故隱患,加強了安全管理,杜絕了類似事故的發生。
這可以將前次事故損失數視為安全投資后實現的直接經濟效益。如某廠一臺6噸天車,起吊設備時,由于超負荷發生墜落事故,設備損壞,造成5萬多元損失。后來花4000元購置了壓磁式超重負荷限制器,避免了類似事故的發生。又如某廠曾發生一次電爐投料混入炮彈爆炸事故,損失近40萬元,后來增加了人力投入,在廢鋼入庫、加工儲備、入爐三個崗位上設立了9名專職危險物品安全檢查員嚴格把關,一年內揀出危險爆炸物225件,避免了電爐投料爆炸事故,從而避免了人身傷亡、設備損壞事故。
因此,可以斷言,安全投資無論是人力還是資金投入獲取的經濟效益都是可觀的。安全投資和企業經濟效益有著一定的關系。安全投資少,會嚴重影響企業安全化速度和水平,另外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會受到制約。因此,企業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一定要加大安全投入。
上一篇:安全生產要“避危于無形”
下一篇:試談建立勞動安全衛生三方協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