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合金生產具有節奏快、連續性強、大型機械多和生產環境惡劣的特點,這就決定了鐵合金生產安全管理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據統計,鐵合金企業近年安全事故的發生頻率僅次于煤炭和交通。在全國1000多家鐵合金生產企業中,每年發生各種安全事故大約25000起,其中死亡事故有1500起左右。這些事故中有近50%發生在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由于生產工藝落后、設備簡陋、管理滯后、員工安全意識淡薄,而導致了事故的發生。從事故發生的原因分析,有近70%屬于作業環境、設備存在嚴重隱患而未得到及時整改或操作人員違章操作造成的。加之近年來企業承包經營、改革改制及用人制度的改革,使得安全管理模式和重點發生了較大變化,安全管理形勢變得異常的嚴峻。
基本工藝及特點
鐵合金是鋼鐵生產的初級產品,生產鐵合金的主要原料有:礦石、焦炭(還有劑)、電極、鐵屑等。鐵合金生產過程主要通過機械化或半機械化來完成。原料的轉運、計量主要通過皮帶輸送機,而產品的澆鑄、成型、轉運主要通過行車或電動葫蘆來完成。在此過程中便出現了人與機械同時作業的情況,因此,鐵合金安全生產管理的重點就是要有效控制這些過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出現并及時消除這些隱患。
易發生事故的環節
鐵合金企業安全事故主要發生在爐前作業區和爐臺操作區。其事故類型主要為燙傷和灼、燒傷。此外,配料系統起重、機械傷害也是鐵合金企業安全管理的重點環節。據統計,在鐵合金企業工傷事故中,約有45%發生在爐臺、爐前區域。從事故的發生環節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爐臺區域電爐臺過程中的噴料造成人員燒傷和燙傷。這類事故一般不易預料,造成的傷害程度較重,一旦發生會對人員造成嚴重傷害和重大經濟損失,是企業重點防范的環節。
2、 爐前作業(開爐眼、行車澆鑄、打鋼包、掛鋼包)造成人員燙、燒傷及機械性傷害。爐前澆鑄行車運行頻繁,由于安全保護裝置的失靈,吊具、鋼線繩的突然斷裂,造成作業人員的機械傷害或燙傷。同時,爐前作業區溫度高,作業環境狹窄也容易造成人員撞、擦傷。夏季爐前作業時溫度高、勞動強度大,發生中暑等傷害的機率也隨之增加。
3、 配料系統的機械性傷害。因場地照明不足,場地狹小,在檢修或生產作業時破碎機、皮帶機也容易對人員造成機械傷害。雨天原料濕度較大,皮帶傳送困難,人員操作、維護過程中容易發生傷害事故。
4、 電爐熱檢修時容易發生燙傷和機械傷害。交叉作業時容易發生高空墜物傷害。
5、 意外傷害事故。主要是后勤人員或操作人員在工作或操作時違反操作規程,個人安全意識淡薄致使自己對自己造成傷害。
安全控制的重點及對策
鐵合金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防止生產設備事故對人員造成的傷害。如電爐噴料過程中對操作人員造成的燙傷或燒傷事故。
二是防止起重設備對人員的傷害事故。如重物墜落或起重設備事故造成鋼包、鐵水傾泄對操作人員造成的打擊或燙傷事故。
三是爐前作業場因違反操作規程而造成的傷害事故。如爐前積水未清除造成的爆炸事故。
1、 從工藝上消除發生事故的隱患,實現本質安全。目前國內大部分鐵合金生產工藝設備普遍比較落后,是發生事故的根源。要加快對設備、工藝和作業環境的技術改造,消除造成電爐噴料、機械保護性能差的隱患,從本質上控制事故發生的環節。要采用科技手段監控作業全過程,最大限度的約束人的不安全行為。
2、 抓住鐵合金生產的特點和易發生事故的重點環節,采取相應措施,保證生產設備和人員的安全。鐵合金企業大型生產設備多,熱輻射強、勞動強度大,而且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這不僅需要各類設施有可靠的安全保護裝置,而且這些裝置必須靈敏可靠。
3、 管理制度到位,措施有力。一個企業生產效率的高低,除了技術裝備水平要求完善外,最重要的還是對人的管理。可以這樣說,安全責任制的落實,管理制度的完善,安全操作規程的建立,有效的監管是保證安全生產的基礎。
4、 完善的安全教育體系。冶金行業生產大多與高溫、機械、惡劣環境相連,對生產作業人員造成傷害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勞動者必須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嚴格遵章守紀,熟知本工種安全操作規程,提高自我防范能力,確保自身安全。車間、班組要認真開展班前講話工作,做到事前人提醒,事中有人監管,事后有人總結。
5、 有效的監管,嚴格的考核。安全工作是一項全員參與的工作,但也是一項需要相互之間、上下之間相互監督才能做好的工作。作為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必須履行好監督管理的職能。對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的違章行為必須及時提出并給予必要的處罰。對不能認真履行其職責的單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懲處,以達到警醒的目的。同時,要嚴格各級安全責任制的考核,發揮各級管理職能,黨政工團齊抓共管。
鐵合金生產需要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它不但是勞動者的愿望,也是國家對生產企業提出的要求。我們對鐵合金生產企業安全管理的特點進行探討,通過對其內在規律的認識,打出對策,有效地控制事故的發生,以促進鐵合金生產更加安全、高效。
上一篇:防爆電機現狀及發展趨勢
下一篇:現場管理對安全生產的意義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