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小康,是一個內涵豐富、充滿韻味、膾炙人口的字眼。小康生活是長期處于貧困和溫飽的中國老百姓的夢想。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夙愿和不懈追求。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順應民心,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地作出了振奮黨心、鼓舞民心的重大決策: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任務,也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政治宣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主題,十六大報告精辟地論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政策措施、方法步驟,對各行各業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要求。因此,報告又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
一、十六大對安全生產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江澤民同志所作的十六大報告是一個對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動員報告。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含豐富的內涵和各方面的具體要求,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集中體現在“全面”二字上,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指標,還包含著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人民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主體,也是享受全面小康社會的主體。安全就是生命,安全是人的第一需求,也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首要條件。沒有安全的小康,不能稱作是小康;離開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就談不上全面的小康社會。不難設想,一個事故不斷,人民群眾終日處在各類事故的威脅之中,老百姓沒有安全感的社會,能叫全面小康社會嗎?黨和國家對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一向高度重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安全生產作出過一系列重要指示。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十六大報告將安全生產作為重要內容寫入這份綱領性文獻中,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報告在論述第四個大問題的第八個小問題中指出: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文字雖不多,但份量很重,內涵豐富,目標明確——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報告近3萬字,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黨內黨外,國內國外,方方面面,對各項工作都提出了明確而嚴格的要求,其中對安全生產、發展和解放生產力、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黨的自身建設等4項工作提出要“高度重視”的特別要求,把安全生產擺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它充分表明了:
黨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最忠實的代表,黨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高度重視和關心視為人命關天、責任重于泰山的大事,因此,必須“高度重視”;
安全生產關系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必須“高度重視”;
全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必須“高度重視”;
安全生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且問題比較多,難度比較大,搞不好,將要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后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
“高度重視”是認識,又是措施,而“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則是前者要達到的目的,互為因果關系。
如何“高度重視”?
筆者認為,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主要領導同志對安全生產的認識要有深度,位置擺得要有高度,工作要有力度,事故下降要有幅度。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安全生產標準
(一)小康社會的內涵
據有關資料,“小康”一詞,最早源出于《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到了西漢,在經學家戴圣編篡的《禮記·禮運》一書中“小康”被作為一種社會模式給予較系統的描述,成為僅次于“大同”社會較為理想的生活水平和社會模式。因此,小康生活和小康社會,就作為一種美好社會的理想,散發著誘人的魅力,逐步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語之中。
1979年,鄧小平同志用“小康”這個中國人非常熟悉而又美好的詞語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這是他對“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雄心壯志的現實思考。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和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在理論上作了論述,而且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從1981年至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至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199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制定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在這個文件中,對小康生活的內涵又作了較為明確的描述:“我們所說的小康生活,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其中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就明確包含勞動安全衛生即安全生產的內容。根據中央建設小康社會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規劃·綱要》對小康生活標準的概括,1991年國家統計局會同計劃、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委提出了小康社會的16項基本標準: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于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
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爾系數50%;
10.成人識字率85%;
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
12.嬰兒死亡率3.1%;
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
14.電視機普及率100%;
15.森林覆蓋率15%;
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但是,我們又必須清醒認識和正確評價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十六大報告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報告指出:“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這個評價表明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有一個從低到高、從不全面到全面的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目前達到的小康只是一個低水平的小康,不是高水平的小康;是一個總體小康,不是全面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小康。
所謂低水平,就是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人均水平還比較低。200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800多美元,屬于中下收入國家的水平,只相當于日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2.3%。我國的勞動生產力比發達國家低,事故發生率卻比人家高。如煤炭行業,美國和我國煤炭產量相當,但美國平均每個職工每年生產煤6000噸,而我國僅有200噸,是美國的1/30,但百萬噸死亡率卻是美國的近200倍。
所謂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還主要是生存性消費的滿足,重點在解決溫飽問題,旨在提高物質文明的水平。而發展性消費還沒有達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還不健全,環境質量有待提高,各類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還沒有被有效地控制,精神生活還需豐富。
所謂發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各種社會階層之間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我國西部12個省市區,面積占全國的71%,而國內生產總值卻占全國的18%。2001年,經濟總量第一的省——廣東省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而排在最后的一個西部省,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39億元。城鄉之間、行業之間、階層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大,生活質量差距更大。到2000年,我國還有近3000萬人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城鎮也有近2000萬人生活在最低水平保障線以下,還有一部分人口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尚未達到小康。近年來,全國每年有十幾萬人死于各類事故,幾十萬人受傷,幾百萬人置身于職業危害之中,給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個家庭帶來不幸,給社會帶來不安定。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調度中心統計,2002年1~11月份,全國共發生106起特大事故,其中北京、天津兩市沒有發生一起特大事故,有6個省只發生一起,發生10起以上的有3個省,最多的達15起,有的一起特大事故死亡竟高達100多人。
以上情況反映了1991年國家制定的小康基本標準,一是指標偏低,二是指標不全面。如沒有傷亡事故和職業病控制指標,城鄉居民沒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指標,環境保護也沒有指標,等等。據權威人士說,當時這個指標的制定,主要是因為上個世紀根據我國的國情,建設小康社會的側重點在解決溫飽問題,主要是提高物質生活的水平。這是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所決定的。
在革命、建設、改革推進過程中,隨著形勢和社會的發展,及時提出階段性的目標,是我們黨在工作指導上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當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建成了一個整體小康社會時,黨的十六大及時提出全面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層次小康社會的新的奮斗目標,從一個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整體小康社會向高水平、發展平衡、全面的小康社會邁進。這不僅反映黨心、民意,而且充分體現了黨執政為民的本質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戰斗姿態以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
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并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4條宏觀目標,包括: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二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正如十六大報告指出的:“這次大會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安全生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毫無疑問,安全生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上述4條目標中,條條都與安全生產有關,如“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這一目標,與安全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據測算,要使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平均每年國民經濟將要以7.18%的速度增長,而每年各類傷亡事故所造成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左右。如果安全生產工作做好了,不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可減少這2%左右的損失,將大大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安全就是效益。再如目標的第二條關于“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以人為本、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我國立法的取向,完善法制主要是完善保護人、保護人全面發展的法制。十六大報告一共論述了十個大問題,其中,第四個大問題對安全生產提出要“高度重視”,達到“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的目標要求,從而使安全生產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的具體內容。
(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安全生產標準的建議
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比第一步、第二步實現的整體小康范圍更寬、更全面,標準更高。按照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1991年國家制定小康基本標準的原則,安全生產應給出相應的量化指標。筆者建議,應以事故和職業病兩項控制指標來考核。到2010年,全國應消滅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要比2000年減少50%,新的職業病發病率比2000年下降30%。
到2020年,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時,全國應消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比2010年要減少50%。新的職業病發病率比2010年下降50%。到本世紀中葉,即建國10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全國應基本控制住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1~2人的死亡事故比2020年要減少50%,新的職業病發病率比2020年下降80%,職業病基本得到控制。
三、抓住機遇,切實加強和改進安全生產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黨的十六大報告將安全生產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說明黨中央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另一方面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因此,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和廣大安全工作者應當抓住機遇,按照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四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要求,切實加強和改進安全生產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筆者認為,除做好常規的監管工作之外,應采取以下新舉措:
(一)根據十六大報告對安全生產的要求,國家應制定中長期安全生產規劃,確定2010年、2020年和2050年全國安全生產應達到的目標,使安全生產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進度表”。
(二)將安全生產指標正式列入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這是安全生產工作的一件大事,作為綜合管理全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國家經貿委及其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應積極努力,據理力爭。
(三)從上到下,全面實行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建立約束機制。認真總結20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省、區、市實行的安全生產目標管理經驗,在全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推行安全生產目標管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安全生產指標,由國務院或經國務院同意由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向各省、區、市人民政府下達年度安全生產工作和效果目標,并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一年一考核,并在《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上公布對各省、區、市考核的結果。
(四)建立統一、高效的安全生產監督機構。根據十六大報告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提出的“科學規范部門職能,合理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結構,實現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切實解決層次過多、職能交叉、人員臃腫、權責脫節和多重多頭執法等問題”的要求,進一步改革現行的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切實解決安全監管職能規定不科學、安全監管機構設置不合理、安全監管層次過多、職能交叉、文件打架、權責脫節和多頭多重執法等問題,真正建立統一、高效的安全生產監督體系。
黨的十六大報告在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后指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安全生產工作來說,我們只有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體制要創新,工作要創新,努力開拓進取,十六大提出的“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全面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夠實現。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