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煤礦生產永恒的主題,“兩型三化”礦井建設是當前煤礦企業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它對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推進“兩型三化”礦井建設,就必須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突出以人為本,抓好科技興安,強化執行力建設,大力推行精細化、零缺陷管理,促進安全生產形勢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著力實現“人”的本質安全
安全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但無論怎樣復雜,只要把握住“人”這一核心,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準則,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堅持以人為本上,突出“本質安全、珍愛生命”理念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我們礦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著手,在改善生產條件、工作環境,加強基礎建設方面狠下功夫,投入資金20余萬元,建立了井上、下安全文化長廊、區隊安全文化室。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畫廊、櫥窗等宣傳陣地,引導職工牢固樹立“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和“安全無小事、小事當大事、事事抓落實、確保不出事”的理念。開展了工亡家屬話安全、童心牽手保安全、文藝演出送安全、二道防線促安全等專場安全教育活動57次。根據不同階段的安全管理重點,確立安全教育主題,每周編發事故案例,每月組織安全教育大課,分管領導進行主講,去年共舉行安全大課12場次,編發事故案例61期,3000多人次受到安全教育。8個黨群部門分別和17個基層單位結對聯系,日提問、周學習、月考核、季抽考,考核結果與單位經濟利益掛鉤。安全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嚴格的考核,有力提高了職工的安全思想境界,使職工自覺地把安全當作自己的事,逐步向“想安全、會安全、能安全”轉變。同時,牢固樹立“培訓不到位,人人是隱患”的觀念,因材施教,按需培訓,教考分離,形成以職校為主渠道、以區隊為基礎的培訓管理體系,確保安全培訓覆蓋率達到100。針對職工隊伍新老更替和工種轉換、技能型人才緊缺的狀況,以基地建設為依托,先后建成了集教學、實驗、科研為一體的綜采培訓基地和機電培訓基地,以本礦勞模和技術能手命名的“陸振祥、狄遠德、郝大寶”等勞模創新,為安全技能培訓搭建了新的平臺。以采煤一區為綜采培訓基地,選派其他采煤工區整班組建制編入正常生產作業,從采煤一區選派技術骨干到其他工區帶班指導操作,積極推行CBA職工技能考核辦法,提高了人員的操作水平。以機電科為機電培訓基地,實行機電維護員全員輪訓制度,將全礦機電維護員分期分批派送到機電科指定導師跟班輔導,每期6個月,規定期限內達不到技術要求的,嚴格對師徒進行考核獎懲。建成兩大基地以來,先后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采煤一區作為集團公司的重點采煤區隊和礦扛腰工區,從2003年開始,先后3次抽調人員近300人,分別前往孟巴項目部、山東里能集團新河礦、山東湖西礦外出創業,使一個綜采區隊變成了四個區隊。在人員進出頻繁、工作面生產條件差、設備嚴重老化等困難情況下,在礦本部生產的區隊始終保持穩產增產水平,工作面單產連續14年突破百萬噸,名列省內同行業前茅,建礦以來連續18年實現了安全生產。
二、堅持科技興安的發展理念,著力實現系統防護的本質安全
建設“兩型三化”礦井的核心就是杜絕各類事故的發生。要控制重大事故,必須首先保證物的安全運行和系統的本質安全,提高機器設備和防護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此,要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采掘生產系統的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堅持自主創新,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逐步淘汰落后設備和工藝,提升物態本質安全水平;建立完整的風險預控系統,突出抓好系統的本質安全。我礦曾經深受沖擊礦壓、高溫水害之苦,一度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難題。為了做好沖擊礦壓的防治,與中國礦大合作,組織研究了微震監測和井下電磁輻射預測沖擊礦壓技術,在現場堅持“尊重規律、精心組織、慎之又慎、確保萬無一失”的管理思路,進行了以建立系統監測、動態防治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研究,最終形成了沖擊礦壓強度弱化減沖理論和動態防治技術。在高沖擊礦壓區域9202、9112等6個工作面掘進、回采過程中,堅持“生產服從于防沖”的原則,通過綜合運用煤粉量檢測、電磁輻射檢測、微震監測等手段,采取調整采煤工序、增設安全通道、煤巖體爆破卸壓、注水軟化等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沖擊礦壓,安全生產原煤15多萬噸。其科研成果《高沖擊危險區沖擊礦壓系統動態防治研究》通過了省級科技鑒定。
在安全投入上,堅持做到該花的錢一分不少,該投入的資金及時到位。近五年來用于礦井安全生產方面的資金達到5100多萬元,主要生產系統和裝備實現了“六化”。一是生產裝備機械化。大力推廣應用綜采、綜放、綜掘工藝,提高機械化、規模化程度,礦井單產、單進水平大幅度提升。綜采年單產最高達到156萬噸,綜掘月單進最高達到664米。二是生產系統科學化。對礦井各大系統進行安全改造,完成了通風系統、瓦斯監測與抽放系統、煤與瓦斯突出、沖擊地壓防治、防滅火、礦井排水等系統的改造,提高了安全保障能力。三是生產組織集約化。針對井下條件,適時調整生產布局,對生產系統和生產區域實施“減肥消腫”,實現均衡生產。煤巷掘進全部實現了錨梁網支護,徹底取消了架棚支護。巖巷工作面結合實際,發明了“液壓調車盤”并取得國家專利,實現了出矸連續化。四是監測監控數字化。著眼于建設行業一流的信息化礦井,依據傻瓜自動照相機理論及剃須刀原理,大力推廣應用“遙視、遙感、遙測、遙控”技術,先后建立了安全監測監控、皮帶集控、工業電視、調度信息、微震監測、電子皮帶秤六大監控系統,對井下瓦斯、溫度、風量與風速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控,使部分具備條件的場所和設備實現無人值守,提高了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五是機電設備規范化。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更換了井下無“MA”標志設備,機器設備的安全保護裝置由原來的分離元器件向集成線路及微電腦、可編程控制器方向發展,設備狀態得到進一步穩定。六是設備故障預知化。加大巡回檢查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檢測手段,對各類設備狀況進行監測、分析和判斷,從而預知設備變化情況,并在事前采取對策,使各類設備時刻處于受控狀態,保證了機電設備完好率達到98.5以上,萬噸事故控制在0.5小時以內。通過以上舉措,實現了系統環境和生產設備的本質安全。
三、堅持執行有力的發展理念,著力實現礦井的本質安全
安全工作是一項基礎工作,一定要超前思考,提前謀劃,健全規章制度,強化責任落實,突出執行力效果的檢查與復核。所以,我們結合實際,對現行管理制度進行了有效整合,制定了包括安全生產責任制、事故隱患排查制度、安全監督檢查制度等15項必備制度在內的安全管理體系,具體體現在六個方面:第一,任務安排復命制。對礦領導和調度人員安排的各項工作,不管完成與否,接受任務的單位和個人都要在24小時內復命,從而增強責任感,培養“日事日清”的工作習慣,提升執行力和工作效率。第二,當日工作點評制。利用每天早上生產調度會時間,對前一日的工作進行點評,表揚先進,激勵后進,分析問題,制定措施,營造你追我趕、互比互學的良好氛圍。第三,區域安全承包制。把專職檢查人員的崗位工資與礦井月度安全狀況和季度質量標準化檢查結果相掛鉤,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管理機制,提高了安全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了“凡事都有考核”的管理思路。第四,事故隱患預警制。堅持“預防為主”,對安全隱患實行分級管理,組織相關部門認真分析各工種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隱患,每項工程開工前,對安全薄弱環節進行分析評估,根據施工環境、人員素質和工期等因素,制定出不同的安全管理辦法和技術防范措施,同時,安排安監人員現場跟蹤落實,做到超前預防,超前治理。第五,安全事故追問制。發生事故后,按照“公開追查分析--明確責任--實施問責--責任追究--整改落實”系統追問的方法,對所有事故做到“四個必須”。即必須追根溯源進行系統分析,必須深刻剖析造成事故的深層次原因,必須明確相關人員的責任,必須針對事故預防提出整改措施,制作成專題錄像片在閉路電視中循環播放,幫助職工積累知識,提高技能,改變不良行為。第六,工作缺陷問責制。明確規定對發生傷亡事故、重大隱患、“三違”治理和質量標準化建設不達標等十個方面,依照情節給予責任人員經濟處罰、誡免談話和黃牌警告等處罰,年度內兩次黃牌警告者引咎辭職。在嚴密的制度中,強化了執行效果,逐步達到了行為規范化、裝備本安化、質量標準化、管理科學化,2006年共生產原煤169.98萬噸,超計劃2.98萬噸,安全上消滅了重傷以上人身事故,實現了第四個安全年,質量標準化連續四個季度在集團公司名列前茅,為全面推進“兩型三化”礦井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