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筆者所在的單位一條廢舊液氨管線被挖出。接到匯報后,企業安全環保部抓住這一有利契機,迅速組織了一次沒有任何先兆的液氨管線泄漏應急演練。
雖然演練并不“完美”,企業也立即對此次演練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可筆者認為對于石化企業而言,這種沒有先兆的、貴在“練”的演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應急演練作為檢驗、評價和保持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唯有沒有先兆,方能真正發現問題,找到改進方向,那樣面對突發事件,才能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這讓筆者聯想到在汶川大地震中,與災情最慘烈的北川縣毗鄰的安縣桑棗中學,2400多名師生在地震中卻無一傷亡,被世人譽為“桑棗奇跡”。而這一奇跡既非上天的惠顧,亦非命運的僥幸,而是源于該校對安全工作的極端重視,源于該校平時的多次“務實”的演練。面對突發事件,人的思維和認識都會出現短暫的盲區,日常演練中清晰的思路和習慣性的動作都可能為事故處理、為安全應對上關鍵的一道保險。
然而,一些基層單位卻認為演練“勞民傷財”,忘記了應急演練的真正目的,只“演”不“練”,或者重在“演”而忽視“練”,預先告知,搞形式主義,把演練變成了對上級單位的一場“表演”。其實,應急演練唯有在“練”中,才能找到正確答案,在“練”中檢驗預案的實用性,在“練”中檢驗應急行動程序,在“練”中考驗人員對預案的執行能力,在“練”中取得經驗來改進行動方案。
身在石化企業這樣的高危行業,如果我們把應急演練當作“兒戲”,進行“表演”,那是對自己不負責,對家人不負責,對企業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任。演練的最終目的是為你我他的安全保駕,為生產護航。面對突發情況,筑牢應急演練這最后一道屏障,才能把危險和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上一篇:安全檢查就得打破“套路”
下一篇:安全生產天天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