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這樣一篇有關安全心理的報道:二戰結束后,英國皇家空軍統計了在戰爭中失事的戰斗機以及飛機失事的原因和地點。其結果令人震驚——奪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敵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風暴雨,而是飛行員的操作失誤。更令人費解的是,事故發生最頻繁的時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緊急撤退時,而是在完成任務歸來著陸前的幾分鐘。
心理學家對這個結果毫不驚訝,他們說這是典型的心理現象。飛行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里精神高度集中,雖然外界環境惡劣,但由于大腦正處于極度興奮中,反而不容易出現紕漏。在返航途中,飛行員精神越來越放松,當終于看到熟悉的基地時,他頓時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這一瞬間的放松,釀成大禍。
看完這篇報道,作為電力工人的我,感觸頗深。回想起看過、學過、聽過的安全生產事故通報,又有哪幾起和工作人員的心理因素無關呢?又有哪幾起不是發生在工作就要大功告成或者是安全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呢?統計一下,事故發生的原因大致有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安全生產責任制不落實、人員違章、心存僥幸、盲目樂觀、疲勞作業、疏忽大意等。事故發生的時間也往往是下班前、節假日前后、工作收尾時等時段。可見,電力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也與戰斗機和飛機在戰爭中失事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當前,電力企業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安全生產長周期記錄一家更比一家高。但是,絕不能盲目樂觀,絕不能放松警惕。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的悲劇告訴我們:越是安全的形勢,越容易造成人的麻痹心理;越是安全的時候,越容易發生不安全事件;越是安全的時候,越容易忽視安全。所以,不管安全形勢如何穩定,安全堡壘如何堅固,仍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安全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容不得半點松懈,尤其是在迎峰度夏和防汛度汛的關鍵時期,更要重視安全,千方百計地保證安全。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一瞬間的精神放松而釀成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的悲劇——挺過了大風大浪,卻在小河溝里翻了船。
上一篇:撐起一片安全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