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衛生與職業病
1.什么叫職業衛生?
職業衛生是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研究改善勞動條件、預防職業病的一門預防醫學科學。只有創造合理的勞動工作條件,才能使所有從事勞動的人員在體格、精神、社會適應等方面都保持健康。只有防止職業病和與職業有關的疾病,才能降低病傷缺勤,提高勞動生產率。
2.法定職業病的種類
法定職業病是指國家政府主管部門明文規定的職業病。1987年由衛生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中華全國總工會重新頒布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規定了九類99種職業病。
3.勞動者依法受《職業病防治法》保護
所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都受《職業病防治法》保護。不管用人單位屬什么性質,屬什么經濟類型,是否與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含聘用合同),只要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存在著事實雇傭關系,其勞動者即受該法保護。
此外,國家機關、人民軍隊等特殊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的職業衛生保護參照執行《職業病防治法》。
4.勞動者享有的職業衛生保護權利
勞動者依法享有職業衛生保護的權利。具體權利如下:
。1)享受健康培訓權,依法獲得職業衛生教育、培訓。
。2)享受健康服務權,依法獲得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療、康復等職業病防治服務。
。3)享受知情權,有權了解工作場所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危害后果、防護措施以及相關待遇等。
。4)享受衛生防護權,有權要求用人單位提供符合預防職業病要求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改善工作條件。
。5)享受批評、檢舉、控告權,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
(6)享受拒絕違章作業權,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
(7)享受參與決策權,參與用人單位職業衛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8)享受工傷社會保險權。
(9)享受賠償權,對職業危害造成的健康損害有依法要求賠償的權利。
。10)享受特殊保障權,未成年工、女工、特殊生理或病理狀態勞動者依法享有特殊職業衛生保護。
勞動者發現自己的職業衛生保護權利受到侵害,應當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職業病防治法》也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勞動者行使其職業衛生權利,不得因勞動者依法行使正當權利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等。
5.用人單位在防治職業病工作方面有什么義務?
(1)健康保障義務。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有效的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場所、環境和條件。
。2)職業衛生管理義務。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職業衛生管理組織機構和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3)保險義務。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
。4)報告義務。用人單位應當及時、如實地向衛生行政部門申報職業危害項目、職業病危害事故和職業危害檢測、評價結果。
(5)衛生防護義務。用人單位必須采取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并為勞動者提供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
。6)減少職業病危害義務。用人單位應當采用有利于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逐步替代職業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材料。
(7)職業危害檢測義務。用人單位應當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檢測、評價。
。8)不轉移職業病危害義務。用人單位不得將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轉移給不具備職業病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
(9)職業危害告知義務。用人單位對采用的技術、工藝、材料,應當知悉其產生的職業病危害,不得隱瞞其危害,還應通過合同、設置公告欄、警示標志和提供說明書等方式告知勞動者。
(10)培訓教育義務。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應當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的職業衛生培訓和教育。
(11)健康監護義務。用人單位應當組織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
(12)落實職業病或者疑似職業病待遇義務。用人單位對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應當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及時安排疑似職業病病人進行診斷;負責職業病病人的診斷、治療、康復和安置,并依法賠償;對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勞動者,給予適當崗位津貼;妥善安置有職業禁忌或者有與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勞動者。
(13)事故處理義務。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立即采取應急求援和控制措施。
。14)特殊勞動者保護義務。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不得安排孕婦、哺乳期的女工從事對本人和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
。15)舉證義務。勞動者申請作職業病鑒定時,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職業病診斷所需的有關職業衛生和健康監護等資料。
(16)接受行政監督和民主管理的義務。
。17)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保障勞動者權利的義務。
6.預防職業病,勞動者應盡的四點義務
在職業病防治中,除用人單位要履行其應有的義務外,勞動者也有責任履行下列義務:
。1)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職業衛生知識。
(2)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
。3)正確使用和維護職業病防護設備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4)發現職業病危害事故隱患及時報告。
7.政府部門在職業病防治中有哪些職責?
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是政府部門的基本職責。在職業病防治中,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具體職責各不相同:衛生部統一負責全國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制定并頒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和職業衛生標準;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職業病防治監督管理的日常工作。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制定職業病防治規劃并組織實施;鄉、鎮級人民政府負責貫徹執行《職業病防治法》,支持衛生行政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工傷社會保險的監督管理,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管理工作。
8.工會組織在職業病防治中有什么職責?
工會組織應當督促并協助用人單位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與用人單位就勞動者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問題進行協調并督促解決。對用人單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要求糾正;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時,有權要求采取防護措施,或者向政府有關部門建議采取強制性措施;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有權參與事故調查處理;發現危及勞動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時,有權向用人單位建議組織勞動者撤離危險現場,用人單位應當立即作出處理。
9.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支出,可以列入生產成本
為了預防和治理職業病危害因素,用人單位必定要增設通風排毒、除塵或者消聲減噪等設施,為勞動者配備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等。所有這些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把這些開支計入企業的生產成本,是習慣做法,大家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職工的職業健康體檢費用,過去一直在福利費中列支。那么這些開支能列入生產成本嗎?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按照職業病防治要求,用于預防和治理職業病危害、工作場所衛生檢測、勞動者健康監護和職業衛生培訓等費用均可按規定在生產成本中據實列支。
10.懷疑患有職業病怎么辦?
職業病患者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每一個勞動者應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權益。當勞動者懷疑患有職業病時,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到取得資質認證的職業病診斷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用人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如發現職業病人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及時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否則可被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如勞動者被確診為職業病,用人單位還應向所在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
11.疑似患有職業病病人有何保障?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四條、四十八條、四十九條的規定,疑似職業病病人同樣受法律保護。
(1)勞動者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時,用人單位應當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所需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2)申請作職業病診斷時,用人單位應如實為勞動者提供有關職業衛生和健康監護等資料。
。3)發現疑似職業病病人時,用人單位應當及時安排對其進行診治;在疑似職業病病人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用人單位應承擔其費用,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12.職業病人享有哪些權利?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至五十四條的規定,職業病病人依法享受國家規定的職業病待遇。
。1)用人單位應安排職業病病人進行治療、康復和定期檢查。
。2)用人單位對不適宜繼續從事原工作的職業病病人,應當調離崗位,并妥善安置。
。3)職業病病人的診療、康復費用,傷殘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職業病病人的社會保障,按照國家有關工傷社會保險的規定執行。
(4)勞動者被診斷患有職業病,但用人單位沒有依法參加工傷社會保險的,其醫療和生活保障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5)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
(6)職業病病人變動工作單位,其職業病待遇不變。
(7)用人單位發生分立、合并、解散、破產等情形的,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妥善安置職業病病人。
13.職業病人享受的待遇
凡確診患有職業病的職工,享受國家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或職業病待遇)。此外,從事有害作業的職工,因按規定接受職業性健康檢查所占用的工作時間,應按正常出勤處理。如職業病防治機構(或診斷組)認為需要住院作進一步檢查時,不論其最后是否診斷為職業病,在此期間可享受職業病待遇。
14.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概念
職業性有害因素是指勞動者在不良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下工作時,由生產過程、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可能影響勞動者健康的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其他職業有害因素。例如石粉過篩時產生的粉塵;油漆工在刷漆或噴漆時散發出來的苯、甲苯、二甲苯或其他有機溶劑;放射科醫師在透視或攝片過程中接觸到的X射線等,都稱之為職業性有害因素,也叫生產性有害因素。
15.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類別
職業性有害因素按來源分為三大類: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學因素,如粉塵、各種毒物;物理因素,如高溫、低溫、高氣壓、低氣壓、噪聲、振動、高頻、微波、紅外線、紫外線、激光、放射線等;其些生物性致病因素。②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精神或視力過度緊張等。③與一般衛生條件和衛生技術措施不良有關的有害因素,如廠房矮小狹窄,采光照明不足,通風不良,烈日下室外作業,有毒作業和無毒作業安排在一個車間內等。
16.職業病的四個特點
、俨∫蛎鞔_,其病因就是職業性有害因素,如果職業性有害因素得到消除或控制,就可防止或減少職業病發生;②所接觸的病因大多數是化學因素或物理因素,通常接觸量是可以檢測的,而且接觸量超過一定限度才能使人得病;③在接觸同樣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常有一定人數發病,很少只出現個別病人;④早期發現,合理治療,較易恢復,發現愈晚,療效愈差,而且不少職業病目前還沒有特效治療方法。
17.職業病的三級預防
第一級預防,通過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改革工藝、改進生產過程、配置完善的防護設施,消除職業性有害因素或將其減少到最低限度,使生產過程達到安全、衛生標準。在一級預防中,做好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監測至關重要。第二級預防,開展健康監護,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及時處理,防止進一步發展。第三級預防,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及時算是,防止進一步發展。第三級預防,對已患職業病者及時診斷治療,促進康復或防止病情發展。第一級預防是最主動最理想的預防,應積極促其實現,但由于難度高,常達不到完全安全、衛生的標準。第二級預防也是較主動的預防,容易實現,可彌補第一級預防的不足。第三級預防雖屬被動,但對促進已患職業病者恢復健康有其現實意義。
18.職業性體檢的意義
職業性體檢是對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職工進行有針對性的體格檢查,職業性體檢包括就業前體檢和就業后定期體檢兩類。就業前體檢是指職工從事有害作業前(包括調到有關工種工作前)進行的體格檢查,通過體檢可以發現職業禁忌癥,同時也為今后進行定期體檢提供參考比較的基礎資料。就業后定期體檢是按一定時間間隔對有害作業職工進行的體檢,通過定期體檢,可早期發現職業病病人和可疑職業病者(觀察對象),從而可進行及時治療處理。
19.為什么要進行職業性有害因素測定?
生產環境中粉塵、毒物濃度愈高,噪聲、高頻強度愈大,對勞動者的健康損害也愈大。通過經常的、有代表性的測定,才能知道所接觸的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是否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從而客觀地評價生產環境的衛生狀況。通過測定,既可為改進防護設施提供依據,也可為鑒定防護設施效果提供數據。
二常見作業的職業危害
1.耐火磚生產的職業危害
耐火磚生產中的主要職業危害是粉塵,破碎、篩分、配料運輸、出窯等均有粉塵產生,粉塵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危害越大,矽肺發病率亦高。窯工接觸高溫和強熱輻射。制瀝青磚作瀝青加熱時,有瀝青蒸氣散發。供隧道窯燃燒的煤氣發生爐,可有一氧化碳逸出。各種機器設備均可產生噪聲。
2.油漆作業的職業危害
油漆作業的主要職業危害是吸入有機溶劑蒸氣。各種漆都是由成膜物質(各種樹脂)、溶劑、顏料、干燥劑、添加劑組成。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劑,環氧鐵紅底漆含少量二甲苯,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噴漆(硝基漆)及其稀釋劑(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無防護情況下噴漆,作業場所空氣中苯濃度相當高,對噴漆工人的造血器官危害極大。
3.電鍍作業的職業危害
電鍍作業的主要職業危害是接觸多種有害氣體和溶液。用有機溶劑去油時,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機溶劑蒸氣逸出。使用強酸的工序均有酸霧逸出,浸蝕時酸霧逸出量最大,對粘膜有刺激腐蝕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蝕病,強酸溶液濺到皮膚上立即引起灼傷。鉻電鍍時鍍槽周圍空氣中鉻酸濃度較高,長期接觸可發生鼻中隔穿孔、皮膚潰瘍、皮炎、濕疹,有些人可發生支氣管哮喘。鍍鎳時接觸硫酸鎳也可引起皮炎和濕疹。采用堿性鉻鹽電鍍時,可有氰化氫逸出,若鍍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產生高濃度氰化氫,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脅生命。
4.水泥生產的職業危害
水泥生產中主要職業危害是粉塵,粉碎、研磨、過篩、配料、出窯、包裝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塵產生。通常,生料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約10%,熟料含1.7—9.0%,成品水泥含1.2—2.6%。長期吸入生料粉塵可引起矽肺,吸入燒成后的熟料或水泥粉塵可引起水泥塵肺。水泥遇水或汗液,能生成氫氧化鈣等堿性物質,刺激皮膚引起皮炎,進入眼內引起結膜炎、角膜炎。原料烘干、立窯煅燒(145OC)等作業地帶,有高溫、熱輻射。此外,各種設備運轉時,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噪聲,可損傷聽力。
5.印染工業的職業危害
印染工業主要職業危害是高溫、高濕及染料中的毒物。燒毛氣溫高。煮煉、漂白、干燥、染印等過程相對溫度可達80%以上,夏季室溫可達40OC。用次氯酸鈉漂白及最后酸洗都有氯氣產生。染色中使用強酸、強堿可引起酸堿灼傷和酸霧刺激,在調配和使用苯胺染料時,可接觸苯胺液體或蒸氣。在不溶性偶氮染料重氮化過程中,有氮氧化物逸出。此外苯胺類染料和熒光增白劑可能有致癌作用。
6.磚瓦生產的職業危害
磚瓦的原料主要是粘土,粘土中二氧化硅含量達55.5~71.6%,其次含有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和少量氧化鈣、氧化鎂。磚瓦生產基本過程包括破碎、過篩、攪拌、成型(制坯)、干燥、焙燒(小型磚瓦廠多用圓窯)、出窯。在破碎、過篩、攪拌直到焙燒出窯的過程中都有較高濃度的含二氧化硅的粉塵產生。焙燒、干燥工序有一氧化碳產生,并有高溫和熱輻射存在。用機械作磚瓦坯成型和切磚,可產生較強噪聲。
7.鑄造作業的職業危害
粉塵是鑄造作業的主要職業危害,在磚型鑄造中的碾碎、篩砂、混砂、造型、開箱、清砂、噴砂及蠟型鑄造中的涂砂、消除砂殼等工序,都有粉塵產生。長期吸入鑄造粉塵可引起鑄工塵肺。溶爐、熔化的金屬和熱鑄件都是熱源,熔煉工和澆濤工均會受高溫、強熱輻射影響。熔煉和澆濤過程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產生。用酚醛樹脂或脲醛樹脂作型芯粘結劑時,可產生甲醛和氨。蠟型鑄造也能產生大量的氨。鑄黃銅時有氧化鋅煙塵產生,吸入后引起鑄造熱。造型機、搗固機、噴砂機、落砂機、風動工具和砂輪,可產生噪聲、振動。
8.鍛造作業的職業危害
鍛造作業主要職業危害是高溫、熱輻射。舊式鍛爐是敞開式的,溫度可達800~900OC,危害較大,F在廣泛使用的加熱爐,周圍是密閉的,條件較好,但打開爐門投入或取出鍛件時熱輻射強度亦大。鍛爐也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產生,但在通風良好的車間,濃度一般不高。使用各種鍛錘時,都可產生強烈的噪聲和振動。鍛造作業易發生設備事故和燙傷,以錘打時鐵渣飛濺引起的外傷多見。
9.熱處理作業的職業危害
熱處理的職業危害是高溫,各種加熱爐和鹽浴槽都是熱源。用高頻加熱時,有高頻電磁場產生。使用氰浴槽時可逸出氰化物蒸氣。使用有機溶劑進行氣體滲碳時,可逸出苯、甲苯、甲醇等有機溶劑蒸氣。
10.焊接作業的職業危害
電弧焊接時,焊條的焊芯、藥皮和金屬母材在高溫下熔化、蒸發、氧化、凝集,產生大量金屬氧化物及其他物質的煙塵,長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塵肺,吸入煙塵中的金屬氧化物還可引起慢性錳中毒。焊接時弧區周圍還會形成多種有害氣體,可產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氬弧焊和等離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產生的一氧化碳濃度最高。焊接電弧是一種很強的光源,能產生中、短波紫外線,可引起電光性眼炎。非熔化極氬弧焊和等離子弧焊需借助高頻振蕩器激發引弧,在引弧的瞬間(2—3秒)有高頻電磁場存在。等離子噴焊可產生90—123分貝的強噪聲。非熔化極氬弧焊和等離子弧焊使用釷鎢棒電極,能放出α、β、γ、三種射線。
11.蓄電池生產的職業危害
主要職業危害是鉛煙、鉛塵、熔鉛、燒鉛球和柵板有大量鉛煙逸散,球磨制粉(特別在出料、裝卸和混料時)可有大量鉛塵飛揚,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產生大量鉛塵、鉛煙。極板化成是將干燥后的鉛板放入比重1.05——1.15的硫酸化成槽中充電,有硫酸霧產生。熔鉛、澆鑄、極板干燥有高溫和熱輻射。
12.聚氯乙烯塑料加工中的危害
聚氯乙烯塑料加工成型原料為聚氯乙烯粒子,要加各種添加劑,如增塑劑、穩定劑等。增塑劑中毒性較大的有磷酸三鄰甲苯酯及苯二甲酸酯類。硬脂酸鹽類(如硬脂酸鋇、鋅、鈣、鎘)和無機鉛鹽(如三鹽基硫酸鉛、二鹽基磷酸鉛)是常用的穩定劑,在配料、捏和過程中有上述有毒粉塵飛揚。吹塑和注塑成形時,當加熱到一定溫度,有熱解的煙氣產生,對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也有致敏作用,有些人接觸后可引起支氣管哮喘。聚氯乙烯粒子中有時可殘留少量氯乙烯單體,加工時逸出。
13.服裝加工的職業危害
服裝加工主要有裁剪、縫紉和熨燙三個工序,成批生產多采用流水作業?p紉機轉動產生噪聲,機器愈密、噪聲愈強?p紉工長期保持坐位前傾姿勢操作,可發生腰腿痛。熨燙工長時間手拿熨斗,可發生右肢酸痛,工齡長的工人甚至發生腕部腱鞘炎、肩周炎、頸椎病等。如照明不足,可影響視力。
14.印刷工業的職業危害
印刷方法可分為凸印、平印和凹印。其基本生產過程包括熔鉛、鑄字、排版、打紙型、澆版、修版、鍍銅或鍍鉻、裝機印刷、裝訂等。熔鉛、澆版、鑄字都有鉛煙產生,可引起鉛中毒。
印刷油墨多用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作稀釋劑,或用來洗刷版面、膠輥,其蒸氣可污染車間空氣。輪印機有噪聲產生。
平印和凹印在曬版、腐蝕過程中,使用苯酚、甲醛、間甲酚、冰醋酸、氧氯化磷、氨水、苯甲醛、醋酸乙酯、氯化亞礬等多種化學物,有一定刺激腐蝕作用。
15.制革工業的職業危害
制革包括準備、鞣制和整理三大過程。準備階段常用醋酸苯汞、五氯酚、對硝基酚等。鞣革廣泛采用鉻化合物(重鉻酸鹽、鉻礬、堿式硫酸鉻)鞣制,可有鉻粉塵飛揚。在處理皮革過程中,如浸灰要接觸生石灰、硫化納、氫氧化納,脫灰、浸酸接觸硫酸、鹽酸,均可引起化學灼傷。準備和鞣制工作環境潮濕,勞動強度也大,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痛。多個工序與水和堿溶液接觸,易引起皮膚干燥、皸裂。原料皮如消毒不嚴,可帶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
16.棉紡工業的職業危害
用棉花紡紗、織布的基本生產過程包括開棉、混棉、清棉、梳棉、并條、粗紗、細紗、整經、上漿、穿綜筘、織布。開棉、混棉、清棉、梳棉有棉塵產生,吸入棉塵可引起棉塵病。多個工序有噪聲產生,織布車間噪聲最大,可損害聽力,紡織車間在夏季如不采取防暑降溫措施,強烈的太陽輻射作用于屋頂和墻壁,也能形成高溫、高濕環境,可出現中暑。紡織廠中視力緊張的工作很多,如果采光照明不合要求,可引起視力緊張的工作很多,如果采光照明不合要求,可引起視力疲勞和近視。此外,紡織工人來回走動和站立作業多,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易生扁平足、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毛紡織工業生產過程基本同棉紡織工業,但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必須注意消毒。
三預防生產性毒物的危害
1.什么是生產性毒物?
毒物是指較小量進入人體可引起人體健康損害(中毒)的化學物質。各種生產過程中產生或使用的毒物統稱為生產性毒物。
2.毒物進入人體的三個途徑
生產性毒物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三條途徑進入人體。經呼吸道吸入并通過肺吸收,是最常見最危險的途徑。有些毒物可以通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如有機磷農藥、苯胺,只要與皮膚接觸,就能被吸收。經消化道進入引起職業中毒的機會極少,但是如果個人衛生習慣不良,在有毒車間內吸煙、吃東西、飯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進入消化道吸收。
3.職業中毒的概念
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狀態稱為中毒。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接觸生產性毒物發生的中毒稱為職業中毒。
4.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
肝臟有病時影響毒物在體內解毒,腎臟有病時影響毒物從體內排出,有肝腎疾病的人容易發生中毒。有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人接觸到刺激性氣體,不但容易發生中毒,而且病情較重。未成年人由于發育不成熟,也容易中毒。婦女在月經期、懷孕期對某些毒物敏感。有些患傳性缺陷病的人,對某些毒物特別敏感,如患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者,接觸溶血性毒物特別敏感。
5.急性職業中毒的現場處理
吸入中毒的患者,應首先從中毒現場搶運到新鮮空氣處,保持安靜、保暖、解開衣扣和褲帶,保持呼吸道暢通。經皮膚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徹底沖洗皮膚,要特別注意沖洗頭發及皮膚皺褶處。經口中毒的患者及時催吐、洗胃、導瀉,但強酸、強堿等腐蝕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護胃粘膜。經搶救時要仔細檢查,抓住重點。如果呼吸困難,應立即用氧氣吸入。心跳呼吸停止者進行胸外心臟擠壓術和對口人工呼吸。現場若備有特效解毒藥品,要及時使用。經初步搶救后迅速轉運到附近醫院進一步搶救治療。
6.怎樣進行自救互救?
當你發現突然有大量毒氣散發時,要迅速戴上適合的防毒面具。如果身旁無個人防護用品,可拿濕毛巾、手帕或衣物包住口、鼻,并立即離開毒源向上風向跑。皮膚和眼睛受到毒物沾染時,迅速用清水徹底沖洗。接觸大量毒物后,如感到不適,要及時找醫生檢查。
7.防毒綜合措施的內容
、偌訌婎I導,專人管理,落實塵、毒治理措施;②嚴格執行有關法規,在新建、改建、擴建企業時,必須把防毒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③改革工藝,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④開展技術革新,改進生產方法;⑤通風排毒,即在密閉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抽風,然后把有毒氣體經凈化處理后排出室外;⑥做好個人防護,合理使用工作服、手套、長靴、眼鏡、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⑦建立安全操作規程、設備維修管理制度,杜絕跑、冒、滴、漏;⑧合理供給保健食品,增強身體抵抗力;⑨進行職業衛生教育、普及職業中毒防治知識,使職工自覺遵守安全防毒制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⑩定期測定作業場所空氣中毒物濃度,做好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
8.慢性鉛中毒的癥狀
長期接觸較高濃度的鉛煙或鉛塵,感到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無力、并有腹脹、腹部隱痛、便秘等癥狀,為輕度鉛中毒。病情加重時,可有腹部陣發性絞痛(鉛絞痛)、伸肌無力,肢端麻木、四肢末端呈手套襪套樣感覺障礙、貧血。嚴重中毒時,出現鉛麻痹(腕下垂)或中毒性腦病。
9.怎樣預防鉛中毒?
預防鉛中毒的措施有:①盡可能用無毒或毒性小的物質代替鉛;②把產生鉛煙或鉛塵的設備密閉起來,減少逸散;③進行局部抽風,把鉛煙或鉛塵從發生源就地吸走,經凈化后排出室外;④控制熔鉛溫度,減少鉛蒸氣逸出;⑤溫式作業和濕式清掃,防止鉛塵飛揚;⑥堅持戴防鉛煙(塵)口罩;⑦不在車間內進食、吸煙,飯前洗手、下班后淋浴更衣;⑧經常地、定期地測定車間空氣中鉛濃度,做好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
10.鉻中毒的癥狀
鉻有強烈的刺激腐蝕作用,6價鉻比3價鉻毒性大。鉻中毒主要損害粘膜和皮膚,長期接觸鉻可發生鉻鼻病,表現為鼻中隔粘膜糜爛、潰瘍和軟骨部穿孔。鉻接觸皮膚,可引起皮炎、濕疹和鉻瘡(鉻潰瘍)。此外可有頭痛、消化不良、貧血等全身影響。接觸鉻酸鹽的人可引起肺癌。
11.慢性苯中毒的癥狀
苯的慢性毒作用主要是引起骨髓造血障礙。長期吸入一定濃度的苯可引起慢性中毒,有頭暈、頭痛、無力、失眠、多夢等神經衰弱癥狀,或齒齦、皮膚出血,女性月經失調或過多。血液變化是主要表現,開始先有白細胞減少,以后出現血小板減少和貧血,重者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或白血病。
12.制鞋工人要當心慢性苯中毒
目前皮鞋制作多半把線縫針制改為粘結,粘膠由苯(或甲苯)加氯丁橡膠或天然橡膠配制而成,含苯量可達80~90%,操作工人常常多人集中在一室涂膠。苯大量揮發,如果車間通風不良(尤其冬季門窗緊閉),空氣中苯濃度很高,長期吸入很容易發生慢性苯中毒。
13.甲苯、二甲苯的毒性和苯有何區別?
甲苯、二甲苯急性中毒癥狀與苯相似,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麻醉作用比苯強,對皮膚、粘膜的刺激作用也比苯大。甲苯、二甲苯的慢性毒作用比苯小,對血液無明顯影響。當接觸甲苯、二甲苯后出現血液變化時,應考慮到其中含苯。
14.刺激性氣體的種類
對眼和呼吸道、皮膚有刺激作用的有害氣體或蒸氣稱為刺激性氣體。其品種很多,有二氧化硫、硫酸及三氧化硫、硝酸及氮氧化物、鹽酸、氟化氫、氯、光氣、三氯化磷、三氯氧磷、氨、溴甲烷、氯化苦、硫酸二甲酯、二異氰酸甲苯酯、氯甲基甲醚、甲醛、丙烯醛、臭氧、氧化鎘、羰基鎳、硒化氫等。其中常見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氣、氟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氫等。
15.預防刺激性氣體中毒的關鍵
大多數刺激性氣體中毒是由于意外事故或違反操作規程引起的。另一方面。設備跑、冒、滴、漏也是造成急性中毒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預防的重點是加強安全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杜絕意外事故。
16.硫酸二甲酯中毒的防治
硫酸二甲酯是略帶蔥味的油狀液體,可逸出蒸氣。主要用于農藥、制藥、染料和香料工業。吸入蒸氣后發生急性中毒,主要損害眼和呼吸系統。輕者有畏光、流淚、咽痛、嗆咳等癥狀,重者眼痛、結膜充血、劇咳、吞咽困難,可出現喉頭痙攣和水腫。最嚴重的在短時間內可發生肺炎、肺水腫窒息。皮膚接觸后可發生灼傷。急性中毒時,鼻、口腔用4%碳酸氫鈉液洗漱、抗菌素眼藥水滴眼。用大量稀氨水或5%碳酸氫鈉液沖洗污染的皮膚。作業地點應采取密閉,通風措施防止蒸氣外逸,配備2~5%碳酸氫鈉液及沖洗器,以便急用。
17.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的癥狀
生產性中毒主要由皮膚吸收引起。有機磷進入人體后引起膽堿酶活性抑制,使乙酰膽堿積聚,出現一系列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急性中毒癥狀可分為三類:①毒蕈堿樣癥狀,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多汗、流涎、視力模糊、瞳孔縮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②煙堿樣癥狀,表現為全身緊束感、發音含糊、胸部壓迫感、上肢和面頸部肌束震顫(肌肉跳動);③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頭昏、頭痛、乏力。失眠或嗜睡、多夢、言語不清,重癥出現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往往因呼吸麻痹危及生命。此外,可發生肺水腫、腦水腫。有些病例在急性中毒癥狀發生后8~14天,出現周圍神經炎、精神障礙,稱為遲到性神經毒作用。
18.怎樣預防農藥中毒?
農藥施用過程中,配藥、拌種應有專用器皿,正確配制藥液濃度,拌過農藥的多余種子應妥善保管,防止誤服;噴藥時人站在上風向側噴,施藥人員應穿長袖衣褲、鞋襪,使用塑料薄膜圍裙、褲套和鞋蓋,佩戴堿液紗布口罩,炎熱季節避免在午間氣溫過高時噴藥;工作時禁止吸煙進食,皮膚污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洗凈,工作服和手套需用堿水浸泡后再清水洗凈;施藥工具注意保管維修,防止發生阻塞、漏水或其他故障;加強農藥運輸、銷售過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19.化學性眼灼傷的急救處理
化學性眼灼傷預后好壞關鍵在于急救處理是否及時。急救措施包括:①立即徹底沖洗,酸性物質灼傷用2.5%碳酸氫鈉溶液、堿性物質灼傷用3%棚酸溶液或用清水沖洗;②滴1%地卡因止痛,重者可給鎮痛劑;③散瞳;④預防感染,可用抗菌素眼藥,重者給抗感染治療;⑤擦去壞死組織,涂抗菌素眼膏或消毒石蠟油,以預防眼球粘連。
20.引起皮膚灼傷的常見化學物品
凡具有刺激腐蝕作用的化學物品都可引起皮膚灼傷,常見的有:硫酸、硝酸及硝酸鹽、氯及鹽酸、氯磺酸、氯及氫氟酸、溴及氫溴酸、碘及碘化物、鉻酸及鉻酸鹽、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液氨、石灰、碳酸鈉、磷及三氯化磷、硫酸二甲酯、酚和甲酚等。
21.職業性腫瘤和職業性致癌因素
生產過程接觸致癌因素引起的腫瘤稱為職業腫瘤。目前國際上已公認的職業性致癌因素有:燃煤煙灰引起陰囊癌;瀝青、煤焦油引起皮膚癌;頁巖潤滑油引起陰囊癌;切削油引起陰囊癌;焦爐煤氣、鉻酸鹽、氯甲醚引起肺癌;無機砷酸鹽引起皮肝癌、肺癌;鎳引起鼻腔癌、肺癌;石棉引起肺癌、胸腹膜間皮瘤;芥子氣引起肺癌、上呼吸道癌;氯乙烯引起肝血管肉瘤;苯引起白血;β萘胺、α萘胺、聯苯胺、4-氨基聯苯引起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膚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及焦爐工人肺癌、鉻酸鹽制造工人肺癌列入職業病名單。
四粉塵危害的綜合防治
1.生產性粉塵的概念
能夠較長時間以浮游狀態存在于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叫做粉塵。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粉塵,叫做生產性粉塵。在工農業勞動生產過程中,長期吸入生產性粉塵而發生的以肺組織纖維化為主的疾病,稱為塵肺。
2.我國列入職業病的塵肺的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于1987年11月公布了新的《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將12種塵肺列為國家規定的職業病,它們是:矽肺、煤工塵肺、石棉肺、石墨塵肺、鋁塵肺、電焊工塵肺、鑄工塵肺。
3.什么性質的粉塵危害最大?
粉塵中含游離二氧化硅的量越高,則引起病變越嚴重,病變發展速度越快。如含游離二氧化硅70%以上的粉塵,往往形成以結節為主的彌漫性纖維化病變,病程進展較快,結節且易融合。而游離二氧化硅低于10%的粉塵所引起的肺內病變,則以間質纖維化為主,發展較慢,且不易融合。
4.粉塵作業工人的衛生保健措施
粉塵作業工人的衛生保健措施有:①就業前的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從事粉塵作業禁忌癥,如活動性肺結核、慢性肺部疾病、嚴重的慢性上呼吸道和支氣管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②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塵肺病人,及時采取防治措施。③定期對粉塵作業環境進行監測。改善勞動條件。④加強粉塵作業工人的個人防護,常用的個人防護用具有防塵口罩、防護面具、防護頭盔和防護服等。粉塵作業工人必須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換工作服、班后洗澡、保持皮膚清潔。還應加強營養,勞逸結合,生活有規律。
5.塵肺是可以預防的
思想上重視,措施落實,塵肺是可以預防的,根據經驗總結的八字防塵措施是:革——技術革新;水——濕式作業;密——密閉塵源;風——抽風除塵;護——個人防護;管——維修管理,建立各種規章制度;教——宣傳教育;查——及時檢查評比,總結經驗和定期測塵,健康檢查。
6.患了矽肺有什么癥狀?
得了矽肺后最常感覺到的是氣短,早期只是在重體力勞動時出現,以后在一般勞動甚至休息時也出現氣短,病情嚴重時在靜止狀態下也感到呼吸困難,甚至不平臥,胸痛、胸悶也是最早感受到的,一般在陰雨天、勞動后或劇烈咳嗽時更為明顯,常是能忍受的隱痛、鈍痛、脹痛或刺痛。早期矽肺有輕度干咳,晚期或有并發癥時(尤其是肺部感染),則有咯痰、咳嗽加劇,痰中帶血。患者有心悸、消化功能減退,少數患者可有失眠、易疲勞、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等。
7.粉塵作業工人要定期體格檢查
定期健康檢查的目的是及時發現塵肺患者觀察病情變化,同時根據塵肺發病情況對粉塵危害作出衛生學評價。以利采取有效的防塵措施。發現有職業禁忌癥者,亦可及時調離粉塵作業。健康檢查的間隔時間大致如下:作業環境粉塵濃度大,含游離二氧化硅高,塵肺發病嚴重的單位,其經常接觸粉塵的工人應每1~2年檢查一次;凡粉塵濃度低、塵肺發病工齡長、發病較輕的單位,其經常接觸粉塵的工人可每2~3年檢查一次;凡粉塵濃度已達到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并能長期保持的單位,其體檢間隙可放寬到3~5年,但對可疑塵肺者或工齡較長的工人,仍應每1~2年檢查一次。
8.脫離了矽塵作業還會患矽嗎?
從事矽塵作業時,已吸入肺內的矽塵,還會在脫離接觸粉塵后,繼續在肺組織內發生毒作用,若干年后胸片復查極可發現有矽肺者。這種以往接觸過矽塵,但未在工作期間發病,調離粉塵作業時攝片也未發現有矽肺,而調離后從事非粉塵作業后若干年,胸片復查發現了矽肺者,稱之“遲發性矽肺”。所以矽塵作業工人調離粉塵作業后仍有可能發生矽肺,故定期體檢不能忽視。
9.要定期測定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濃度
空氣中粉塵濃度的高低對塵肺病的發生、發生的時間以及嚴重程度等都有直接的關系。為了評價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的危害性,評價防塵措施的管理,保護職工的安全和健康,促進生產的發展,必須定期對粉塵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濃度進行監測。
五高溫與噪聲危害的防護
1.什么叫高溫作業?
在工業生產中,由于高溫車間內存在著多種熱源,或由于夏季露天作業受太陽熱輻射的影響,?僧a生高溫或高溫高濕或高溫伴強熱輻射等特殊氣象條件。在這種環境下進行生產勞動,通稱為高溫作業。我國制定的高溫作業分級標準規定:工業企業和服務行業工作地點具有生產性熱源,其氣溫等于或高于本地區夏季室外通風設計計算溫度2度的作業,列為高溫作業。
2.高溫作業的種類
高濕作業按氣象條件可分為三大類:①高溫強熱輻射作業:其特點是氣溫高,熱輻射強度大,相對濕度低,形成干熱環境,這類作業場所都有強烈的輻射熱源,室內外氣溫差可達10OC以上,以對流熱和輻射熱作用于人體。②高溫高濕作業:這類作業環境的氣象特點是氣溫、氣濕高,而熱輻射較弱。主要是由于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水蒸氣或生產上要求車間內保持較高的相對濕度所致。③夏季露天作業:建筑、搬運等露天作業,除受太陽的輻射作用外,還接受被加熱的地面和周圍物體放出的輻射熱。
3.人為什么會中暑?
在高溫環境下作業,機體從高溫環境接受對流與輻射熱量,加上勞動和高溫環境增加的代謝產熱量,遠遠超過機體的散熱量。若這個惡性過程不斷發展,人體通過一系列的體溫調節還是不能維持機體的熱平衡時,就造成機體過度蓄熱。同時,由于大量出汗導致脫水、失鹽,從而發生中暑。
4.中暑病人的處理
發現中暑病人后,首先應使患者脫離高溫作業環境,到通風良好的蔭涼地方休息,解開衣服,給予含鹽的清涼飲料。必要時,可進行刮痧療法或針刺合谷、曲池、委中、百會、人中等穴。如有頭昏、惡心、嘔吐或腹瀉,可服中藥藿香正氣丸;如呼吸、循環衰竭時,給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環中樞興奮劑。
5.怎樣預防中暑?
、俸侠聿贾脽嵩,把熱源放在車間外面或遠離工人操作的地點,采用熱壓為主的自然通風,應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風通風的廠房,應布置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側。②隔熱,是減少熱輻射的一種簡便有效方法。③加強通風換氣,加速空氣對流,降低環境溫度,以利于機體熱量的散發。④加強個人防護,合理組織生產,如穿白色、透氣性好、導熱系數小的帆布工作服;同時調整工作時間,盡可能避開中午酷熱,延長午休時間。加強個人保健,供給足夠的含鹽清涼飲料。
6.為什么在清涼飲料中要加鹽?
高溫環境下勞動,人體為了散熱,常常大量出汗,出汗使人體喪失了大量水份和鹽份,主要是納鹽和部分鉀鹽,一般汗液中含氯化納0.1~0.35%。普通高溫作業工人勞動8小時出汗4~8升,損失鹽份約15~20克。所以,對高溫作業工人既要及時初充水份,也要及時補充鹽份,才能維持機體正常功能,這也就是在清涼飲料中加鹽的原因。通?砂春雏}量0.1~0.2%來配制清涼飲料,供工人飲用。
7.噪聲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噪聲對人體的不良作用是多方面的。50分貝以上開始影響睡眠,70分貝以上妨礙交談,使人心煩意亂。長時間接觸噪聲可引起頭昏、頭暈、頭痛、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癥狀,腦電圖異常(慢波增多),心率加快,血壓不穩(多數增高),心電圖有心率不齊和缺血型改變,同時可見食欲下降,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功能改變、月經不調等。噪聲對人體最為明顯的影響是損害聽覺器官,長時間在90分貝以上噪聲作用下,聽覺器官的敏感性下降,進而聽力減弱,嚴重者發生職業性耳聾。
8.怎樣預防噪聲對人體的危害?
、龠M行工藝改革,以無聲或少聲工具代替噪聲工具。如液壓機代替鍛壓機、焊接代替鉚接、無梭織布代替有梭織布等。②在不影響操作前提下,用隔音、減震、消聲、吸音等措施減弱噪聲強度。同時合理規劃廠區和廠房建筑,使噪聲源遠離其它作業區,或造隔音墻,建筑物內墻選用吸音材料等。③個人防護,工人戴耳塞或耳罩,往往可取得較好的防聲效果。
上一篇:電氣設備防爆的類型及標志
下一篇:機加工安全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