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高明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次兄差些,我最差。”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次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只能在鄉里揚名。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手段,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簡單的故事卻道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事后補救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
這樣的道理可以應用到許多領域:抓安全,事前防范到位了,就能及時把隱患消除,就能保證企業不會受到事故的侵害;抓穩定,事前能捕捉各種苗頭,有針對性地進行化解,就會防止群體事件的發生;做思想工作,能盡早地把握矛盾焦點之所在,及早進行疏導,就會化解矛盾,理順情緒;抓廉政建設,在各種不良意念初起之時就能及時洞察,對可能產生貪腐墮落的萌芽及時采取措施,或疏或堵,加以警示、誡勉或訓導,通過教育和預防,避免誤入歧途,陷入泥潭,不得已進行懲治。
如果把長兄的醫術比作戰略,次兄則是戰術,扁鵲的醫術只能稱得上是技術。盡管好的技術也能治好許多疑難雜癥救人于病危之時,但總不如在病之初起就加以消除的戰術省力有效,更不如在病未發之前就采取措施進行戰略控制。
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加強事前的防控,增強前瞻性和預見性,像長兄那樣善于治病于未發之前,超前想一步,提前做一步,關口前移,就會事半功倍,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