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舉辦的奧運會,使北京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而北京市朝陽區更是焦點中的焦點。朝陽區作為北京奧運會體育場館最密集的一個區域,奧運會期間,不但有大批運動員云集,中外記者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也都會選擇離比賽場地較近的地點食宿。一切再次提醒人們:安全問題是朝陽區政府各部門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北京市朝陽區安監局事故科劉偉科長介紹,該區安監局工作人員在對人員密集場所進行檢查時,發現70%以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事故隱患,這說明安全生產的基礎依然薄弱,加之轄區內流動人口多、重大危險源多、重點建設項目多、人員密集場所多、重要活動多等,都給朝陽的安全生產造成很大壓力。在各類事故尚無法完全回避的今天,應急救援的能力如何,就顯得尤為重要。
“科技引領”絕不是句空話
“過去的救援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救援將成為未來應急救援的發展方向。”劉偉告訴記者,目前朝陽區已建立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并成立了12個專項應急指揮部,針對不同的事故將會啟動不同的應急預案加以應對。
據了解,以前的救援都停留在“著火滅火,水來土擋”的初級狀態。在2005年,應急預案出臺前不久,朝陽區某化工廠一壓力容器罐起火,消防隊迅速趕到現場,指揮員根據以往經驗,決定先滅火再說,但現場的安全專家卻不同意。正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北京市安監局帶領專家也來到現場,經過調查分析,一致認為不能滅火,因為火一旦滅掉,壓力容器罐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發生爆炸,后果難以預料。
如果不是現場聽取了專家的意見,那起事故會進一步擴大。我們不能說消防隊有過錯,他們也是在盡自己的力,但由于缺乏危化品應急處置的專業知識,險些導致救援中的二次事故發生。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引領在應急救援中是多么重要。
劉偉介紹,上級領導對于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工作一直十分重視,關偉局長在落實安監總局部署的應急救援工作的大會上指出,科技引領不能成為空話,其中專家是科技引領的重要支柱,專家隊伍要迅速建立,否則難于適應當前社會發展。
毋庸諱言的是,朝陽區安監局懂得安全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員不多,專家相對較少,安全監察裝備投入不足。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安監局的工作人員。如何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應急救援方案,如何構建起一支專家隊伍,如何擁有一批技能過硬的救援人員,成為朝陽區安監人員思考得最多的問題。
創建應急救援專家團隊
雖然說化工廠壓力容器罐著火事故只是個案,但對于朝陽安監人的警醒作用很大。“如果不建立起一支專家團隊,進行科學救援,很難達到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劉偉說著又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一處煤氣管道發生泄漏起火,消防人員使用水來滅火,火是滅掉了,但燃氣公司非常不滿,因為在滅火的同時,泥漿俱下,相當長的一段管道已難于清理,需要更換,費用將達百萬。可如果用沙土壓滅火情,損失就會減少到最低。這樣的例證在我國并不鮮見,所以確如劉偉所言,專家團隊的建立十分必要。
由于朝陽區涉及化學品生產和使用的企業多,化學品種類達數千種,無論是消防人員還是安監局內部人員,都很難對這數千種化學品的特性了如指掌,一旦發生事故,沒有專家在場,救援工作就很可能給社會、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在國外,如果救援不當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企業就可以告政府。而目前我國法律雖然尚無類似規定,但應該樹立這種意識,建立一套科學的應急救援方法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據了解,目前朝陽區安監局已與一些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聘請這些院所的專家擔任安監局的應急救援專家,當得到事故情況通報時,專家也將趕往事故現場與相關部門合作,給出救援的合理化建議。這將對科學救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集約社會力量,共建救援隊伍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應急救援工作一般由消防等為數不多的部門來完成,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此種狀況逐漸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創建一支具備專業素質、配備專業設備的救援隊伍已是迫在眉睫。但專業的培訓、精良的裝備、持續的訓練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政府在短時間之內難于籌措如此大的一筆資金。如何協調這對矛盾?安監人不得不去深思。
經過調研,朝陽區安監局發現,轄區內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自身就備有救援隊伍,但這些企業自己用到的時候很少,可為了保障安全,企業又需要花很多錢來供養這批救援人員,而其它地方或企業發生事故后,這些大型企業的救援隊又發揮不了作用。如果能把這些企業的救援力量發揮出來,納入到國家應急救援的體系中來,一方面可以迅速組建起一個具備基本救援能力的隊伍,同時也可以減少部分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不僅可以節約相應的成本,同時也能體現出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這應該是一個雙贏的結局。”劉偉說。
據了解,目前朝陽區已建立起了兩支各30人左右的應急救援隊。但由企業救援隊轉化來的應急救援隊伍,還不能滿足社會化應急救援的需要。所以要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培訓,有的還需要添加設備,“這些是需要政府來埋單的。”劉偉說,但比起完全依靠政府組建要強多了,因為這些人員畢竟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培訓只是強化他們的業務素質,而且新設備更新比全部從零開始要節省得多。
建立應急救援物資庫
成功完成救援任務的條件很多,專家、應急救援隊伍、精良的裝備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光有這些還不夠。受一起事故的啟發,朝陽安監局目前已建立了一個應急救援物資庫。
幾年前,在京津塘高速路北京段,曾發生過一起危化品運輸車輛泄漏的事故。消防隊接險后迅速趕到了現場,現場指揮部認為除了給罐體降溫外,還需要用沙土壓制,但過了七個小時才找到沙土。“這起事故給我們的啟示是,由于沒有應急物資的儲備,一起事故造成的危害加大了,至少道路封閉的時間加長了許多。”劉偉說。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朝陽區安監局有了建立應急救援物資庫的想法。
據介紹,目前朝陽區已初步建成了一個占地幾百平方米的應急救援物資庫,其中有常用于救援的沙土、水泥、活性碳、防火毯、次氯酸納等。“很難齊備,事故種類很多,但應急救援常用的都準備了。”劉偉說。
朝陽區政府十分支持安監局工作,每年投入都在幾十萬。通過多年的事故處理經驗看,劉偉認為這個物資庫建得很值。安全是需要投入的,這種投入企業需要,政府也需要,雖然短期內看不到它的效益,但從長遠看,這個應急庫,將會有效減少事故給社會帶來的危害。
讓應急演練不再走過場
應急救援演練是國家要求企業必須做的一件事,相當多的企業已建立了自身的應急預案。一些小的企業一年至少進行一次應急演練,大型的企業一年至少進行兩次。應該說,這樣的演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減少人員傷亡。但在劉偉眼中,這種演練仍然存在一些弊病。
“演練程式化,應對檢查。”劉偉說出了督導企業進行應急演練時的感受。“怎么辦?”不可能人為制造事故,或等到真正的事故發生時再去拿事實檢驗這套預案如何。突擊檢查成為朝陽區安監局準備施行的一種方式。開展這種檢查,也就是提前不跟企業打招呼,突然去到某家企業,通知企業在某處發生了某類事故,然后看企業以及相關部門如何反應。這種方法,比程式化的應急演練更具有實踐意義,也更能考察企業的應急預案制訂得如何。
據劉偉介紹,2008年,他們還將對區域內所有企業的應急預案做一次篩查,“做就做細,做扎實了,要不就別做。”這是朝陽區安監局關偉局長對工作的要求。對此,劉偉表示:“壓力很大。目前應急辦只有3、4個人,而朝陽區的企業有近20萬,但無論如何,我們會盡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下一篇:應急崗位職責:嚴重管道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