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案例一 1979年1月,一艘希臘貨輪裝載4220噸電石駛往我國南方某港。在航行途中觸礁,造成貨艙進水,頓時發生猛烈爆炸。這次事故造成19名船員死亡和失蹤。
案例二 1979年8月18日,從國外進口一批電石卸于某港一裝卸公司。由于該批電石在國外裝進鐵桶時沒有充入氮氣,收貨人已經意識到鐵桶可能有具危險性的乙炔氣體生成,于是與港區聯系后帶了專用工具前往堆放電石桶的庫場,準備在鐵桶上打洞,放出桶內的乙炔氣體;并往桶內充入氮氣,以抑制乙炔氣體產生。就在給第三桶鉆孔時,該桶發生爆炸,飛出的桶蓋高達六米,把倉庫的屋頂打穿了一個大洞。
案例三 1988年4月28日,上海鐵路局嘉善車站貨運堆場所屬的一個內河港務碼頭上,工人們正在將北京站發運來的208桶電石裝駁船,準備運往目的地。作業時裝卸工人將電石桶掀倒后用獨臂杠桿吊吊入船艙,再扳正后裝艙。就在作業進行過程中,一桶電石發生爆炸,造成多名工人受傷。
[事故原因分析] 電石,正式名稱為碳化鈣,聯合國編號為1402,屬第四類易燃固體中遇濕易燃物品。電石本身不會引起燃燒,然而一旦遇到水,甚至只要空氣中的濕度較高時,就會迅速產生高度易燃的乙炔氣體。正因為電石有這一特性,因而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中氣焊、切割等工藝,也用于鈣、鐵合金及氯乙烯樹脂、氨基氫等化工產品的生產制造。
電石的遇濕易自燃的特性給運輸帶來相當大的難度。通常情況下,電石采用鐵桶包裝,要求鐵桶嚴密到不漏水、不透氣。但是要想讓電石在進入包裝容器之前不與外界空氣接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當電石吸收了空氣中的水份,在容器內就會生成少量的乙炔。電石是一種堅硬的固體塊狀物,在桶內因外界力量的影響,如船舶在航行中的碰撞顛簸,裝卸作業時鐵桶被工人翻滾、搬運等,桶內的電石與鐵桶撞擊、磨擦產生的火花就足以將乙炔氣體點燃并發生爆炸。生產廠家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采取的辦法,一是在鐵桶內充氮,這樣可以抑制乙炔氣體的產生;二是在容器上設有通氣孔,以便當容器內產生乙炔氣體時可以及時排出。然而即便如此,還是無法有效遏制事故。
本文第一案例中的電石,經過長時間的海上運輸,鐵桶遇空氣中的水份引起反應,銹蝕嚴重的情況下就難免會發生破損。因此當船艙進水后,電石完全可能與水份接觸,產生大量的乙炔氣體,乙炔的爆炸極限為2.5—80%,在這個濃度范圍內只要有一點火星就足夠引起爆炸。另外電石在制成過程中往往會拌雜有少量的磷化鈣,磷化鈣遇水會放出磷化氫氣體,其自燃性能極強。這樣即使沒有外界的點燃,也會引起燃爆。當電石與酸類接觸時,除放出乙炔氣體外還能生成氧化鈣和氫氧化鈣,這兩種物質都是具有強烈腐蝕性的堿類,對人體能產生腐蝕性傷害。
電石在港區裝卸、儲存過程中的要求是:儲存于陰涼、通風、干燥的倉庫內,絕對避免有任何明火,甚至不能有火花發生。在第二案例中,收貨人為了釋放電石桶內的乙炔氣,帶專用工具來打洞放氣,完全可能是鐵桶因鉆孔時產生摩擦而引燃了桶內的乙炔氣,從而發生了爆炸。第三案例更是明顯的違章操作,電石桶在作業過程中時而翻倒,時而扳正,內儲的電石板與鐵桶劇烈碰撞,足以產生火花,從而點燃桶內的乙炔氣。這兩起事故沒有引起其他貨物的爆炸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案例評議] 電石是運輸中常見的危險貨物,因而也是事故多發的貨種。電石在裝卸、運輸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盡可能避免強烈的震動。如果包裝容器中設有放氣孔,那就應該打開放氣孔放去桶內的乙炔氣才能操作。在堆垛時又要注意必須將放氣孔關閉,以防電石吸潮。儲存電石的倉間必須干燥,與易燃物、強酸、重金屬鹽隔離。一旦發生燃爆,不可用水或泡沫、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只能使用干粉滅火劑、水泥將火悶熄。由于電石內含有雜質,燃燒時會產生有毒氣體及具有腐蝕性的物質,救援人員必須佩帶相應的防毒器具和防護服裝。
下一篇:安裝地下油罐過程發生爆炸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