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岸基礎坍塌險情也是常見的險情之一,如搶護不及時,險情繼續擴大,將導致壩岸失事,造成嚴重后果。下面就這一險情的發生原因及搶護方法簡要如下:
一、險情發生原因
壩岸根石深度不夠,水流淘刷形成的壩前沖刷坑,使壩體發生裂縫和蟄動;壩岸遭受急流沖刷,水流速度過高,超過保護層單體的起動流速,將根石等料物沖揭剝離;新修壩基礎尚未穩定,而且河床多沙,在水流沖刷過程中,使新修壩岸基礎不斷下蟄出險。
二、搶護方法
壩岸的根石被大溜沖走,引起坍塌,壩身失穩而出險。壩岸基礎淘塌搶護的原則是根據根石沖失程度,及時拋填料物搶修加固。常用的搶護方法有拋塊石、拋鉛絲籠、拋土袋、拋柳石枕等方法。
1、拋塊石搶護
投拋塊石的重量一般在30—75kg之間,在壩的迎水面和壩頭水深流急處,要使用大的塊石。拋石可采用船拋和岸拋兩種方式進行。拋投時要先從險情最嚴重的部位拋起,還要隨時探測以掌握坡度,至邊坡1:1—1:1.5穩定坡為止。
2、拋鉛絲籠搶護
如果水勢過急,拋塊石不能制止根石流失時,可采用拋鉛絲籠的方法。鉛絲籠的體積1.0—2.5立方米,實際應用中還可以選用更大體積的鉛絲網,鉛絲網片一般用8號或10號鉛絲作框架,12號鉛絲編網,網眼一般為15—20cm。拋籠一般在距水面較近的壩頂進行,也可用船拋,其操作方法如下:(1)拋投處綁扎“拋籠架”;(2)把鉛絲網片鋪在拋籠架上裝石,小塊石在居中大塊石在外,裝石要滿,籠內四周要緊密均勻,且放石動作要輕,以免碰斷鉛絲,裝滿后封籠口用絞棍將封口絲擰緊;(3)推籠時,先推籠的上部,使石籠重心外移,由一人喊號,多人一起把籠推入水中。石籠應拋在險情嚴重的部位,并連續拋投到出水面為止。
3、拋土袋搶護
草袋、麻袋或土工編織袋內裝土料,每個土袋重量在50kg以上,袋子裝土的充填度為70%—80%之間。裝土后,用細鉛絲或尼龍繩綁扎封口。拋土袋最好從船上拋投或在岸上用滑板滑入水中,層層疊壓。如流速過大,可將兩個或三個土袋之間用繩索捆扎在一起再投入水中,拋土袋的坡度掌握在1:1.0—1:1.5。
4、拋柳石枕搶護
對于淘刷嚴重,根石大量走失,壩基土胎外露的險情可采用拋柳石枕搶護,具體做法如下:(1)選好拋枕位置,平整場地,在場地后部打好拉樁,在拋枕位置鋪設墊樁一排,墊樁長2.5m,間距0.5m—0.7m,兩墊樁間放一條捆枕繩,墊樁小頭朝外,捆拋枕的位置應盡量設在距水面較近處,以便推枕入水;(2)鋪放柳石,直徑1.0m的枕,鋪底柳寬約1.0m,壓實厚度15—20厘米,一般分兩層鋪放,鋪放柳枝要注意根梢壓薦搭接,鋪放均勻,石料要排成中間寬上下窄,直徑約60cm的圓柱體(缺少石料時可用粘土塊代替),大石塊小頭向里,大頭向外排緊,用小石塊填滿空隙和缺口,兩端各留0.4—0.5m不排石,以盤扎枕頭,在排石約30cm高時可將籠筋繩放入石的中間,繩應拴在十字木上或長形石塊上,以免繩子滑動。石的頂部蓋柳方法與前相同;(3)捆枕,每根捆枕繩都用五子扣依次捆緊,將余下的繩頭順枕互相連接;(4)推枕,枕要在沉放地點稍靠上游的位置拋起,如需分段拋枕,最好能同時進行一氣呵成,拋出水面,推枕人員10—12人,將留繩活扣于枕兩端的頂樁上,兩邊各一個人掌握留繩的扣緊程度,推枕時由班長喊令,將枕一起推下水,使枕不扭曲不折斷達到沉放位置,要避免枕與枕之間擱淺懸空和坡度不順現象。出現基礎淘塌險情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以上方法或其它有效方法及時搶護,迅速恢復壩岸的抗洪能力。
下一篇:班組長對員工管理要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