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 會員

重大事故應急演習策劃與組織實施

2004-04-24   來源:勞動保護雜志社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0

  應急演習是指來自多個機構、組織或群體的人員針對假設事件,執行實際緊急事件發生時各自職責和任務的排練活動,是檢測重大事故應急管理工作的最好度量標準。我國多部法律、法規及規章都對此項工作有相應的規定。本部分內容取自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城市公共安全規劃與應急預案編制及其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城市突發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及應急決策支持系統研究》專題的部分研究結果。

  應急演習的目的、作用與要求

  應急演習的目的是通過培訓、評估、改進等手段,提高城市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的綜合應急能力。重大事故應急準備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過程,在此過程中,應急演習可以發揮如下作用:
  一、評估本城市應急準備狀態,發現并及時修改應急預案、執行程序、行動核查表中的缺陷和不足;
  二、評估本城市重大事故應急能力,識別資源需求,澄清相關機構、組織和人員的職責,改善不同機構、組織和人員之間的協調問題;
  三、檢驗應急響應人員對應急預案、執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實際操作技能,評估應急培訓效果,分析培訓需求。同時,作為一種培訓手段,通過調整演習難度,進一步提高應急響應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
  四、促進公眾、媒體對應急預案的理解,爭取他們對重大事故應急工作的支持。
  應急演習類型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應急演習雖有不同特點,但在策劃演習內容、演習情景、演習頻次、演習評價方法等方面時,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應急預案規定;在組織實施演習過程中,必須滿足“領導重視、科學計劃、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周密組織、統一指揮、分步實施、講究實效”的要求。
應急演習的基礎知識

一、應急演習的類型
城市開展應急演習可采用包括桌面演習、功能演習和全面演習在內的多種演習類型。
1.桌面演習
桌面演習是指由應急組織的代表或關鍵崗位人員參加的,按照應急預案及其標準運作程序,討論緊急情況時應采取行動的演習活動。桌面演習的主要特點是對演習情景進行口頭演習,一般是在會議室內舉行非正式的活動。主要作用是在沒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演習人員在檢查和解決應急預案中問題的同時,獲得一些建設性的討論結果。主要目的是在友好、較小壓力的情況下,鍛煉演習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應急組織相互協作和職責劃分的問題。
桌面演習只需展示有限的應急響應和內部協調活動,應急響應人員主要來自本地應急組織,事后一般采取口頭評論形式收集演習人員的建議,并提交一份簡短的書面報告,總結演習活動和提出有關改進應急響應工作的建議。桌面演習方法成本較低,主要用于為功能演習和全面演習做準備。
2.功能演習
功能演習是指針對某項應急響應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響應活動舉行的演習活動。功能演習一般在應急指揮中心舉行,并可同時開展現場演習,調用有限的應急設備,主要目的是針對應急響應功能,檢驗應急響應人員以及應急管理體系的策劃和響應能力。例如,指揮和控制功能的演習,目的是檢測、評價多個政府部門在一定壓力情況下集權式的應急運行和及時響應能力,演習地點主要集中在若干個應急指揮中心或現場指揮所舉行,并開展有限的現場活動,調用有限的外部資源。外部資源的調用范圍和規模應能滿足響應模擬緊急情況時的指揮和控制要求。又如針對交通運輸活動的演習,目的是檢驗地方應急響應官員建立現場指揮所,協調現場應急響應人員和交通運載工具的能力。
功能演習比桌面演習規模要大,需動員更多的應急響應人員和組織。必要時,還可要求國家級應急響應機構參與演習過程,為演習方案設計、協調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因而協調工作的難度也隨著更多應急響應組織的參與而增大。功能演習所需的評估人員一般為4~12人,具體數量依據演習地點、社區規模、現有資源和演習功能的數量而定。演習完成后,除采取口頭評論形式外,還應向地方提交有關演習活動的書面匯報,提出改進建議。
3.全面演習
全面演習指針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的演習活動。全面演習一般要求持續幾個小時,采取交互式進行,演習過程要求盡量真實,調用更多的應急響應人員和資源,并開展人員、設備及其他資源的實戰性演習,以展示相互協調的應急響應能力。
與功能演習類似,全面演習也少不了負責應急運行、協調和政策擬訂人員的參與,以及國家級應急組織人員在演習方案設計、協調和評估工作中提供的技術支持。但全面演習過程中,這些人員或組織的演示范圍要比功能演習更廣。全面演習一般需10~50名評價人員。演習完成后,除采取口頭評論、書面匯報外,還應提交正式的書面報告。
三種演習類型的最大差別在于演習的復雜程度和規模,所需評價人員的數量與實際演習、演習規模、地方資源等狀況有關。無論選擇何種應急演習方法,應急演習方案必須適應轄區重大事故應急管理的需求和資源條件。應急演習的組織者或策劃者在確定應急演習方法時,應考慮本地區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和應急執行程序制定工作的進展情況,本地區面臨風險的性質和大小,本地區現有應急響應能力、應急演習成本及資金籌措狀況,相關政府部門對應急演習工作的態度和各類應急組織投入資源的狀況等因素。
針對不同性質的風險,城市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專項應急預案的要求選擇其他類型的演習方式,如針對核事故,按照《國家核應急計劃》開展單項演習、聯合演習和綜合演習。應急演習頻次首先應滿足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應急預案的規定,如果沒有相應的規定,建議城市能每兩年進行一次針對生產安全重大事故的全面演習,并在全面應急演習前,開展若干次桌面演習和功能演習。通訊演習每年應不少于一次。
二、應急演習參與人員
按照演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可將應急演習參與人員分為如下5類:
1.演習人員
演習人員是指在演習過程中盡可能對演習情景或模擬事件做出其在真實情景下可能采取的響應行動的人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演員。他們所承擔的具體任務包括:救助傷員或被困人員;保護財產和公眾安全健康;獲取并管理各類應急資源;與其他應急響應人員協同應對重大事故或緊急事件。演習人員主要來自城市各類應急機構和組織。
2.控制人員
控制人員是指根據演習情景,控制應急演習進展的人員。他們在演習過程中的任務包括:確保應急演習目標得到充分演示;確保演習活動對于演習人員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保證演習進度;解答演習人員疑問和演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演習過程的安全。
3.模擬人員
模擬人員是指在演習過程中扮演、替代正常情況或緊急情況下應與應急指揮中心、現場應急指揮所相互作用的機構或服務部門的人員,或模擬事故的發演習目標展開。
目標1 應急動員
展示通知應急組織,動員應急響應人員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應具備在各種情況下警告、通知和動員應急響應人員的能力,以及啟動應急設施和為應急設施調配人員的能力。責任方既要采取系列舉措,向應急響應人員發出警報,通知或動員有關應急響應人員各就各位,還要及時啟動應急指揮中心和其他應急支持設施,使相關應急設施從正常運轉狀態進入緊急運轉狀態。
目標2 指揮和控制
展示指揮、協調和控制應急響應活動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應具備應急過程中控制所有響應行動的能力。事故現場指揮人員、應急指揮中心指揮人員和應急組織、行動小組負責人員都應按應急預案要求,建立事故指揮體系(ICS),展示指揮和控制應急響應行動的能力。
目標3 事態評估
展示獲取事故信息,識別事故原因和致害物,判斷事故影響范圍及其潛在危險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主動評估事故危險性的能力。即應急組織應具備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積極收集、獲取事故信息,評估、調查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現場危險性以及危險品泄漏等有關情況的能力;具備根據所獲信息,判斷事故影響范圍,以及對居民和環境的中長期危害的能力;具備確定進一步調查所需資源的能力;具備及時通知國家、省及其他應急組織的能力。
目標4 資源管理
展示動員和管理應急響應行動所需資源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根據事態評估結果,識別應急資源需求的能力,以及動員和整合內外部應急資源的能力。
目標5 通訊
展示與所有應急響應地點、應急組織和應急響應人員有效通訊交流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建立可靠的主通訊系統和備用通訊系統,以便與有關崗位的關鍵人員保持聯系。應急組織的通訊能力應與應急預案中的要求相一致。通訊能力的展示主要體現在通訊系統及其執行程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目標6 應急設施——裝備和信息顯示
展示應急設施、裝備、地圖、顯示器材及其他應急支持資料的準備情況。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足夠應急設施,且應急設施內裝備、地圖、顯示器材和應急支持資料的準備與管理狀況能滿足支持應急響應活動的需要。
目標7 警報與緊急公告
展示向公眾發出警報和宣傳保護措施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按照應急預案中的規定,迅速完成向一定區域內公眾發布應急防護措施命令和信息的能力。
目標8 公共信息
展示及時向媒體和公眾發布準確信息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具備向公眾發布確切信息和行動命令的能力。即責任方應具備協調其他應急組織,確定信息發布內容的能力;具備及時通過媒體發布準確信息,確保公眾能及時了解準確、完整和通俗易懂信息的能力;具備控制謠言、澄清不實傳言的能力。
目標9 公眾保護措施
展示根據危險性質制定并采取公眾保護措施的能力。本目標要求責任方具備根據事態發展和危險性質選擇并實施恰當公眾保護措施的能力,包括選擇并實施學生、殘障人員等特殊人群保護措施的能力。
目標10 應急響應人員安全
展示監測、控制應急響應人員面臨的危險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保護應急響應人員安全和健康的能力,主要強調應急區域劃分、個體保護裝備配備、事態評估機制與通訊活動的管理。
目標11 交通管制
展示控制交通流量,控制疏散區和安置區交通出入口的組織能力和資源。本目標要求責任方具備管制疏散區域交通道口的能力,主要強調交通控制點設置、執法人員配備和路障清除等活動的管理。
目標12 人員登記、隔離與去污
通過人員登記、隔離與消毒過程,展示監控與控制緊急情況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在適當地點(如接待中心)對疏散人員進行污染監測、去污和登記的能力,主要強調與污染監測、去污和登記活動相關的執行程序、設施、設備和人員情況。
目標13 人員安置
展示收容被疏散人員的程序、安置設施和裝備,以及服務人員的準備情況。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在適當地點建立人員安置中心的能力。人員安置中心一般設在學校、公園、體育場館及其他建筑設施中,要求可提供生活必備條件,如避難所、食品、廁所、醫療與健康服務等。
目標14 緊急醫療服務
展示有關轉運傷員的工作程序,交通工具、設施和服務人員的準備情況,以及醫護人員、醫療設施的準備情況。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將傷病人員運往醫療機構的能力和為傷病人員提供醫療服務的能力。轉運傷病人員既要求應急組織具備相應的交通運輸能力,也要求具備確定傷病人員運往何處的決策能力。醫療服務主要是指醫療人員接收傷病人員的所有響應行動。
目標15 24小時不間斷應急
展示保持24小時不間斷的應急響應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在應急過程中具備保持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能力。重大事故應急過程可能需堅持1日以上的時間,一些關鍵應急職能需維持24小時的不間斷運行,因而責任方應能安排兩班人員輪班工作,并周密安排接班過程,確保應急過程的持續性。
目標16 增援(國家、省及其他地區)
展示識別外部增援需求的能力和向國家、省及其他地區的應急組織提出外部增援要求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向國家、省及其他地區請求增援,并向外部增援機構提供資源支持的能力。主要強調責任方應及時識別增援需求、提出增援請求和向增援機構提供支持等活動。
目標17 事故控制與現場恢復
展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發展和恢復現場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采取針對性措施,有效控制事故發展和清理、恢復現場的能力。事故控制是指應急組織應及時撲滅火源或遏制危險品溢漏等不安全因素,以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現場恢復是指應急組織為保護居民安全健康,在應急響應后期采取的清理現場污染物,恢復主要生活服務設施,制定并實施人員重入、返回與避遷措施等一系列活動。
目標18 文件資料與調查
展示為事故及其應急響應過程提供文件資料的能力。本目標要求應急組織具備根據事故及其應急響應過程中的記錄、日志等文件資料,調查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應急不足改進建議的能力。從事故發生到應急響應過程基本結束,參與應急的各類應急組織應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中的規定,執行記錄保存、報告編寫等工作程序和制度,保存與事故相關的記錄、日志及報告等文件資料,供事故調查及應急響應分析使用。
2. 演習目標分類
單次演習并不要求全部展示上述18項目標的符合情況,也不要求所有應急組織全面參與演習的各類活動,但城市為檢驗和評價其重大事故應急能力,應在一段時間內對這18項應急演習目標進行全面的演練。根據應急演習目標性質與演習頻次要求,可將這些目標分為A、B、C三類。
A類目標。A類目標包括目標1至目標8,是應急演習的核心目標,反映城市有效應對重大突發事故所必需的應急準備能力。根據應急預案的規定,所有承擔相應職責的應急組織都應參與每兩年一次的全面演習,并在每次應急演習中展示相對應的應急演習目標。
B類目標。B類目標包括目標9至目標14,反映城市重大突發事故的應急響應能力。在每兩年一次的全面演習中,應有一些應急組織對這些目標進行演習,具體參與演習的組織取決于演習事件和演示范圍。B類目標與A類目標的不同點在于所有應急組織都應在每兩年一次的演習中展示A類目標,而B類目標要求對其負責的應急組織每六年演習一次即可。
C類目標。C類目標包括目標15至目標18,反映城市應對重大突發事故的應急準備能力。承擔相應職責的應急組織應當至少每六年演習一次。
應急演習的準備

城市應建立應急演習策劃小組,由其完成應急準備階段,包括編寫演習方案、制定現場規則等在內的各項任務。
一、編寫演習方案
演習方案應以演習情景設計為基礎。演習情景是指對假想事故按其發生過程進行敘述性的說明,情景設計就是針對假想事故的發展過程,設計出一系列的情景事件,包括重大事件和次級事件,目的是通過引入這些需要應急組織做出相應響應行動的事件,刺激演習不斷進行,從而全面檢驗演習目標。演習情景中必須說明何時、何地、發生何種事故、被影響區域、氣象條件等事項,即必須說明事故情景。演習人員在演習中的一切對策活動及應急行動,主要針對假想事故及其變化而產生,事故情景的作用在于為演習人員的演習活動提供初始條件并說明初始事件的有關情況。事故情景可通過情景說明書加以描述。情景事件主要通過控制消息通知演習人員,消息的傳遞方式主要有電話、無線通信、傳真、手工傳遞或口頭傳達等。
情景設計過程中,策劃小組應考慮如下注意事項:
1.編寫演習方案或設計演習情景時,應將演習參與人員、公眾的安全放在首位;
2.負責編寫演習方案或設計演習情景的人員,必須熟悉演習地點及周圍各種有關情況;
3.設計演習情景時應盡可能結合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4.情景事件的時間尺度可以與真實事故的時間尺度相一致;
5.設計演習情景時應詳細說明氣象條件,如果可能,應使用當時當地的氣象條件,必要時也可根據演習需要假設氣象條件;
6.設計演習情景時應慎重考慮公眾卷入的問題,避免引起公眾恐慌;
7.設計演習情景時應考慮通信故障問題,以檢測備用通信系統;
8.設計演習情景時應對演習順利進行所需的支持條件加以說明;
9.演習情景中不得包含任何可降低系統或設備實際性能,影響真實緊急情況檢測和評估結果,減損真實緊急情況響應能力的行動或情景。
演習方案主要包括下述演習文件:
1.情景說明書
情景說明書的主要作用是描述事故情景,為演習人員的演習活動提供初始條件和初始事件。情景說明書主要以口頭、書面、廣播、視頻或其他音頻方式向演習人員說明,并包括如下內容:發生何種事故或緊急事件,事故或緊急事件的發展速度、強度與危險性,信息傳遞方式,采取了哪些應急響應行動,已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事故或緊急事件的發展過程,事故或緊急事件發生時間,是否預先發出警報,事故或緊急事件發生的地點,事故或緊急事件發生時的氣象條件等與演習情景相關的影響因素。
2.演習計劃
演習的目的在于檢驗和提高應急組織的總體應急響應能力,使應急響應人員將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與應急實際相結合。為確保演習成功,策劃小組應事先制定演習計劃。演習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演習適用范圍、總體思想和原則;演習假設條件、人為事項和模擬行動;演習情景,含事故說明書、氣象及其他背景信息;演習目標、評價準則及評價方法;演習程序;控制人員、評價人員的任務及職責;演習所需的必要支撐條件和工作步驟。
3.評價計劃
評價計劃是對演習計劃中演習目標、評價準則及評價方法的擴展。內容主要是對演習目標、評價準則、評價工具及資料、評價程序、評價策略、評價組組成,以及評價人員在演習準備、實施和總結階段的職責和任務的詳細說明。
4.情景事件總清單
情景事件總清單是指演習過程中需引入情景事件(包括重大事件或次級事件)按時間順序的列表,其內容主要包括情景事件及其控制消息和期望行動,以及傳遞控制消息的時間或時機。情景事件總清單主要供控制人員管理演習過程使用,其目的是確保控制人員了解情景事件應何時發生、應何時輸入控制消息等信息。
5.演習控制指南
演習控制指南是指有關演習控制、模擬和保障等活動的工作程序和職責的說明。該指南主要供控制人員和模擬人員使用,其用途是向控制人員和模擬人員解釋與他們相關的演習思想,制定演習控制和模擬活動的基本原則,說明支持演習控制和模擬活動順利進行的通訊聯系、后勤保障和行政管理機構等事項。
6.演習人員手冊
演習人員手冊是指向演習人員提供的有關演習具體信息、程序的說明文件。演習人員手冊中所包含的信息均是演習人員應當了解的信息,但不包括應對其保密的信息,如情景事件等。
7.通訊錄
通訊錄是指記錄關鍵演習人員通信聯絡方式及其所在位置等信息的文件。
二、演習現場規則
演習現場規則是指為確保演習安全而制定的,對有關演習和演習控制、參與人員職責、實際緊急事件、法規符合性、演習結束程序等事項的規定或要求。演習安全既包括演習參與人員的安全,也包括公眾和環境的安全。確保演習安全是演習策劃過程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策劃小組應制定演習現場規則。該規則中應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
1.演習過程中所有消息或溝通必須以“這是一次演習”作為開頭或結束語,事先不通知開始日期的演習必須有足夠的安全監督措施,以便保證演習人員和可能受其影響的人員都知道這是一次模擬緊急事件;
2.參與演習的所有人員不得采取降低保證本人或公眾安全條件的行動,不得進入禁止進入的區域,不得接觸不必要的危險,也不使他人遭受危險,無安全管理人員陪同時不得穿越高速公路、鐵道或其他危險區域;
3.演習過程中不得把假想事故、情景事件或模擬條件錯當成真的,特別是在可能使用模擬的方法來提高演習真實程度的那些地方,如使用煙霧發生器、虛構傷亡事故和滅火地段等,當計劃這種模擬行動時,事先必須考慮可能影響設施安全運行的所有問題;
4.演習不應要求承受極端的氣候條件(不要達到可以稱為自然災害的水平)、高輻射或污染水平,不應為了演習需要的技巧而污染大氣或造成類似危險;
5.參演的應急響應設施、人員不得預先啟動、集結,所有演習人員在演習事件促使其做出響應行動前應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
6.除演習方案或情景設計中列出的可模擬行動及控制人員的指令外,演習人員應將演習事件或信息當作真實事件或信息做出響應,應將模擬的危險條件當作真實情況采取應急行動;
7.所有演習人員應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服從執法人員的指令;
8.控制人員應僅向演習人員提供與其所承擔功能有關并由其負責發布的信息,演習人員必須通過現有緊急信息獲取渠道了解必要的信息,演習過程中傳遞的所有信息都必須具有明顯標志;
9.演習過程中不應妨礙發現真正的緊急情況,應同時制訂發現真正緊急事件時可立即終止、取消演習的程序,迅速、明確地通知所有響應人員從演習到真正應急的轉變;
10.演習人員沒有啟動演習方案中的關鍵行動時,控制人員可發布控制消息,指導演習人員采取相應行動,也可提供現場培訓活動,幫助演習人員完成關鍵行動。
應 急 演 習

應急演習階段是指從宣布初始事件起到演習結束的整個過程,演習活動始于報警消息。演習階段,參演應急組織和人員應盡可能按實際緊急事件發生時的響應要求進行演示,即“自由演示”,由參演應急組織和人員根據自己對最佳解決辦法的理解做出響應行動。策劃小組負責人的作用主要是宣布演習開始、結束和解決演習過程中的矛盾。控制人員的作用主要是向演習人員傳遞控制消息,提醒演習人員終止對情景演練具有負面影響或超出演示范圍的行動,提醒演習人員采取必要行動以正確展示所有演習目標,終止演習人員不安全的行為,延遲或終止情景事件的演習。演習過程中參演的應急組織和人員應遵守當地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演習現場規則,確保演習安全進行;如果演習偏離正確方向,控制人員可以采取“刺激行動”以糾正錯誤。“刺激行動”包括終止演習過程。使用“刺激行動”時應盡可能平緩,以誘導方法糾偏;只有對背離演習目標的“自由演示”,才使用強刺激的方法使其中斷反應。
應急演習的評價、總結與追蹤

一、演習評價
演習評價是指觀察和記錄演習活動、比較演習人員表現與演習目標要求,并提出演習發現的過程。演習評價的目的是確定演習是否達到演習目標要求,檢驗各應急組織指揮人員及應急響應人員完成任務的能力。要全面、正確地評價演習效果,必須在演習覆蓋區域的關鍵地點和各參演應急組織的關鍵崗位上,派駐公正的評價人員。評價人員的作用主要是觀察演習的進程,記錄演習人員采取的每一項關鍵行動及其實施時間,訪談演習人員,要求參演應急組織提供文字材料,評價參演應急組織和演習人員的表現并反饋演習發現。
應急演習評價方法是指演習評價過程中的程序和策略,包括評價組組成方式、評價目標與評價標準。評價目標是指在演習過程中要求演習人員展示的活動和功能,可與演習目標相一致。評價標準是指供評價人員對演習人員各個主要行動及關鍵技巧的評判指標,這些指標應具有可測量性。
演習發現是指通過演習評價過程,發現應急救援體系、應急預案、應急執行程序或應急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按對人員生命安全的影響程度可將演習發現劃分為3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為不足項、整改項和改進項。
不足項是指演習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可能導致場外應急準備工作在緊急事件發生時不足以確保應急組織或應急救援體系有能力采取合理應對措施,保護附近公眾生命安全健康的不完備。不足項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予以糾正。演習發現確定為不足項時,策劃小組負責人應對該不足項詳細說明,并給出糾正措施建議和完成時限。最有可能導致不足項的應急預案編制要素包括:職責分配,應急資源,警報、通報方法與程序,通訊,事態評估,公眾信息,保護措施,應急響應人員安全和緊急醫療服務。
整改項是指演習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單獨并不可能對公眾生命安全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不完備。整改項應在下次演習時予以糾正。兩種情形的整改項可列為不足項:
1.某個應急組織中存在兩個以上整改項,共同作用可妨礙為公眾生命安全健康提供足夠的保護;
2.某個應急組織在多次(兩次以上)演習過程中,反復出現前次演習識別出的整改項。
改進項是指應急準備過程中應予改善的問題。改進項不同于不足項和整改項,一般不會對人員生命安全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不必要求對其予以糾正。
二、應急演習總結與追蹤
演習結束后,進行總結與講評是全面評價演習是否達到演習目標、應急準備水平及是否需要改進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演習人員進行自我評價的機會。演習總結與講評可以通過訪談、匯報、協商、自我評價、公開會議和通報等形式完成。
策劃小組負責人應在演習結束規定期限內,根據評價人員演習過程中收集和整理的資料,以及演習人員和公開會議中獲得的信息,編寫演習報告并提交給有關政府部門。演習報告是對演習情況的詳細說明和對該次演習的評價。演習報告中應包括如下內容:
1.本次演習的背景信息,含演習地點、時間、氣象條件等;
2.參與演習的應急組織;
3.演習情景與演習方案;
4.演習目標、演示范圍和簽訂的演示協議;
5.應急情況的全面評價,含對前次演習不足項在本次演習中表現的描述;
6.演習發現與糾正措施建議;
7.對應急預案和有關執行程序的改進建議;
8.對應急設施、設備維護與更新方面的建議;
9.對應急組織、應急響應人員能力與培訓方面的建議。
追蹤是指策劃小組在演習總結與講評過程結束之后,安排人員督促相關應急組織繼續解決其中尚待解決的問題或事項的活動。為確保參演應急組織能從演習中取得最大益處,策劃小組應對演習發現進行充分研究,確定導致該問題的根本原因、糾正方法、糾正措施及完成時間,并指定專人負責對演習發現中的不足項和整改項的糾正過程實施追蹤,監督檢查糾正措施的進展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三穗县| 孙吴县| 武义县| 兰坪| 广灵县| 普安县| 紫阳县| 鸡泽县| 乌拉特中旗| 常德市| 定西市| 宕昌县| 毕节市| 云南省| 万安县| 丰都县| 于田县| 伊通| 区。| 格尔木市| 师宗县| 安化县| 宁波市| 宝山区| 集贤县| 晋中市| 五家渠市| 温泉县| 阆中市| 增城市| 松溪县| 白城市| 罗城| 泸水县| 花垣县| 绥棱县| 准格尔旗| 哈巴河县| 新乐市| 安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