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嫦娥一號”、“嫦娥一號”準時發射,準確入軌,精密測控,精確變軌,成功繞月,成功探測,奔月之旅,近乎完美。
這一圓了國人“飛天夢”的“國”字號工程令我們不能不自豪。但在自豪的同時,我們禁不住要問:成功的秘訣何在?
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杰給了我們一個十分精妙的答案:“別人感冒我吃藥。”
據欒總介紹,“嫦娥一號”研制過程中,做了大量舉一反三的工作。別人的衛星一出事,我們馬上就“吃藥”——檢查別人的問題在這兒有沒有存在,如果有問題就馬上改。別人感冒了,我們也得做預防;別人病了,我們吃藥。3年多來系統查了無數次,正是這種防患于未然的嚴謹作風,使84項應急預案一個也沒用上,最終造就了舉世矚目的科研經典。
“別人感冒我吃藥”與扁鵲長兄“治病于未發之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鹖冠子》中的一個故事說:魏文王一次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對醫術很精通,到底哪一位最好?扁鵲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問,那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鵲說,我長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我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鄉里。而我是治于病情嚴重之時,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天下。
小故事說明大道理:事后補救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防范。如果不注重預防,不在預防上下功夫,事故發生了才尋求解決方法,才采取彌補措施,那就為時已晚了。很多損失都是無法補救的。
可貴的“別人感冒我吃藥”!由此想到管理界的一個著名法則——“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隱患”。這個法則闡明了“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果沒有嚴格的制度,嚴格的管理,員工如果不嚴格按規程進行操作,事故就是必然的、遲早的事。
企業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在追求生產效率最高化、經營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一定要將安全放在首位,這是保證效率和贏利的前提和基礎。
據資料顯示:就全世界而言,假設大家工作時,只有99.9%地投入,那么:每小時將有1.6萬件郵件在郵寄途中丟失;每小時會有2.2萬張支票被存入錯誤的銀行賬戶;每天將有50個新生兒因身份被搞混,而被交給錯誤的父母;醫院里每星期會有500例錯誤手術;藥劑師每年將給2萬個病人開錯藥……
在普通企業中的情形也許沒有這么嚴重,但同樣可怕。如果在工作中總是只有99.9%地投入,那么就會每次都做得差一點,如果每次差一點,十次就會差一大截。倘若一個企業中的每位領導、每位員工都比對手差一點,那么安全事故遲早要發生,這個企業早晚要被淘汰!
可見,我們不論做什么工作,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情況下,都要有敬畏之心,有強烈的安全意識,以100%的嚴謹要求自己,約束自己,養成安全生產的習慣。我們應常常拿別人的問題進行對號入座,提醒自己,檢點自己,見微知著,防患未然。要有“別人感冒我吃藥”的勇氣,要有時常“治未病”的精神,爭取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把危險排除在起始階段,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不要因為自己一個小小的失誤、一時的小小馬虎、偶爾的偷懶釀成禍患和災難,留下遺憾和悔恨,給企業和個人的生命、財產造成無法估量、無法挽回的損失。
企業應探索建立問題登記、移交制度,當班人員要及時地將生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一一登記在冊,能及時處理的,立即解決,不能立即解決的,要注明理由,給接班人員交待清楚,給相關負責人匯報清楚。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厘清責任,增強責任意識,只要責任到崗,責任到人,任何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就不會釀成大錯。
在形勢一片大好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嚴謹的作風,防患的敬畏,明確責任,嚴格按程序和要求操作,實行嚴格的監督檢查,這正是“別人感冒我吃藥”的可貴之處。
如果有人視安全為兒戲,拿生命開玩笑,心存僥幸,鋌而走險,玩忽職守,人為地導致安全事故,就必須要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嚴肅法紀,嚴格問責,是杜絕安全事故的不二法寶。
上一篇:袋鼠與籠子的啟示
下一篇:安全生產事故沒有“高級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