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后,英國皇家空軍對戰機失事和飛行員傷亡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得出的結果叫人非常震驚:造成飛機失事和奪去飛行員生命最多的不是敵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風暴雨,而是飛行員自身的操作失誤。
更令人不解的是事故頻發的時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緊急撤退時,而是在飛行員完成任務凱旋,飛機即將著陸的幾分鐘里。
心理學家對這一結果絲毫也不驚訝,他們說這是一種“幾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傾向”,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現象:飛行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精神高度集中,外部環境雖十分惡劣,但大腦極度興奮,并不容易出現紕漏;倒是在返航時,飛行員精神越來越放松,當他看到熟悉的基地,當飛機離跑道越來越近,頓時有了放心感與安全感。恰恰就是這瞬間的放松,才導致麻痹,導致粗心,而最終釀成禍患。
人們管這種狀態叫“虛假安全”。
生活中,這種“虛假安全”現象并不少見:按部就班地工作了一日,快要下班,便感一切都會安然無恙;謹小慎微地工作了一年,臨近放假,認為一切也都已平安無事;緊緊張張地行程萬里,故鄉在望,更覺已經是安全歸來,于是就放松,就懈怠,就麻痹,就粗心,孰不知,就在這松懈與大意間,禍患與災難正悄悄向我們襲來。而由此釀成的慘痛與不幸,恐怕用盡我們的生命,也難以挽回和彌補。
安全不可以心存僥幸,生命不可以須臾失去珍惜和愛護。當我們就要放下活計,洗去塵垢和滿身的疲憊;當我們就要離開車間,愜意地走在那繽紛的街上;當我們已駛近故鄉,又要見到親人和沉醉于家的溫馨,朋友,請莫要松懈,莫要大意,因為工作還沒有結束,行程還沒有完畢,因為安全需要我們時時都用心,生命需要我們全程去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