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挽歌 萬里悲秋
2021-05-27
來源:安全文化網
作者:崔漢朝 熱度:
收藏
發表評論
長風挽歌萬里悲秋
----深情緬懷袁隆平院士
作者:河南淮濱縣蘆集鄉崔漢朝
巨星隕落
噩耗傳來
天庭淚紛
山河悲涕
舉國哀慟
2021年5月22日
一代天之驕子“水稻雜交之父”
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院士永遠地離開了熱戀的土地
離開了熱愛他的千千萬萬天下的老百姓
曾經他心中懷揣著“禾下乘涼夢”
懷揣著“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為讓天下大地變成糧倉
為讓天下黎民百姓填飽肚子吃上大白米飯
他嘔心瀝血
數十年甘做布衣壟上行
烈日的陽光下
他在田間深深地守望者那一塊田地
用粗糙的繭手細數著噴香的稻粒
細數著顆粒飽滿的稻谷
即使被人損毀的試驗田
他如風雪中堅守戍邊的戰士一樣
無可動搖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眼角淌下兩行熱血男兒的淚水
失敗了再來
絕不放松
執著與堅韌
造就他不屈的鋼鐵性格特質
在科研攻關的道路上
正如地獄的入口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
他沒有絲毫的猶豫
他以平凡的身軀鑄就不平凡的壯麗事業
曾幾何時
我們經歷了分娩時的陣痛
我們經歷了大饑荒的歲月
我們經歷扎緊褲腰帶的年代
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徘徊
我們無法抱怨土地的貧瘠
無法抱怨土地生產不出高產量的糧食
自給自足的自選種子
一茬又一茬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糧不足
甚至在大自然的淫威之下顆粒無收
糧農科技攻關戰略
擺在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面前
他走在農業科技攻關的前沿
讓貧瘠的土地變成良田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從土稻畝產100斤、200斤、300斤
到技術雜交水稻持續增長800公斤、1000公斤以上
這一串串畝產持續增長的數據
如一串串串起來的珍珠一樣彌足珍貴
讓人人有飯吃讓人人有溫飽
讓荒蕪的土地生長出茁壯的莊稼
讓低矮的稻秧長成可以讓人納涼的高桿稻
讓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充滿生機
海堿地成功種植水稻
結束千年無法種植莊稼的歷史
當我們行走在商品市場
當我們穿梭在糧油批發交易基地
那一間間充盈的天下糧倉
那一袋袋白香香的大米
無不留下袁隆平院士的血汗
當我們在餐桌上享受豐盛的宴席
吃著噴香美味可口的大米飯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都是袁隆平院士
依托科技的力量
為我們提供優質富足的大米
中華民族農業之祖遠古神農
教會人們學會耕作農業
結束一個饑荒的時代
袁隆平院士就是當代的神農
他忠實踐行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讓科技興農飛入尋常百姓家
讓科技興農走進千家萬戶的田地
他苦口婆心
在三尺寸黑板上描繪中華農業壯闊前景
他像春風育桃李
如今桃李遍天下
遍布村村莊莊
遍布溝溝坎坎
遍布山山川川
雜交水稻接力后繼有人
那一組數據震撼世界
自1976年雜交水稻推廣以來
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90億畝
累計增產稻谷8000多億斤
每一年增產的雜交稻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
他致力于“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4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水稻
中國境外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
他致力于“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努力消除地域差異引起的饑餓貧困
他功勛卓著
彪炳千秋
他的英雄事跡
感動一座城
感動一個國
感動全世界
他淡泊名利
一生粗茶淡飯
他的雜交水稻技術
是人類禾黍種植史上質的飛躍
是劃時代創世紀里程豐碑
他走了
和著泥土的芳香
和著那多情的早稻、旱稻、雜交稻、海水稻、超級稻
但他還沒有走
他還在人們中間
他在用自己勤勞的智慧
和他的同事、學生、愛戴他的普天下百姓
一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一起“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他走了
共和國的旗幟上有他血染的風采
遙遙領先世界的華夏文明史上
有他輝煌的一頁
他走了
長風挽歌萬里悲秋
那一顆星耀亮蒼穹的“袁隆平星”
依然在天空閃爍
致敬老英雄
致敬袁隆平院士
一路走好
走好……
2021、5、26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