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不論是在能源的生產還是消費領域,始終占據70% 左右的比重。目前,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相當嚴峻,特別是重大及特大惡性事故頻發,不僅使職工傷亡人數多,而且還造成國家財產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損失。分析其原因表明,煤礦企業安全管理觀念陳舊,多處于傳統的事后處理型,管理人員思想麻痹,職工安全意識淡薄,未能從根源上著手及時排除隱患和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做出預測。總之,安全管理直接影響煤礦安全生產工作,已成為導致煤礦事故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基于此,通過研究和剖析煤礦安全管理中的問題,提出了以超前型管理為主的安全目標管理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對改善企業安全管理狀況,避免事故發生和控制職業危害,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1、煤礦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管理的目的就是避免事故發生和保證安全生產。煤炭開采作為高危行業,其事故更具有突發性、緊迫性、災難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故煤礦安全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難題。
事故致因理論表明,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在煤礦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工作場所是物(地質環境、機電設備)和人( 操作者、管理者) 共同組成的。因此,煤礦企業安全管理就要從這兩方面出發,對人和物分別進行有效管理,進而對隱患和事故做出合理預測,及早采取措施。
1.1地質環境危險因素
我國煤層賦存不穩定,地質構造復雜,煤層瓦斯含量大,高瓦斯礦井多,煤層易自燃。井下自然危害歸結起來可分為七大類:水、火、瓦斯、粉(煤)塵、噪聲、頂底板、熱害。隨著開采規模的擴大和采掘深度的延伸,煤礦井下將面臨著更多的生產安全問題。
在采礦過程中,工人在數百米井下的半封閉式空間中作業,面臨著高溫、高濕、噪聲、粉塵、有害氣體等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業環境差,工作時間長,照明不足,極容易使人情緒發生波動而產生誤操作,導致事故的發生。
1.2機電設備的不安全狀態
物的不安全狀態是客觀存在的,具有隱蔽性,不易被發現。物的不安全狀態是發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正確判斷物的不安全狀態,控制其發展,對預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現實意義。由于前幾年煤炭行業不景氣,井下的機械設施和電氣設備老化,甚至出現帶病作業的情況,這都為今后的工作埋下了安全隱患。
1.3工人的不安全行為
礦難統計表明,人的不安全行為在煤礦事故中占主導地位。與物的因素相比,人是更為活躍的因素,容易受心理、生理和技能等因素影響,行為具有復雜性和偶然性。
在采掘過程中,工作環境復雜多變會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進而影響了工人的正常操作,增大了人為事故發生的概率。而工人們對隱性危險源的辯識能力不夠、不安全因素的處理能力欠缺以及對以往經驗的過分信任,也是造成人為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實際生產中,一些工人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心存僥幸心理,違規作業,甚至在無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進行作業,對其生命財產構成很大威脅。
1.4安全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安全技術及裝備的保障。在此基礎上,還與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觀念息息相關。安全管理的對象不僅是人,還包括安全技術和安全裝備。
我國的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體制不健全,安全檢查制度沒有真正落實,缺乏預防和控制的安全監察培訓,執法力度和考核力度不夠。企業基層領導安全管理觀念淡薄,對安全投入與生產效益的關系認識欠缺,不能及時發現和徹底消除事故隱患,對工作過程缺乏具體的指導和管理。企業職工普遍安全意識淡薄,缺乏處理突發性事故和自我保護的能力,更有甚者,無視規章制度,“三違” 現象時有發生。
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安全管理中的“ 軟管理”,一直被企業領導人所忽視,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安全就是效益” 也未能引起煤礦企業管理層的重視。
2.安全目標管理在煤礦安全中的應用
在煤礦企業實施市場化改革中,提倡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為煤礦工人創造良好生產條件,對煤礦生產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目標管理應運而生。把安全目標管理應用于煤礦企業管理,是新時期下煤礦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實現煤礦安全管理總目標和分目標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或防止事故的發生,保證煤礦職工安全健康,應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考慮。
2.1實現作業環境安全化
合理選擇礦址、布置礦井生產系統、是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管理的前提。生產設備更新與配備滿足現場生產需要和工作空間布置合理,是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的“ 硬” 條件。煤礦的通風、防瓦斯、防水、防火、防煤塵、防冒頂等安全設備、設施和條件,應當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在設備落后、老化和損壞等情況下,要有及時的應急處理預案,保證作業人員安全化的作業環境,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2.2實現安全本質化,安全技術創新化
要防止物的不安全狀態出現。首先,煤礦企業要改善生產條件,保證作業人員安全化的作業環境,消除可以避免的危險源和不安全因素;其次,實現操作對象的本質安全化,使生產設備更新與配備滿足現場生產需要和工作空間布置合理,且操作安全簡便,裝配自動保險或防護裝置,將物的不安全狀態控制在規定的標準范圍之內,實現“ 人機適宜” 的相互協調;然后,主動科學地辨認和控制危險源,降低事故概率,加強安全執法檢查,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狀態;最后,必須對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狀態限期進行整改,消除隱患。在設備落后、老化和損壞等情況下,要有及時的應急處理預案,保證作業人員安全化的作業環境,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此外,要控制事故,必須控制人為失誤,在規范安全生產操作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職工對安全的認識,更新職工的安全觀念。
現代煤礦安全管理中,安全生產技術是解決煤礦事故發生的關鍵。這就要求科學引進發達國家的煤炭生產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建立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煤礦安全技術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同時,國家應該推出優惠政策,擴大煤礦專業招生比例,煤礦企業必須通過提高待遇引進、吸引技術和管理人才,這樣才能加速煤礦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創新。
2.3更新干部安全管理觀念,加強工人安全意識
在實現煤礦企業的安全管理過程中,必須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的方針,以超前型管理為主,及早地排查安全隱患,把事故扼殺在搖籃之中。在煤礦企業管理中,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人,即管理層干部和廣大職工。針對不同的對象,要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教育方式。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的源頭在于管理層的管理觀念。因此,更新管理層干部的管理觀念,努力提高管理層干部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水平,使其對安全管理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即:不僅認識到前期安全投入的潛在性和長期效益性,而且要認識到后期安全生產的技術與裝備保障,這是促進企業發展和創新的充分條件,是實現“ 零” 傷亡事故總目標的需要。
煤礦職工既是現場操作者,又是排除現場隱患的主體,但是,這需要職工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術。對廣大職工采取科學合理、實用的安全教育方法,是預防事故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安全培訓、安全教育及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安全管理的核心。對煤礦廣大職工加大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和安全培訓力度,將安全滲透于教育培訓和娛樂活動之中,使職工尤其是井下工人,逐步實現由“ 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會安全” 的轉變,達到企業安全生產的價值與“人”的價值的統一。
3.結論
安全管理直接影響煤礦安全生產,是導致煤礦事故發生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剖析煤礦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得出安全目標管理應用于煤礦企業管理,是新時期下煤礦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實現作業環境安全化,實現安全本質化,安全技術創新化,更新干部安全管理觀念和加強工人安全意識的解決辦法。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上一篇:安全生產一刻也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