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舉世公認的。本文從論述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系統化特征入手,剖析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和邏輯關系。組織在建立和運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時候,應注重現代管理方法的運用,發揮系統的社會化、信息化和最優化(即靜態最優、動態最優和全局最優)功能,這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取得成效的關鍵。
關鍵詞:系統要素 系統結構 系統功能 社會化、信息化 最優化 靜態最優動態最優 全局最優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所倡導的是系統化管理模式。這個模式是基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系統理論,汲取人類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的經驗,博采世界頂尖工程和管理專家的共識而形成的。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舉世公認的。系統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對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現代管理方法的運用。組織在建立和運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時候,應當注重這些現代管理方法的運用,這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取得成效的關鍵。為此,筆者擬通過論述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系統化特征,剖析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和邏輯關系,揭示系統社會化、信息化和最優化功能,來證明上述觀點的正確性。
1.0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要素
1.1 系統的概念
系統(System)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共同目標的一個有機整體。它須具備三個條件:
其一,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各不相同的要素組成的整體。其中的要素可以是單獨事物,也可以是由多個事物組成的小系統。
其二,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之間、整體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有機聯系,從而在系統的內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結構和秩序。結構是要素聯系的方式,一切系統都有其特定的結構;秩序是指要素之間在結構上表現出層次性,在時間上表現出程序性。任何一個系統都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
其三,系統的功能是由它的整體體現的,系統的整體功能要比它的全部要素的功能之和大。整體功能是由系統結構所決定的。要實現一定的功能,必須建立相應的結構。
1.2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要素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有17個要素,即: 職業安全健康方針,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法律及法規要求,目標,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機構和職責,培訓、意識和能力,協商與交流,文件,文件和資料控制,運行控制,應急預案與響應,績效測量與監測,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與預防措施,記錄和記錄管理,審核,管理評審。以上每個要素分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小系統,它們也可以是由更小的系統組成的。
2.0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結構和功能
2.1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結構
如圖一所示,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結構十分簡單:它有內部和外部兩個環境;有動態信息類反饋、靜態信息類反饋和環境信息類反饋三類反饋回路;有輸入、運行、輸出和反饋四種過程。在“運行過程”方框中,17個要素按照系統結構所規定的聯系方式和彼此建立的時間程序、結構層次、有秩序地排列(其邏輯關系將在3.0中詳細闡述)。由“輸入”、“運行過程”、“輸出”構成的是動態運行控制回路;由“輸入”、“運行過程”、“績效” 構成的是靜態運行控制回路;由“輸入”、“運行過程”、“相關方”構成的是環境運行控制回路。
2.2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功能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所具有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三化”,即:社會化、信息化和最優化。
2.2.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社會化功能,社會化是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處于有序受控狀態,系統能夠自我調控不斷適應環境的需求與變化。在圖一中,“輸入”、“運行過程”、“相關方”通過“環境信息類反饋”連線構成了環境信息類回路。這個回路中的“法律及法規要求”、“職業安全健康方針”、“協商與交流”等要素的內容都與社會有著不可分隔的緊密聯系與互動,故此構成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社會化功能。
2.2.2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功能,信息化是實現系統對危險源控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條件,因為控制的過程,就是信息的變換過程,就是信息的發出和反饋的過程。如圖一所示,系統有三類具有信息化功能的回路,而且每類回路都運行著不止一個工作過程。在動態信息反饋類回路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有“運行控制” 、“績效測量與監測”、“記錄和記錄管理”等要素;在靜態信息反饋類回路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有“ 審核”、“管理評審”、“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與預防措施”、“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目標”、“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績效測量與監測”等要素;在環境信息反饋類回路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有“法律及法規要求”、“職業安全健康方針”、“績效測量與監測”、“協商與交流” 等要素。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信息可以暢通、準確和有效地傳遞,由此構成了信息化功能。
2.2.3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最優化功能,最優化是指系統同時具備靜態最優功能、動態最優功能和全局最優功能。
系統具備靜態最優功能:通過“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績效測量與監測”、“審核”、“管理評審”等要素的實施,可以充分運用數學、安全工程、管理工程、系統分析等科學技術方法選擇最佳技改措施和管理方案,進行系統的維護和改進,使系統獲得和保持最優狀態;系統也具備動態最優功能:通過“運行控制”等要素的實施,可對危險源進行動態控制,使安全生產進行當中始終保持最佳受控狀態;因為靜態最優和動態最優兼而有之、并能做到有機結合(指17個要素在“運行過程”方框中的有機聯系,詳見3.0),所以系統同時具備了全局最優功能。
綜上所述,靜態最優、動態最優和全局最優這三個最優,構成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最優化功能。
3.0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邏輯關系
3.1 危險控制的三個路徑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本質是辨識組織存在的危險源,跟進技術措施和管理方案,控制其潛在危險,避免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危險控制通過三個路徑實施,分別采用開環控制、閉環控制和開—閉環連鎖控制等三種手段來實現。第一路徑,通過“目標”、“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等要素的實施,使用安全工程技術和管理等手段,持續提高系統的設備本質安全化和管理本質安全化水平,以不斷降低生產的危險系數,屬于開環控制;第二路徑,通過“運行控制”等要素的實施,使用安全監控系統技術和管理等手段,對危險實施動態跟蹤監控,以防止事故的發生,屬于閉環控制;第三路徑,通過“應急預案與響應”等要素的實施,以閉環的形式反復學習、演練應急預案(包括技術準備預案和搶險預案),以開環的形式不斷改進應急預案(其中包括借鑒同行業事故案例提供的經驗改進預案),使應急預案持續保持最佳響應狀態,以備消除突發事故,屬于開—閉環連鎖控制。
3.2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主線
用平面法分析,“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目標”、“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方案”、“運行控制”、“績效測量與監測”這5個要素構成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一條主線,其余12個要素是輔助線,猶如幾何作圖,主線離不開輔助線,17個要素協同運作、相輔相成,形成了系統的整體功能。
3.3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三維結構
用三維結構法(見圖二)分析,17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要素分別歸于“知識維”和“邏輯維”,PDCA(Plan 計劃打算 、Do 實施運作、Check 檢查糾正、Action 總結評審)循環工作法作為時間程序安裝在“時間維”。“危險源”在空間受到三維因素的共同作用與控制。如圖二所示,“邏輯維”的5個步驟,即:揭露控制盲點,制定控制程序,閉環、開環控制,測量、監測、糾偏和信息分析反饋,是系統運作的主線;時間維的PDCA循環法是系統運行的規則和程序:在“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中,用上升螺旋線的方式描述了系統整體的PDCA循環。在三維結構法中則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但系統,而且系統諸要素、以及組成要素的更小的系統都是按PDCA循環的,它們運行的情形,可以比作由大到小的圓環,并且按照邏輯關系,大環套著小環,小環套著更小的環。其中任一個環旋轉一個周期,這個環的功能水平就上一個臺階。也就是說,系統、系統諸要素、以及組成要素的更小的系統的循環過程,都可以用上升螺旋線進行描述。系統整體的螺旋上升正是要素及其組成要素的更小系統螺旋上升的結果。另外,尤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有大大小小的環都是圍繞危險源的,危險源是系統的核心;“知識維”是系統運作的主體,千萬不可忽視,它的四個知識領域,即:安全工程、系統工程、管理工程和法律法規,是系統所必須的科學技術和法律根據,一個也不能少。三維結構法比平面法更全面、更準確地揭示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的本質和邏輯關系。
以上論述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系統化特征。通過剖析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和邏輯關系,對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它的結構簡單、邏輯關系嚴謹,且頗具操作性;它所具有的“三化”功能和靜態最優、動態最優、全局最優功能幾乎是管理科學所期望的最佳標準。在建立和運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時候,應當注意發揮系統的這些特有功能。通過系統三維結構法分析發現,現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中如果增設一個安全工程技術類的要素,系統將變得更加合理和完整。最后還要回到文章開頭時的觀點: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是精深的系統化的管理藝術,它的運作一定要以四個領域的知識作為主角;它不是粗淺的文字化的游戲規則,如果把認知只停留在“文件化的管理程序上”,那么,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就變成一紙空文了。
上一篇:編寫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手冊概述
下一篇:淺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