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興起的現代安全管理模式,它與ISO9000和ISO14000等標準化管理體系一起被稱為后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方法。它由“方針-策劃-實施與運行-檢查和糾正措施-管理評審”五大要素構成,采用了PDCA循環管理思想。通過危險源的辨識和評價,了解組織的風險狀況,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的危險源管理模式,達到預防、減少事故發生的目的。
高速公路運營特點
1.生產環境風險高。高速公路企業與普通企業的廠區封閉生產完全不同,是在24小時晝夜開放的環境下從事經營和管理。廣大工程建設、養護施工、路政管理、清障救援、運營收費、加油服務、餐飲服務、汽修服務等崗位的員工,完全是在車來車往的危險中工作,許多環節的安全難以控制,員工生產環境風險系數高。
2.生產服務點多線長門類廣。目前高速公路生產經營涉及的業務門類有建設、養護、收費、巡查、加油、賓館、餐飲、汽修、通信、網絡、旅游等,運營、養護里程達數千公里,干部職工多,行業領域廣,業務門類多。各行業涉及的安全法規、防范措施種類繁多,安全生產特點和要求各不相同。開放型的工程建設、通行狀態下的養護施工、類似于銀行儲蓄所的收費站、存在重大危險的加油站,安全管理尤為重要,總體上公司安全生產任務復雜而艱巨。
3.保暢通任務重。高速公路已成為經濟發展主干通道,社會對高速公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一旦保障暢通不力,社會反響強烈,對經濟發展也會造成負面影響。高速公路安全暢通受自然條件制約,雨、雪、霧、冰等惡劣天氣,經常嚴重影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路上的交通事故一旦不能及時處理,將嚴重制約通行安全和運行效率。如果由于公路管理原因造成事故,公司法律責任無法避免。
4.協調聯動性強。高速公路目前是多家管理,單位駐地還有當地政府、若干村莊和廣大老百姓,協調溝通不好,容易影響高速公路管理和運行效率。尤其是高速公路已經是網絡化貫通,并與相鄰省份高速連接,一個路段出了問題,往往制約全省以及省際高速公路的運行,傳統的路段保暢通管理方式,必須改革與創新。
建立職業健康安全體系的必要性
由于安全責任重大,企業需下大力氣狠抓安全管理。企業頻繁下發各類安全文件,召開各級安全會議,組織不同層次、不同范圍的安全檢查。安全管理部門成了文件多、會議多、材料多的一個部門,這其中“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傳達文件”的現象不在少數。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呈現出由事故帶動的趨勢,從國家到省到交通系統,某個地方發生了重大安全事故,安全會議通知、安全檢查文件便接踵而來,形成一個階段性的安全工作高潮。開會、發文數量一定程度上成了衡量安全工作成績的標準。傳統的粗放型、被動式安全管理模式,不能說沒有效果,但系統性不夠、科學性不夠,投入精力大、管理效率低,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公司亟需更加科學規范和更高效率的安全管理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積極實現由事后查處被動管理向事前預防主動管理,由經驗型管理向規范化、標準化管理的根本轉變。高速公路安全生產以其自身的運行特點和安全管理模式決定了其建立職業健康安全體系的必要性。
體系建立的主要步驟和思路
針對高速公路安全生產運營特點,企業應著重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建立和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1.加強組織領導。體系的建立需要領導特別是單位一把手的強力支持,才能取得成功,企業應成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領導小組,負責體系建立的組織、協調工作,小組下設體系辦公室,負責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工作責任,為體系的運行提供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
2.全方位強化培訓教育學習,提高員工對體系運行工作的認識。一是采取會議動員的方式,提高全體員工對推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二是聘請體系審核機構進行專門培訓,系統講解體系中各要素的運作過程及作業指導書的相關內容,進一步明確體系運行過程中全員職責,有重點地介紹運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三是培訓本單位體系內審員,組織安全管理人員參加內審員資格考試,為體系建立工作儲備骨干力量。四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通過板報、信息、宣傳欄、標語、懸掛橫幅等各種形式,加大對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工作的宣傳力度。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參與,形成一定聲勢。需要強調的是,體系建立不僅僅是安全管理部門、體系辦一兩個部門的工作,還需要各部門各層次每一名管理人員,特別是單位一把手的理解、參與和支持。如果沒有最高管理者的承諾,離開各級管理人員主觀能動性,體系文件寫得再好,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3.啟動危害辨識、風險評價程序。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危險源的辨識。這是培養各級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全體員工安全自覺意識的一個重要過程。企業要成立危害辨識、風險評價工作組,分四個步驟進行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一是編制業務活動表。根據生產經營工作特點,將日常作業活動劃分為運營收費、養護作業、路產巡查和清障作業、行政后勤、其他輔助活動等五個方面。二是開展危害辨識。將危害分為機械設備類、電氣設施類、易燃易爆類、作業現場類、治安保衛類、食品衛生類、職業傷害類七種類別,通過工作任務分析法及安全檢查表法開展危害辨識。三是進行風險評價,根據危害辨識的類別,對于不符合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可能造成事故隱患或曾經發生過事故的危險源,運用LEC風險評價等方法進行風險預評,列出“重大風險清單”。確定風險等級以后,針對不同等級,采用不同的控制原則,將風險水平劃分為可忽略的、可承受的、中度的、重大的、不可承受的五類,分別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進行控制。
4.做好管理體系內部審核。內部審核是檢驗企業實施體系有效性、適宜性的重要一環,通過內部審核,發現和收集運行實施體系過程存在的不足,為總結、提高和改進管理體系儲備信息,達到與企業生產經營工作適應和協調。內部審核由企業內部審核員執行,審核中對不符合標準、法規和體系文件的情況,下發“不符合、糾正與預防措施報告”。“不符合報告”由內審員填寫“不符合事實陳述”,規定整改期限,由責任單位負責人確認簽字。責任單位要對不符合項進行研究,分析原因,提出糾正措施,經單位負責人確認后實施,糾正措施實施記錄完畢后將報告交內審員,內審員在檢查糾正措施實施有效后,在報告的“驗證”欄中記錄驗證情況并簽字。責任單位如在規定期限內未完成糾正工作,內審員要查明原因并由體系實施部門負責協調落實。內部審核結束后,內審組要編制“審核報告”,通過內審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制定糾正措施,并進行有效驗證。
5.體系文件的修改和完善。體系文件的有效性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在文件隨管理工作的持續改進上。尤其作業文件是用來描述具體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現場如何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的具體做法,是一個詳細的工作文件,更要求在具體工作中隨組織結構、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等變化,進行不斷完善。通過體系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適時調整和修改管理體系文件,以確保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