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一句話,君子應當有敬畏之心。
提到“敬畏”,人們往往將它與膽小怕事或者為人怯懦者聯系到一起,筆者以為這是不恰當的。我們常常說“無知者無畏”,可見“敬畏”并不是怕事,也不是不敢在工作上有所突破與創新。它是一種對人、對事的嚴肅、謹慎的態度。
這種良好的態度形成的根源則是“知”。俗語說“初生牛犢不怕虎”,真是這樣嗎?恐怕未必。筆者以為,初生牛犢不是不怕虎,而是不知道老虎的厲害?梢娭挥挟斘覀兞私饬艘患碌臅r候才可能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來對待它。而這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的學習。
2014年是集團公司嚴管理、提質量、增效益、深化改革的一年,面對新的形勢與任務,機遇與挑戰并存,是與每位員工息息相關的,我們應如何對待?是視而不見,還是畏之如虎?這是一個問題。古人說知行合一,可見,“知”與“行”同樣重要。脫離哲學層面,走進社會現實,我們既可以先“知”而后“行”也可以在“行”的過程中解決“知”的問題,所謂在實踐中學習就是這樣。
筆者以為,古人的偉大并不在于他們有多偉大的發明創造,因為再偉大的發明創造到了時下幾乎都是歷史博物館里的展覽品了。他們的真正偉大之處在于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其中的精華。因此,在我們工作之所以能做好,就在于不斷地適應新的形勢,不斷地在實踐中進步,例如每天鞏固一下專業知識,睡前讀一本好書,思考一下每天工作的得與失,明天該如何去完善等等,這些看似小事,卻都是可以武裝自己的利器。
“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社會變遷尚不明顯的古代人們就明白了持續學習的道理,那么今天我們應何去何從,筆者以為答案不言自明。
上一篇:抓安全要做到剛柔并濟
下一篇:小故事講出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