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毛片姜怡,王局长把白洁做到高潮,japanese19第一次,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聯系方式 | 業務合作

隧道安全風險分析探討

2010-03-09   來源:安全文化網    |   瀏覽:    評論: 0    收藏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摘 要:文章通過對大包電氣化改造六座新建雙線鐵路隧道工程的安全風險包括:隧道安全風險識別、風險評價和風險處理的分析,探討了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的管理技術,達到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鐵路隧道工程安全風險的目的,保證隧道工程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隧道;風險;分析

  鐵路隧道工程的建設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技術復雜等特點,同其他一般性建設項目相比,受地質條件不確定性、社會環境、施工技術、經濟發展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工作尚屬起步時期,因而對鐵路隧道項目進行全面系統的安全風險分析探討的意義極其重大。?

  大包電氣化改造工程六座新建雙線鐵路隧道工程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短、圍巖級別高(Ⅴ、Ⅵ級占45%)、淺埋段長度長、制約大包電氣化改造工程總體工期等特點,必須對該隧道施工安全風險進行分析,以制定風險對策,達到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安全風險的目的,從而保證隧道工程的順利完成。

  1 隧道工程概況

  1.1 概述?京包線大同至包頭段位于我國華北地區的內蒙古西部及晉北地區,屬京包線西段。東起山西省大同市,西至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途經大同、集寧、呼和浩特、包頭四市及豐鎮市、察哈爾右翼前旗、卓資縣、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等五個旗(縣)。沿線可分為三個地貌單元,中間為中低山區,兩側為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及盆地。隧道主要位于中低山區。

  1.2 隧道分布情況?六座新建隧道分布情況為:孤山至堡子灣區間兩座(御河隧道和靳圪塔梁隧道);豐鎮至新安莊區間一座(阮家窯隧道);新安莊至永王莊區間一座(飲馬河隧道);卓資山至福生莊區間兩座(卓資山隧道和福生莊隧道)。

  1.3 隧道設計標準及要求

  1.3.1 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隧限—2B”,速度目標值120km/h。

  1.3.2 按噴錨構筑法技術要求設計,隧道均采用復合式襯砌,除Ⅱ級圍巖采用曲墻無仰拱襯砌外,其余地段均采用曲墻有仰拱襯砌。初期支護采用噴、錨、網支護。

  1.3.3 御河隧道、靳圪塔梁隧道、阮家窯隧道、飲馬河隧道洞內設雙側保溫水溝,洞外設保溫暗溝及保溫出水口。靳圪塔梁隧道、卓資山隧道、福生莊隧道洞內設置深埋中心水溝,洞外設深埋保溫暗溝排離洞口,采用圓包頭式出水口。

  1.3.4 隧道采用鋼筋砼軌枕碎石道床,鋪設60kg/m鋼軌,隧道路肩設計高程至內軌頂面高程差為111cm。

  1.3.5 靳圪塔梁隧道設置固定電力照明,其余隧道設置移動式電力照明。

  1.3.6 本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0~0.15g,Ⅶ度。

  1.4 隧道地形地貌、地質情況

  1.4.1 御河隧道。本隧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興榮區境內。地貌單元為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沖溝發育。隧道進口處自然坡度約30°~41°,出口處約45°~60°。DK388+509~DK388+524處為一沖溝,沖溝內基巖裸露,溝底寬約1m,溝心距路肩約16m,且溝內坡度較緩,隧道埋深小于7m。隧道最大埋深48m。

  隧道穿越的地層主要為太古界片麻巖,強風化-弱風化,節理、裂隙發育,巖體呈碎石、塊石狀,中粗粒狀結構,片麻狀構造。

  1.4.2 靳圪塔梁隧道:本隧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興榮區堡子灣鄉祁皇墓村境內,地貌單元為低山區,地形起伏,沖溝發育。隧道進口處自然坡度約35°,出口處約22°。進出口均位于山腰部位,出口處雞爪型沖溝發育,溝深一般10~20m。

  隧道范圍內地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新黃土、上白堊統砂巖、太古界片麻巖。不良地質:①DK392+087- DK392+605范圍內,上部為上白堊統砂巖、泥巖,與下伏的太古界片麻巖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接觸帶在洞身范圍內。接觸帶部位為古風化殼,裂隙很發育,巖體破碎,為儲水構造。②在DK392+822-DK392+863,地表有一處廢棄露天礦坑,線位處深11.5~12.5m,最深處20m,1995年廢棄,開采石墨礦,溝壁直立,出露片麻巖,以褐紅色為主,夾雜灰綠色、灰黑色,強風化,節理、裂隙很發育,巖體破碎。礦坑位于隧道洞頂之上47m,礦坑內的地表積水沿巖體裂隙滲入地下,可形成少量裂隙水。

  1.4.3 阮家窯隧道。本隧道位于內蒙古豐鎮市境內,地貌單元為玄武巖低山丘陵區,地形起伏,山體多呈平頂型、圓錐形。隧道最大埋深60m。

  隧道范圍內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層粉土、第四系上更系統坡洪積層塊石土、第三系始新統粉質黏土、細砂、黏土、玄武巖。玄武巖裂隙很發育,巖體破碎-極破碎,呈角礫狀、碎塊狀、塊狀,隱晶質結構,塊狀、氣孔狀構造,局部含黏土夾層及團塊。巖層產狀以層狀為主。玄武巖多期噴發特征較明顯,氣孔狀與致密狀互層分布。?

  不良地質:隧道進出口坡洪積土穩定性較差。隧道出口有少量的危石、落石。

  1.4.4 飲馬河隧道。本隧道位于內蒙古豐鎮市境內,地貌單元為玄武巖低山丘陵。灰黑色夾褐紅色,強風化,節理、裂隙很發育,極破碎,碎石角礫狀結構,多期噴發特征較明顯,氣孔狀與致密狀互層,夾黏土夾層。

  隧道范圍內地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新黃土濕陷等級Ⅰ,分布于隧道進口附近。第四系上更新統粗圓礫土,第四系上更新統碎石土,第三系始新統玄武巖,氣孔狀與致密狀互層,強風化,節理、裂隙很發育-發育,巖體呈碎塊狀、塊狀,多期噴發特征明顯,夾黏土夾層及團塊狀黏土。出口處分布有坡積碎石土,穩定性較差。隧道最大埋深31m。

  1.4.5 卓資山隧道。本隧道穿越大黑河右岸的卓資山山體中前部,山體陡峻,地形起伏較大,地面高程1420~1635m。相對高差80~110m,隧道進出口自然坡度30°~45°,植被不發育。最大埋深215m。隧道所通過的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坡積碎石土,上第三系礫巖及太古界大理巖,隧道進出口分布有碎石土,洞身主要巖性為大理巖,礫巖夾泥巖。

  不良地質及特殊巖土:隧道進口端巖性主要為大理巖,因巖體破碎,裂隙發育而伴生一定巖溶,以溶孔、溶隙為主,施工中易掉塊、坍塌,注意及時支護,地下水不豐富,多呈滴狀、股狀滲流,對圍巖可造成微弱水動力作用,影響穩定性,應超前觀測防護。DK567+295~DK567+361段,隧道洞身通過礫巖夾泥巖,根據附近同一套地層推斷,泥巖具有膨脹性,易崩解,按膨脹巖處理。

  1.4.6 福生莊隧道。隧道穿越大黑河右岸的山體,山體較為平緩,地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1 405~1 458m。進出口自然坡度為30°~40°,隧道最大埋深46m。

  洞身主要穿越主要地層為第三系上新統礫巖及第四系上更新統沖積粉土、細圓礫土。隧道圍巖均為Ⅴ、Ⅳ級,巖體破碎、裂隙發育,地質較差,DK572+520~DK573+070段通過礫巖地層,泥質膠結,碎屑結構,具弱膨脹性。

  1.5 水文地質情況

  1.5.1 御河隧道、靳圪塔梁隧道、阮家窯隧道、飲馬河隧道:①孔隙潛水,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孔隙中,主要含水層為砂類土、碎石類土,埋深一般3.0~15.0m, 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位隨季節變化,變幅2.0~4.0m。②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基巖巖層的節理、裂隙中,埋深一般>10.0m,水量不大,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位隨季節變化,變幅3.0~5.0m,排泄方式以蒸發為主,局部有泉眼出露。③地下水一般對普通混凝土不具侵蝕性。

  1.5.2 卓資山隧道、福生莊隧道:①沿線河流為大黑河向西流入黃河,屬黃河一級支流。平時水量不大,雨季則河水暴漲,流量受降雨的影響明顯。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分布于大黑河河谷區漫灘及階地的細圓礫土、粗圓礫土及砂層中,地下水位埋深2~3m,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水量豐富。②基巖裂隙水:分布于低山丘陵區各類基巖的節理、裂隙中,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多以下降泉形式排泄,水量大小受巖性、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及構造控制,水位隨地形起伏而變化,一般埋藏較深,水量較小。③沿線地下水對混凝土不具侵蝕性。

  2 安全風險識別分析?

  風險識別工作以動態風險識別為主線,以靜態風險識別為手段進行,在項目建設進行的每個階段都根據本階段所獲得的信息對風險進行連續的、不斷深入的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評估的基礎,也是風險分析中重要的步驟,其目的是了解并尋找項目所有可能的風險因素。本文以靜態風險識別,通過施工經驗和核對表法進行識別。根據《鐵路隧道風險評估指南》表4.6.3 礦山法施工風險因素核對表,對安全風險進行識別。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新建六座雙線隧道普遍存在埋深淺、地質條件較差等風險因素,局部坍塌的風險高。

  3 風險應對措施?

  任何工程都有風險,需通過風險識別評價與管理的手段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通過系統化的風險識別評價與管理,可識別及分析風險發生概率及后果、評價風險對策的成本與效益,尋求可行的風險處理措施,達到防止損失或補償損失的目的。

  3.1 阮家窯隧道、卓資山隧道明洞邊、仰坡易產生滑坍失穩,對洞內或洞口施工安全造成重大威脅,風險對策

  洞口工程與洞口相鄰工程統籌安排、及早完成,施工避開雨季及嚴寒季節。洞口施工前,應先檢查邊、仰坡以上的山坡穩定情況,及時清除懸石、處理危石,并應進行不間斷監測。結合現場地形,洞口邊、仰坡應及早做好坡面防護,確保洞口穩定。洞頂邊、仰坡周圍的排水系統在雨季前及邊、仰坡開挖前完成。洞口土石方工程施工應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分層防護,當地質條件不良時,應采取穩定邊坡和仰坡的措施。洞口石方采用淺孔小臺階爆破,邊、仰坡開挖應采用預留光爆層法或預裂爆破法。

  3.2 隧道淺理段和卓資山隧道出口明洞地段,容易產生坍塌冒頂、引起地表沉陷或邊坡滑坍,危及施工人員及設備安全,風險對策

  卓資山隧道出口明洞段施工前應先進行地表加固,在施工圖中已經有詳細的加固方案。施工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應建立完善的監控量測系統,及時進行拱頂下沉、周邊位移及地表沉降量測,及時掌握圍巖變化情況。當發現監測異常時,應及時采取超前小導管支護措施,并對圍巖進行注漿加固處理,必要時可采取地表注漿處理措施。根據圍巖條件及監控量測資料,合理確定開挖進尺,以確保開挖、支護質量及施工安全。盡早進行仰拱落底施工,及時使支護結構封閉成環,以減少圍巖變形,并嚴格控制落底進尺。隧道淺埋段施工時,福生莊隧道采用CD法開挖,阮家窯隧道采用CRD法開挖,其他隧道Ⅴ級圍巖采用短臺階留核心土的開挖方法,Ⅳ級圍巖采用短臺階法。隧道開挖后,應及時架立鋼架,施做錨桿及噴混凝土支護措施,必要時增設臨時仰拱,并遵循“管超前、勤量策、及封閉、強支護”的施工程序。

  3.3 隧道進出口臨近既有線地段,隧道施工爆破或坍塌、變形影響既有線結構穩定或運營安全,風險對策

  臨近既有線施工時,應按“短開挖、強支護、緊封閉、勤量測、襯砌緊跟、弱爆破”的原則進行。建立完善的監控量測系統,及時進行拱頂下沉、周邊位移及既有線量測,及時掌握圍巖變化及既有線情況,以便采取應急措施。施工前與產權單位簽訂安全協議,嚴格按臨近既有線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施工,確保既有線安全。

  3.4 靳圪塔梁隧道和卓資山隧道洞身通過不整合接觸帶發生突然涌水對洞內人員安全造成危害,風險對策

  3.4.1 開挖應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手段,提前了解開挖工作面前方地質、地下水情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②施工中宜采用注漿堵水結合超前鉆孔限量排水。③宜采用正臺階預留核心土環形開挖法。④掘進循環進尺宜為0.5~1.0m。

  3.4.2 支護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宜采用超前小導管注漿、鋼架、鋼筋網、噴射混凝土等多種支護手段,構成強支護體系。②根據支護的位移量測結果,評價支護的可靠性和圍巖的穩定狀態,及時調整支護參數,確保施工安全。

  3.4.3 隧道施工時應采取加強防排水的技術措施。防排水系統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①襯砌混凝土應按防水混凝土要求施工,施工縫、變形縫的防水處理必須滿足質量要求。②防水層鋪設前應對噴射混凝土基面作平整和清除浮碴處理。③防水層鋪設應平順,并密貼噴射混凝土基面,接縫應采用常規法、充氣法或真空法檢查,確保嚴密可靠。④必須先進行注漿并達到止水目的后,方可鋪設防水層。防水層鋪設后,嚴禁在鋪設防水層范圍內注漿。⑤排水盲管安裝前應對巖面進行平整,縱橫向排水管和水溝應在襯砌施工前完成,基底應清理干凈,確保排水順暢。

  3.4.4 隧道的襯砌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復合式襯砌應根據監控量測結果確定施作時間。②仰拱必須及早施作,形成封閉結構。

  3.5 各隧道淺埋段、地層破碎帶和Ⅵ圍巖段施工中易出現局部掉塊現象,危及施工人員及設備安全,風險對策

  施工中加強控制光面爆破,減少超挖現象,對局部掉塊地段掛網噴混凝土回填密實,在局部節理發育,有基巖裂隙水滲出地段,局部設鋼架進行加強,同時進一步優化施工組織,加快仰拱及二次襯砌的施做。

  3.6 飲馬河隧道高壓電塔加強防護,確保高壓電力塔的安全,風險對策DK434+050右側距離右線30m處有一50萬V高壓電塔,施工時加強高壓電塔的監控量測工作,隧道施工控制裝藥量,做好洞內超前支護工作。應按“短開挖、強支護、緊封閉、勤量測、襯砌緊跟、弱爆破”的原則進行。

  4 隧道工程安全風險防范施工要點

  4.1 開挖要求

  4.4.1 鉆爆法施工的石質隧道必須采用光面爆破技術,嚴格控制超欠挖。隧道不應欠挖,當圍巖完整、石質堅硬時,允許巖石個別突出部分(每1m2不>0.1m2)侵入襯砌,不應大于5cm。拱腳和墻腳以上1m范圍內嚴禁欠挖。

  4.4.2 當出現欠挖需要補炮時,應在下一循環開挖前進行。超挖部分在清碴后初噴時應噴平。4.4.3 局部<50cm超挖部分應采用噴混凝土噴平。當全斷面均有>30cm超挖時,可采用二次襯砌混凝土回填;當設置鋼架時,鋼架可以放大尺寸,以貼近巖面設置,在保證設計要求的初期支護厚度情況下,富裕部分采用二次襯砌混凝土回填。

  4.2 錨桿、鋼筋網施做要求

  4.2.1 錨桿必須在開挖面清碴之后及時施做。

  4.2.2 系統錨桿可在清碴后、巖面初噴混凝土之后施做,在爆破面穩定,危石清理干凈,無掉石塊危險的情況下也可在初噴之前施做。

  4.2.3 系統錨桿長度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孔內灌漿飽滿,其安裝角度和間距可略微調整,錨桿間距調整范圍不應大于設計間距的10%,但是每個斷面的根數不應少于設計數量。

  4.2.4 局部錨桿根據開挖后巖面裂隙情況設置,有裂隙的位置應施做錨桿,錨桿盡量垂直裂隙打入,每條裂隙面上應不少于2根錨桿,錨桿長度應穿過裂隙面進入穩定巖層長度不少于1.0m。

  4.2.5 錨桿必須安裝墊板,墊板應與噴混凝土面密帖。

  4.2.6 除在砂土地層中開挖隧道外,鋼筋網宜在初噴混凝土后鋪掛,并與噴混凝土形成一體。

  4.3 超前大管棚、小導管施作要求

  4.3.1 超前大管棚、小導管的定位必須準確,仰角、環向間距和搭接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

  4.3.2 大管棚、小導管安裝后應及時壓漿。

  4.3.3 無水地段,注漿采用純水泥漿,水灰比1∶1.0~1.5,采用425號水泥。

  4.3.4 有水地段,注漿可采用純水泥漿或水泥—水玻璃漿雙漿液,水泥漿水灰比1∶1.0,水玻璃一般采用30~40波美度。混合液水泥漿與水玻璃的體積比一般為1∶0.5~1.0,現場可根據試驗確定。

  4.3.5 為滿足環保要求而采取的堵水注漿,注漿漿液應采用純水泥漿,水灰比宜采用1:1.5~2.0。

  4.3.6 注漿采用壓力與注漿量雙重控制:大管棚:單根鋼管當注漿量>0.20m3,注漿壓力>0.5MPa時可結束注漿;當注漿壓力>1.2MPa,注漿量>0.10m3時可結束注漿。小導管:單根鋼管當注漿量>0.10m3,注漿壓力>0.5MPa時可結束注漿;當注漿壓力>1.0MPa,注漿量>0.050m?3時可結束注漿。

  4.4 鋼架施工要求

  4.4.1 鋼架應在開挖初噴混凝土后及時架設。

  4.4.2 鋼架與錨桿可以同時進行,為減少施工干擾,用以固定鋼架的錨桿先施做,其余錨桿可以在鋼架固定后施做。

  4.4.3 對于圍巖穩定性較好地段,也可以先施工錨桿后架設鋼架,但是都必須在下一循環開挖開始之前施工完畢。

  4.4.4 用以固定鋼架的鎖腳錨桿不能代替系統錨桿。

  4.4.5 鋼架安裝間距以圖紙要求為準,縱向允許偏差不超過設計間距的5%,豎向偏差不能侵入設計輪廓線。

  4.4.6 鋼架與噴混凝土形成一體,鋼架與圍巖間的間隙必須用噴混凝土充填密實;鋼架應全部被噴射混凝土覆蓋,保護層厚度不得<40mm。

  4.4.7 局部設置鋼架時,隧道縱向每段設置長度不應<5m,兩榀鋼架間距不應>1.2m。

  4.5 噴混凝土施工要求

  4.5.1 噴射混凝土應在開挖后及時進行。

  4.5.2 噴射混凝土宜采用濕噴工藝。

  4.5.3 在噴射混凝土之前,應用水或高壓風管將巖面的粉塵和雜物沖洗干凈。二次噴混

  凝土時,初噴混凝土表面的浮塵也應沖洗干凈。

  4.5.4 有水地段噴射混凝土時,應首先對涌水進行處理,封堵或引排后在進行施工。

  4.6 二次襯砌施工要求

  4.6.1 Ⅰ~Ⅲ級圍巖復合式襯砌采用仰拱超前時,應根據對圍巖和支護量測的變形規律,確定二次襯砌的施作時間。二次襯砌應在圍巖和初期支護變形基本穩定后施作。

  4.6.2 Ⅳ~Ⅵ級圍巖復合式襯砌二次襯砌應根據開挖方法和開挖掌子面距離,按照設計要求及時施作。

  4.6.3 二次襯砌宜采用全斷面一次灌筑混凝土。

  4.6.4 混凝土澆筑必須確保拱頂混凝土密實;振搗時不應破壞防水層。

  4.7 防排水施工要求

  4.7.1 防水板鋪設之前,對初期支護表面滲漏水點必須注漿封堵,出水量較大處可預埋引水管引至排水溝。4.7.2 環、縱向盲溝質量必須可靠,有足夠的抗壓能力,環向盲溝與縱向盲溝應可靠連接,保證施工后排水通暢。

  4.7.3 排水盲溝應安放在初期支護與防水層之間,盲溝應固定牢靠。

  4.7.4 防水層鋪設之前,應仔細檢查并消除初期支護表面和盲溝周圍凸露的尖釘和鋼筋,以防扎破防水層。

  4.7.5 防水層鋪設應留有余量,避免凸露處在二次襯砌澆筑時撕破。

  4.7.6 橡膠止水帶厚度尺寸必須符合設計要求,位置安裝必須準確,有可靠的固定措施,嚴禁止水帶在混凝土內卷曲、彎折。

  4.7.7 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必須安裝在先施工混凝土預留槽內,預留槽內壁應平整,止水條與壁面應密貼。

  4.8 洞口施工要求

  4.8.1 洞口施工前應首先做好洞口周圍排水設施。

  4.8.2 隧道暗挖進洞之前必須處理好邊仰坡,保證邊仰坡穩定,清除邊仰坡上部危石,防止爆破震動時危石滑落。

  4.8.3 設有明洞的洞口,在暗洞開挖之前應完成明洞施工;無接長明洞洞口,暗洞開挖之前應完成洞門及擋墻施工。

  4.9 斷層破碎帶施工要求

  4.9.1 在施工到設計圖紙標明或超前地質預報顯示的斷層破碎帶之前,應采用超前鉆探明斷層破碎帶是否含水及水壓大小,然后確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4.9.2 如果探明的斷層破碎帶地質及地下水情況與設計不符,應停止開挖,及時與設計人員聯系,按照設計確認的施工方案開挖。

  4.10 施工方法及要求

  4.10.1 Ⅱ~Ⅲ級圍巖采用全斷面法、臺階法施工。①全斷面法施工一個循環進尺一般控制在2.5m~3.5m,Ⅱ級圍巖噴混凝土可以在距離掌子面20m時施做,有必要設置局部錨桿時,必須在清碴之后及時施做。②Ⅱ~Ⅲ級圍巖,采用臺階法施工時,臺階長度可根據施工組織需要確定。噴混凝土和錨桿必須在清碴之后及時施做。二次襯砌可根據監測情況,位移收斂后施做。

  4.10.2 Ⅳ、Ⅴ級圍巖采用臺階法施工。①Ⅳ級圍巖地段采用臺階法施工時,上、下臺階距離不應超過50m,在沒有超前支護措施情況下,每循環進尺應控制在1.0m~1.5m,并且在下一循環開挖之前必須完成設計要求的初期支護;下臺階開挖后應及時施作邊墻初期支護和永久仰拱。②二次襯砌應及時跟進,二次襯砌與下臺階開挖面的距離不應超過50m。③Ⅴ級圍巖采用2臺階法施工時,上、下臺階距離不應超過15m,在設有超前支護措施情況下,每循環進尺不應>1.0m,并且在下一循環開挖之前必須完成設計要求的初期支護;下臺階開挖后應及時施作邊墻初期支護和仰拱,永久仰拱與下臺階開挖面距離不應>20m。二次襯砌應及時跟進,二次襯砌與下臺階開挖面的距離不應超過40m。④Ⅴ級圍巖采用3臺階法施工時,各相鄰臺階距離不應超過10m,在設有超前支護措施情況下,上、中臺階每循環進尺不應>1.5m,下臺階每循環進尺不應>2.0m,并且在下一循環開挖之前必須完成設計要求的初期支護;下臺階開挖后應及時施作邊墻初期支護和仰拱,永久仰拱與下臺階開挖面距離不應>20m。二次襯砌應及時跟進,二次襯砌與下臺階開挖面的距離不應超過40m。

  4.10.3 Ⅵ級圍巖采用CRD工法施工。開挖順序為左側上下臺階、右側上下臺階。各相鄰臺階距離不應超過5m,上臺階每循環進尺不應>1.0m,下臺階每循環進尺不應>1.5m,并且在下一循環開挖之前必須完成設計要求的初期支護并封閉臨時仰拱;下臺階開挖后應及時施作邊墻初期支護和仰拱,永久仰拱與下臺階開挖面距離不應>5m。二次襯砌應及時跟進,二次襯砌與下臺階開挖面的距離不應超過10m。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邵东县| 锦州市| 巴彦淖尔市| 方正县| 仙桃市| 南木林县| 寿宁县| 会东县| 基隆市| 舒兰市| 瑞昌市| 济源市| 汶川县| 乐至县| 陇川县| 大荔县| 阿克苏市| 大兴区| 鸡泽县| 塘沽区| 古浪县| 云龙县| 错那县| 昂仁县| 广宁县| 遂昌县| 密山市| 乐亭县| 永宁县| 雷波县| 建阳市| 辛集市| 年辖:市辖区| 临夏县| 理塘县| 绵竹市| 阳新县| 保定市| 远安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