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責任制是企業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各類人員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安全生產應負的責任。它是根據“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制訂的,是企業中一項最基本的安全制度。在安全性評價中各企業對這項制度一般都已建立,但與上級的要求還有距離。主要是:
1. 部分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不完整
有的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僅是因為“達標”等需要,制訂了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缺乏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各崗位的安全責任的內容;有的企業在機構改革前制訂過安全生產責任制,但機構改革體制變動后仍運用原來的,內容不規范、較簡單,可操作性差,沒有按電力工業部的規定進行修訂。另外,從總體來看,不少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貫徹的力度不大,缺乏監督機制及定期檢查制度,有形式主義傾向。
2. 行政正職主持安全工作未形成制度
部分企業的行政正職親自批閱上級有關安全生產的重要文件、通報、指令,親自定期主持安全生產分析會議,聽取安監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做得不夠經常,沒有真正按規定形成制度化,有些重要的文件及會議,均由行政副職簽發或參加主持,貫徹力度不夠。
3. 安監機構設置不完善
少數企業沒有設置獨立安全監察機構,安全工作僅是附屬在某一生產部門內;一些主要的生產車間(212區)還沒有設專職安全員,安全工作僅是兼管,縣供電局(公司)等也缺乏獨立的安監機構。如某百萬千瓦大廠僅有一個半人管安全,某個有三、四千名職工的供電企業,縣供電公司還未設安監機構,有的主要工區還未配專職安全員。另外,在人員配備上,安監人員的數量和專業配備尚不能適應生產的需要。個別企業,三級安全網絡的運作尚不夠正常。
4. 企業各級安全目標定位不準
有的企業安全目標未按“三級控制”的要求定位,職責不清,有些車間(工區)將整個企業的控制目標定為自己的目標。如把車間(工區)目標定為“不發生死亡、重大火災”;班組定為“不發生重大設備事故”等。沒有分層次,分安全責任制來制訂,措施也不具體,不便于貫徹及考核。
根據上述問題為此建議:
(1) 應根據部和國電公司規定,對各企業的安全生產責任制要認真進行修訂和補充。必須明確,《規定》中講的“企業各級領導”,應包括各發、供電企業的主要領導及各車間(工區)和職能科室等領導;所講的“各個部門”應包括生產、科技、教育、財務、材料、勞資、人事、黨群等各個職能部門;所講的“各個崗位”,是指運行、檢修、試驗、安裝、調試等各個生產崗位,都應制訂明確的安全職責,實行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一級保證一級,恪盡職守,共同自覺把安全工作做好。
(2) 行政正職必須親自過問安全生產重大問題,親自批閱有關安全生產重要文件,定期主持安全生產分析會。原電力工業部頒發的《關于安全工作決定》中,要求各企業行政正職對安全生產“全面負責、統籌協調,親自過問重大問題”,這16字方針至今仍體現在國家電力公司頒發的《安全生產工作規定》中,均必須認真貫徹落實。
(3) 對于安監機構和專職人員配備不適應的問題,必須認識到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安全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企業都有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基礎工作要抓,要進行現場的安全監督、檢查工作,要抓反事故措施、安全措施的貫徹落實,要組織開展安全大檢查,要實施對“兩票”的動態檢查并不斷提高改進,要加強對多經企業及集體經濟和承包工程中的安全管理等工作,均需要充實安監力量。為此建議按國家電力公司的規定,健全安監機構,進一步增加安監力量,達到專業搭配合理,適應工作需要,更好起到領導的參謀助手作用。
(4) 對“三級控制”的安全目標,應按國電公司的要求,逐級按責任分解,分層次提出,并有保證安全目標實施的措施。
下一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偽綠色的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