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電離輻射與電離輻射均屬于電磁輻射。電磁輻射以電磁波的形式在空間向四周輻射傳播,它具有波的一切特性,其波長(λ)、頻率(f)、傳播速度c之間的關系為λ=c/f。
電磁輻射在介質中的波動頻率,以“赫”( HZ)表示,常采用千赫(K HZ)、兆赫(M HZ)、吉赫(G HZ),其相互關系為:1K HZ=1000HZ,1M HZ=1000K HZ, 1G HZ=1000 M HZ。
波長短,頻率高,輻射能量大的電磁輻射,生物作用強;反之生物作用弱。
量子能量水平達到12eV以上時,電磁輻射對物體有電離作用,導致機體嚴重損傷,這類電磁輻射稱為電離輻射,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χ射線、中子射線等。α射線、β射線、質子、中子射線等屬于電離輻射中的粒子輻射。
量子能量水平達到12eV以下時,電磁輻射不足以使生物機體發生電離作用,這類電磁輻射稱為非電離輻射,如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射頻及激光等。紫外線的量子能量介于非電離輻射和電離輻射之間。
(一)非電離輻射
1.射頻輻射
射頻輻射的電磁輻射,也稱為無線電波,包括高頻電磁場和微波,是電磁輻射中量子能量較小、波長較長的頻段,波長范圍在1mm~3k。
射頻輻射的輻射區域可相對地劃分為近區場和遠區場。其分界線是距離輻射源2D2/λ各點的連線(D為輻射源口徑,λ為波長)。近區場以λ/2π為界又分為感應場和輻射場。距離小于λ/2π的區域為感應場;大于λ/2π的區域為輻射場。在感應近區場,電場和磁場強度不成一定比例關系,所以分別測定電場強度(V/m)和磁場強度(A/m)
(1)高頻電磁場:我國的民用交流電頻率為50赫茲,在其導線的周圍存在有交變的電場和磁場。當交流電的頻率經高頻震蕩電路提高到10K HZ以上時,電場和磁場就能以波的形式向周圍空間發射傳播,稱為電磁波。從100K HZ到300K HZ的頻段范圍稱為高頻電磁場。其接觸機會主要見于:
①高頻感應加熱:表面淬火、金屬熔煉、熱扎工藝、鋼管焊接,使用頻率在300K HZ~3M HZ。
②高頻介質加熱:塑料加熱、高頻膠合、木材與電木粉加熱、糧食干燥與種子處理,紙張、布匹、皮革、棉紗和木材烘干,橡膠的硫化等,使用的頻率在1M HZ~100M HZ。
③對健康的影響:高經度暴露可致急性傷害,但僅見于事故性照射
④主要防護措施:場源屏蔽、距離防護(加大輻射源與作業點的距離)、合理布局。
(2)微波:當高頻震蕩電流的頻率達到300M HZ以上時,作業人員處于輻射場區內。此區的特征是電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空間輻射,人們感受的是輻射波能的作用。通常把波長在1 m~1 ㎜的電磁波稱為微波。微波的強度通常用功率密度表示,其單位為毫瓦/平方厘米或微瓦/平方厘米。
①接觸機會:微波廣泛應用于導航、測距、探測雷達和衛星通訊;在工、農業主要用微波加熱干燥糧食、木材及其他輕工業產品;醫學上的微波理療使用也較普遍。家用微波生物爐的普及,使接觸機會增多,由于功率小,只要屏蔽質量合格,通常不引起危害。
微波的波長短、頻率高、量子能量大,其生物效應大于高頻電磁場。微波按波長的不同分為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厘米波段應用最多。
③主要防護措施:屏蔽輻射源、加大輻射源與作業點的距離、合理的個人防護。
2.紅外線輻射
紅外線輻射即紅外線,亦稱熱輻射。按照波長可將紅外線分為長波紅外線(遠紅外線)、中波紅外線及短波紅外線(近紅外線)。長波紅外線波長為3μm ~1㎜,能被皮膚吸收;只產生熱的感覺,中波紅外線1400nm~3μm,能被角膜及皮膚吸收;短波紅外線波長為760nm~1400nm被組織吸收可引起灼傷。凡溫度高于絕對零度(-273℃)以上的物體,都能發射紅外線。物體溫度愈高,輻射強度愈大,輻射波長愈短。例如,某物體溫度為1000℃時,波長短于1.5μm的紅外線為5%;當溫度升至2000℃時,則波長短于1.5μm的紅外線為增加至40%。
(1)接觸機會:自然界的紅外線輻射源以太陽最強。在生產環境中,主要的紅外線輻射源包括熔爐、熔融狀態的金屬和玻璃、強紅外線光源以及烘烤和加熱設備。
(2)主要防護措施:主要是個人防護,使用或穿戴用反射性鋁制遮蓋物和鋁箔制防護服;佩戴有效過濾紅外線的防護眼睛。
3.紫外輻射
波長范圍在100nm~400nm的電磁波稱為紫外輻,又稱紫外線。太陽輻射是紫外線的最大天然源,可分為遠紫外線(190nm~300nm)和近紫外線。根據生物效應又可分成三個區帶:(1)遠紫外線區(波長100nm~290nm),具有殺菌和微弱致紅斑作用,為滅菌波段;(2)中紫外線區(波長290nm~320nm),具有明顯的致紅斑和角膜、結膜炎癥效應,為紅斑區;(3)近紫外線區(波長320nm~400nm),可產生光毒性和光敏性效應,為黑線區。波長短于160 nm的紫外線可被空氣完全吸收,而長于此波段的則可透過真皮、眼角膜,以至晶狀體。
(1)接觸機會:凡物體溫度達到1000℃以上時,輻射光譜中即可出現紫外線。隨著溫升高,紫外線的波長變短,強度增大。冶煉爐爐溫在1200~2000℃時,產生的紫外線的波長在320nm左右,強度不大。電焊、氣焊、電爐煉鋼,溫度達3000℃,可產生短于290nm的紫外線。乙炔氣焊及電焊溫度達3200℃,紫外線的波長短于230nm。探照燈、水銀石英燈發射的紫外線波長為220nm~240nm。此外,從事碳弧燈和水銀燈制板或攝影,以及紫外線的消毒工作,也會受到紫外線過度照射。
(2)防護措施:屏蔽防護、距離防護和個人防護。以屏蔽和增大輻射源的距離為原則,加強個人防護。電焊及輔助工必須佩戴專門的面罩、防護眼鏡,以及適宜防護服和手套。相關的知識培訓
4.激光
激光是物質受激輻射所發出的光放大。它是一種人造的非電離輻射,具有高亮度、方向性和相干性性好等優點,得到廣泛的應用。
激光于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熱效應、光化學效應、機械壓力效應和電磁場效應。
(1)接觸機會:在工業上激光打孔、切割、焊接等;在軍事和航天用于激光雷達、激光通訊、激光測距、激光制導、激光瞄準等;醫學上用于眼科、外科、皮膚科腫瘤科等,治療多種疾病。
(2)防護措施:包括激光器、工作室環境及個體防護。激光器必須有安全措施,凡光束可能漏射的部位,應設置防光裝置(防光封閉罩);安裝激光開啟與光束止動的連鎖裝置。工作室維護結構應用吸光材料制成,色調宜暗。工作區采光充足。室內不得有反射、折射光束的設備、用具和物件。作業人員應當接受相關職業衛生安全知識培訓。作業場所應制訂安全操作規程、確定操作區和危險區,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警示說明,無關人員禁止入內。嚴禁裸眼觀察激光束,嚴防激光反射至眼睛。作業人員的健康檢查,以眼鏡為重點。
(二)電離輻射
凡能使受作用物質發生電離現象的輻射,稱電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它可由不帶電荷的光子組成,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如X射線、r射線和宇宙射線;而a射線、ß射線、中子、質子等屬于能引起電離的粒子型電離輻射。電離輻射來自自然界宇宙射線及地殼巖石層的鈾、釷、鐳等,也可來自各種人工輻射源。與職業衛生有關的輻射類型主要有五種,即:X射線、r射線、a粒子、ß粒子和中子。
1.接觸機會
(1)核工業系統:放射性礦物的開采、冶煉和加工,以及核反應堆、核電站的建立和運轉。
(2)射線發生器的生產和使用:加速器、X射線和r射線的醫用和工農業生產用輻射源。
(3)放射性核素的加工生產和使用:核素化合物、藥物的合成,及其在實驗研究及診療上的應用。
(4)天然放射性核素伴生或共生礦生產:如磷肥、稀土礦、鎢礦等開采和加工。
2.電離輻射的作用方式和影響因素
(1)電離輻射的作用方式:
外照射:指輻射源位于人體之外,對人體造成的輻射照射。當輻射源距離人體有足夠遠的距離時,可造成對人體較均勻的全身照射;輻射源靠近人體,則主工造成局部照射。外照射的特點是只要脫離或遠離輻射源,輻射作用即停止。
內照射:超常量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稱為放射性核素內污染。進入人體的放射性核素對人體造成的輻射照射稱為內照射。內照射是由于放射性核素經呼吸道、消化道、皮膚或注射途徑進入人體后,對機體產生作用。其作用直至放射性核素排出體外,或以10個半衰期以上的蛻變,才可忽略不計。
放射性核素體表沾染: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體表面(皮膚或粘膜),體表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有創傷的。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對受沾染的局部構成外照射源,還可以經過體表吸收進入血液而構成內照射。
復合照射:指上述一種以上作用方式作用于人體,也可以是一種或一種以上上述作用方式與其他類型非放射性損傷復合作用于人體,如放射復合燒傷、放射復合創傷等。
(2)電離輻射效應分類:目前將電離輻射按劑量——效應關系、發生個體以及效應表現分為三類
按劑量——效應關系分類:可分為隨機性效應和確定性效應;
按效應發生的個體分類:可分為軀體效應和遺傳效應。
按效應表現情況分類:可分為大劑量照射的急性效應、低劑量長期照射的慢性效應、受照射后發生的遠期效應等。
(3)電離輻射對機體損傷效應的影響因素: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受輻射因子和機體兩方面因素影響。
電離輻射因素:(a)輻射的物理特性:輻射的電離密度和穿透力是影響損傷的重要因素。例如,a粒子的電離密度雖較大,但穿透力很弱,其主要危害是進入人體后的內照射,而外照射的作用很小;ß粒子的電離能力較a小,但高能ß粒子具有穿透皮膚表層的能力;X射線和r射線的穿透力遠較ß粒子強,尤其是高能X射線可穿透至組織深部或整個人體組織,具有強大的貫穿輻射作用。(b)劑量與劑量率:電離輻射的照射劑量與生物效應間的普遍規律是,劑量愈大,生物效應愈強,但并不完全呈直線關系。(c)照射部位:照射的幾何條件不同,使機體各部位接受不均勻照射,而影響吸收劑量。
機體因素:種系演化愈高,機體組織結構愈復雜,輻射易感性愈強。組織對輻射的易感性與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與分化程度成反比。故淋巴組織、胸腺、骨髓、性腺和胚胎,呈高度易感性;而肌肉、結締組織的易感性較低。
3.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
(1)放射病:指由一定量的電離輻射作用于人體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損傷,臨床上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2)電離輻射遠后效應:電離輻射的遠后效應是指受照射后幾個月、幾年、幾十年或直至終生才發生的慢性效應。這種效應可以顯現在受照者本人身上,也可顯現在后代身上,前者稱為軀體效應(如電離輻射誘發的惡性腫瘤、貧血等),后者稱為遺傳效應。
4.電離輻射的衛生防護:
輻射衛生防護的目標是防止對健康危害的肯定效應,采取積極措施,盡可能減少隨機效應的發生率,使照射量達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我國從1974年起就頒布了一系列放射衛生防護規定和標準,1988年所制定的《放射防護規定》提出了較全面的防護要求,包括建立輻射限制體系、輻射事故管理、輻射防護評價和輻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等方面的要求。輻射防護的要點是:
(1)執行輻射防護三原則,即任何照射必須具有正當理由;輻射防護應當實現最優化;應當遵守個人劑量當量限值的規定。
(2)外照射防護:必須具備有效的屏蔽設施,與輻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以及合理的工作時間。
(3)內照射防護:主要采取防止放射性核素經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進入人體的一系列相應措施,同時應十分重視防止核素向空氣、水體和土壤逸散。
上一篇:放射性物質類電離輻射
下一篇:非電離輻射的職業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