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天正式揭牌。揭牌儀式上,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說,研究顯示,在“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量中,技術進步貢獻率達66%。“十二五”時期,也只有緊緊依靠科技進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4項減排任務才能保證如期完成。
周生賢說,“十一五”環保工作的最大亮點是在經濟增長超過預期的情況下,污染減排目標提前實現。其中,環境科技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說,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基地,是代表國家科研水平的一個品牌。而依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緊密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科研前沿,在國內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優勢。
周生賢說,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是國際環境科學的前沿領域,更是我國環境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環境基準強調的是國家環保工作的“自然控制標準”,是環境標準制修訂的基礎。“十一五”國家環保標準以每年100項的速度遞增,目前已達1300余項,但長期以來,我國環境標準制修訂的基礎研究工作非常薄弱,相關基準大多參考國際研究成果。開展適合我國區域特點與社會經濟條件的環境基準體系研究勢在必行。
據悉,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環保系統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中國環科院實驗室學術委員有院士8人、有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等。
安全文化網 www.zltai.com